水皮:IPO停一停会死人么 叶檀:20%个税究竟起啥作用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水皮:IPO停一停会死人么 叶檀:20%个税究竟起啥作用

加入日期:2013-3-9 9:50:02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读: 
  管好中国经济和股市需要打破沙锅问到底
  A股何时能跨越6124点
  叶檀:20%个税究竟起什么作用?
  水皮杂谈:IPO停一停会死人么?!
  桂浩明:杠杆化从来都是把双面刃
  李志林:IPO信息混乱搅乱市场节奏
  谢百三:应该暂停新国五条阻止离婚潮
  姜韧:A股牛市周期才刚刚起步
  徐一钉:收复2330点则可重拾升势
  周俊生:上交所要脱下皇帝的新装
  凌天亮:成为IPO晴雨表是中国股市的悲哀

  管好中国经济和股市需要打破沙锅问到底
  两会新观察
  董少鹏
  继食品安全之后,水和空气质量也成为公众高度关注的民生话题;同时,诸如货币超发、养老金缺口、中等收入陷阱等宏观话题也很受青睐。不过,这些话题就像快销品一样,纷纷攘攘中,务实见解和口水炒作并存,值得特别注意。让科学和理性之光照进我们的现实,才能够更多积聚解决问题的正能量。
  我们高兴地看到,近一周来,一些代表委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科学态度,及时回应了前述热点问题,为积聚正能量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1.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介绍了他1985年在德国炼钢厂实习时遭遇雾霾的情况,当地法律规定所有私人轿车一律停驶,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关停,借此呼吁大家从我做起。
  2.政协委员、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针对一些地区的化工项目建设频频受阻,指出化工项目在工业化国家有200年的历史,国人对化工项目有恐惧是因沟通不足,现在化工厂污水处理后能养鱼、能饮用。
  3.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针对转基因大豆的安全问题,指出转基因物质存在于蛋白质中,榨取的大豆油是纯脂肪,里面不含有蛋白质物质,也不含有转基因物质。
  4.针对货币超发问题,政协委员、央行行长周小川做出科学解释,近年来我国M2与GDP之比有所提高,与我国储蓄率过高,直接融资发展不足,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有关。
  5.政协委员厉以宁针对中等收入陷阱分析说,不是中等收入阶段才有陷阱,最大和最多的陷阱恐怕是低收入阶段,高收入国家也面临危机。最重要的是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再加上技术创新,中等收入陷阱并非不可逾越。
  6.人大代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针对养老金缺口问题指出,去年企业职工养老基金的收入是1.9万多亿元,支出是1.5万多亿元,当期的节余是4000多亿元,累计节余是2.3万亿元。所以不存在养老金的缺口问题。
  这六位代表委员的讲解和说明,除了使用基本数据,还贯穿了一些具体学科的原理和实践,吸收了发达国家治理相关问题的经验,也结合了中国具体国情。既把问题拿到桌面上,科学地判断问题的性质和程度,又剖析产生问题的内外部原因,这样的分析才能够扎扎实实,才能够真正推动问题的解决。
  不认真了解实际情况,不进行必要比对,不经过深入研究,甚至违背基本逻辑的说法,其实不少:提起食品安全就说黑心商人遍地都是,提起水污染就大谈洗菜煮饭要用不同品牌的矿泉水,提到物价上涨就说央行疯狂印钞不计后果,提起中等收入陷阱就大谈中国经济要停滞社会要动荡,提到国有企业就大谈利润垄断与民争利。这样的议论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传染公众情绪,破坏社会的稳定,增加改革发展的成本。更为严重的是,如果不理性认知,有可能把对具体问题的指责升级为对我国基本社会制度的指责。
  为此,需要大力倡导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科学精神,倡导人人对社会发展负责的公民意识。不仅代表委员,所有愿意对公共事务发言的人,都要本着科学看待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合力推动进步的态度发言。媒体特别是财经媒体,也应当担负起责任。
  毫无疑问,我们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有老问题,也有新问题。要认识好、解决好各种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科学精神,相辅相成,统一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实际问题的进程当中。这对于股市的改革发展,也是如此。(证券日报)


  A股何时能跨越6124点
  本周外围股市一大亮点,就是美国股市创下130年来的历史新高,欧洲和日本股市也创下多年以来的新高。而同时于2007年创下6124点历史新高的A股,至今却还在2300点徘徊。美股和A股有无联动性,A股何时也能跨越6124点,如何才能提升股市信心?周五下午,记者就投资者感到困惑的话题,与各位分析师展开了《高谈阔论》。
  主持
  本报记者
  高志远
  嘉宾:
  江西财大副教授
  李思敏
  资深证券分析师
  程荣庆
  中信建投分析师
  危斌
  广发证券(000776)分析师
  刘寰
  银河证券分析师
  刘鸣宏
  南京证券分析师
  聂爱华
  美股和A股有无联动性
  记者:本周美国股市创下有史以来的新高,A股却在2300点徘徊,美股和A股有无联动性?
  李思敏:客观来看,美股和A股的联动性较之以前有所明显增强,两者联动性表现在:从短期看,下跌时的联动性强于上涨时的联动性;从中长期看,上涨时的A股联动性明显滞后于美股。
  程荣庆:A股市场走势之所以与欧美严重背离、缺乏联动性,主要是市场形成和运行机制不同,尤其是A股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缺失,人为因素偏重,投机和炒作气氛浓厚,导致市场信心严重缺失,难以和市场机制较为完善的欧美股市形成良性互动了。
  危斌:本周外围股市一大亮点,确实就是美国股市创下130年来的历史新高,欧洲和日本股市也创下多年以来的新高。但反观A股,从1664点见底以来走势反复,而美股则一路上涨,一直在上升通道中运行,美股涨时A股不涨,美股跌的时候A股却上涨,可以说,A股和美股关联性不是很大,A股具有自己独特的走势。
  刘寰:从各项数据比较来看,A股与美股成为反向指标,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2009年至2012年间指数的变化。道指在2009年见底,随后一直呈现慢牛行情,近期创出了历史新高,而A股走势却在2009年反弹后一直震荡下行。
  刘鸣宏:中国股市目前才走过二十余年的道路,在几年前才刚刚进行了全流通的改革。另外,人民币目前仍不属于自由兑换的货币,所以中国股市仍属相对独立的市场,A股走势更多受到国内政策面及经济走势的影响。
  但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动越来越多,关联越来越密切,有时候国外的金融危机也会波及到A股市场,造成“欧美感冒,A股吃药”的现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A股与外围股市的联动性也会逐步加强,投资者应该结合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作出综合判断。
  聂爱华:在欧美股市迭创新高的大背景下,沪深股市依然是无精打采,上攻乏力,与外围市场的联动性已趋于弱化。个人认为,当前我国股市仍然没有摆脱政策市的阴影,政策的些许变化都会刺激市场敏感的神经。
  A股何时跨越6124点
  记者:A股何时才能跨越历史高点6124点?
  李思敏:从年线看,2014年是从6124点以来的第八个年头,从周期理论看,有可能是最低转折年,也有可能是创新高的年份。我们期望2014年的股市能稳步上涨,给我们带来更多收益。
  程荣庆:现在看来,6124点是个遥远的梦。因为目前A股市场积累的问题,尤其是上市公司质量的把关问题依然没有根本的改善,并且A股市场正在面临一个转型期,只有方方面面的问题得到较好地解决,A股市场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那时市场才会真正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来运行,6124点才不会是梦了。
  危斌: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扩大内需。随着重化工业逐步退出国民经济主力军的历史舞台,反映在股市上,就是相关的钢铁、石化、机械、煤炭等品种将渐渐淡出权重股阵营,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内需行业中将涌现出一批优质企业,成为新型蓝筹股,进而成为能够影响A股市场的领军品种。届时,A股市场跨越6124点并非不可能。
  刘寰:股指要再次创出新高,需要判断经济是否出现强复苏。从美林时钟的投资逻辑来看,市场创出新高应该处在“经济上行,通胀下行”的复苏阶段。目前市场对经济复苏的程度分歧较大,只有等市场达成一致共识之后,股指才有可能创出新高。
  刘鸣宏:与A股在2007年创出6124点的高度相对应的,是GDP增速在2007年创下了14.2%的最高值之后,到2012年跌破了8%,增速只达到7.8%。可以这样认为,A股与国内经济景气度的关联性越来越大。短期来看,A股在短期内难以跨越6124点。个人认为,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A股也许有机会再次挑战6124点。
  聂爱华:个人认为,A股在2007年10月创出历史新高6124点,是在特定时期由于股改红利造就的畸形产物,未来很长时间都难以逾越,在IPO重启、大小非疯狂套现特别是股指期货和转融券业务大面积推出的环境下,未来股指上行将阻力重重,因此,超越6124点可能还是一个比较遥远的梦想。
  如何提升股市信心
  记者:不管何时创新高、会不会创新高,当务之急就是如何提升股市信心。
  李思敏: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理顺经济快速稳健发展各种体制和社会关系,消除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障碍、矛盾,才能建立股市的长期信心。
  程荣庆:要提振市场信心,关键在于市场要给投资者有合理稳定的回报,需要有一个成熟而公平的市场环境。只有通过完善市场制度,强化内生增长机制,让投资者的财富与市场共同成长,使市场成为融资者与投资者共同的乐园,股市才能获得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危斌:在投资者信心不足的情况下,行情的上涨是难以持续的。所以,如何恢复投资者信心,是摆在管理层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经济形势的好转,有助于提升投资者信心,但这只是一个次要因素,事实证明,股市的涨跌常常不与经济发展同步。要真正恢复投资者信心,必须让股市从为融资服务转移到为投资者服务的正确轨道上来企业上市融资必须建立在给予投资者足够回报的基础上;上市公司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必须受到严惩;必须建立严格的赔偿制度,引入集体诉讼机制,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唤回投资者的信心。否则,在一个牺牲投资者利益的股市里,要让投资者充满信心,本身就是一件很荒诞的事。
  刘寰:目前支持股市再次反弹的理由并不充分,经济复苏的预期、流动性的宽松程度以及IPO开闸时间,都困扰着当前的股市。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确定因素有可能会增加,市场的震荡将会加剧。那么,市场信心的恢复,需要更多利好政策的支撑。
  刘鸣宏:投资者信心最低迷的时刻已经过去,数据显示目前市场新增账户数及账户持仓数均有所增长。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步伐加快、从制度上加强公司分红回报、打击内幕交易、加大引入机构投资者力度,只有这样,投资者才可以看到股市未来的希望。
  聂爱华:个人认为,要提升股市信心,主要取决于顶层设计的制度缺陷能否有重大突破。只有在严控上市公司信披质量、加大违规惩罚力度,真正落实退市制度等等,给广大投资者提供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才是提振投资者信心的关健所在。(信息日报)


  叶檀:20%个税究竟起什么作用?
   叶檀博士即将做客3月18日在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举办的第九届“锋泾”现代建筑经济前沿论坛。从调控政策、城镇化发展、基建投资、土地杠杆、货币政策、轨道交能建设等方面对2013房地产走势进行深度解读。
  20%个人所得税将催涨市场?
  对此,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表示,新国五条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是利空,而非很多人所声称的利好。
  她认为所谓20%房地产个人所得税将催涨市场,没有理论与现实根据。严格实行20%的个人所得税之后,身处卖方市场的刚性购房者为规避税收,将本能地转向一手房市场,并且会一步到位,以免将来改善住房陷入税费漩涡。但投资者却会观望,等待市场取向清晰后再决定,如果货币发行猛增、通胀上升,仍将义无反顾投身房地产市场,如果货币收紧、通胀可控、政策没有放松的可能,就会转向其他投资品种。
  新政出台各地市场表现如何?
  从美国等市场经验看,房地产的资本利得税对于房价的影响,取决于房地产市场处于牛市还是熊市,资本利得税本身不是房价涨跌的关键因素。如果房地产市场处于牛市,那么出售者将把所有的税费转嫁给买方,获得预期收益,这就是所谓的羊毛仍然出在羊身上,所有的羊毛都有购房者承担。如果房地产市场处于熊市,出售者无法转嫁税费成本,则不得不承担投资收益下降、甚至亏损的结果。
  新政出台对各地市场有怎样的影响?叶檀认为人流不断集聚,已经是一线城市的不会受到此次调控多大冲击,短期的观望之后购房者将继续入市。截止2012年底,上海房贷80%以上都是首套房贷款,刚性需求支撑了房地产市场。北京、深圳等地同样如此。靠民间借贷与资源价格上升的三四线城市,泡沫已经逐渐破灭,所得税征收与否关系不大。受所得税影响最大的是垫起脚尖想成为房地产一线城市的二三线城市,他们不得不进入更激烈的资金、人口争夺战。
  调控背后的2013中国房地产真相
  叶檀对于2013年的房地产市场,整体看好,但受政策影响局部分化明显,包括城镇化及高铁建设对房地产市场的分化,虽然温州、鄂尔多斯、邯郸等地回升无望,但大部分省会以上核心城市房价还会上升。另外,房价上升半遮半掩、欲说还羞,有关方面意识到房地产泡沫在将来的危害,因此房地产政策继续紧缩,而实际需求与经济决定了房地产市场上涨的内生动力。尽管一步三回头,但难抑上升趋势。
  对于2013年中国房地产经济走向的详细解读,叶檀博士将在3月18日广州举办的建筑经济前沿论坛进行独家分析,活动主办方表示论坛一直以最前沿的视觉、最独到的见解为业界解读房地产经济走势,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思路。


  水皮杂谈:IPO停一停会死人么?!
  如果不是因为朋友提醒,水皮还真没注意到道琼斯指数已经连续数日创出历史新高,“三八”妇女节的凌晨,道指盘中越过14350点,收盘收在14329点。
   不太关注道琼斯点位的原因很简单,道指已经进入了一个上升通道,半年前就已经摸高13636点,距离2007年10月的历史高点14198点仅有一步之遥,此后虽然展开调整,那也不过是关前的准备活动,而美国另外一个全球关注的市场纳斯达克指数彼时已经超越金融危机时的点位,现在已冲到3232点,在美国经济复苏预期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道指创新高并不值得惊奇,其实不但是美国,日本指数也在近日创出4年来的新高,欧洲指数也已离高点不远。全球主要市场中,在历史底部区间徘徊的恐怕也就只有中国股市,难怪黑石的投资高管在新浪说风凉话,说什么股市表现和经济增长不一定呈正相关关系,大家公认的欧洲经济乏力,但是欧洲股市的回报是相当强劲的,大家公认的中国经济增长强劲,但是中国股市的回报是相当可怜的。这种话当然用不着什么专业知识或经验的专家来说,但凡在A股进出过的散户也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什么巴菲特进去,扒层皮出来,什么姚明进去,潘长江出来,什么奔驰进去,三轮车出来,什么郭树清进去,都输光出来……什么意思?中国股市已经成了吞噬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的黑洞了,不但是钱财两空的问题,还有身败名裂的问题。一个官办的市场,如果定位问题始终不解决,如果总是以融资为根本出路,那么这个市场注定是被受伤害和被侮辱的人最后抛弃的市场,最终融资也就成为了水中月、镜中花。
   中国股市不是没有过辉煌,2007年10月中国A股到过6124点的高位,美国道琼斯指数到达14198点的时间和A股相差不过三天,可以说是双双冲顶,比翼双飞。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华尔街刮起了全球金融危机,道指狂泻一半,A股如影随行下探1664点,五年之后,道指创出新高,A股还在2000点上下挣扎,不知道的人还以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发生在中国而不是什么美国呢!至少,单纯以指数来作为经济晴雨表在水皮还真的说不出口,更不能以上证指数来作政府工作报告,换你,你好意思吗?
   水皮在此前的杂谈中说过,看好中国经济是没错的,但是由此看好中国股市却不一定正确,为什么?因为中国股市还有中国股市的问题,最近五年中国股市最大的问题是扩容大跃进,不但有一个全流通的问题,而且还有一个创业板和中小板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搁任何一个市场都是一个大问题,市场建设的大问题,供求关系的大问题。股价和房价其实是一样的,都由供求关系决定,供过于求,价格就下行,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如股价;供不应求,价格就上涨,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没有长线资金入市,没有机构投资者理性持股,没有财富效应吸引增量资金入市,股市扩容大跃进,总市值要不变是不可能的,个股的均价只有下行,这和公司的市盈率没关系,和公司的预期没关系,和行业的前景也没关系。 (.华.夏.时.报)


  桂浩明:杠杆化从来都是把双面刃
  ⊙桂浩明
  证券公司获准发行收益券,打开了又一道融资的大门,人们对于券商在经营中使用资金杠杆问题的关注也随之升温。这显然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为就在不远的过去,证券公司还被禁止发行债券,再往前的话,证券公司还曾有过不被允许公开或非公开地发行股票的经历,而直到今天,券商还仍然很难从银行的正规渠道取得贷款。券商本身就是从事资本运作的,理论上,这种运作的基础条件之一就是利用资金杠杆。但长期以来,它自己却被排除在使用资金杠杆的行列之外。这种在现在看来难以想象的事情,却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的客观现实,而其基础也就是所谓的“分业经营”管理思路和“银货两迄”的经营模式。
  无疑,现在情况已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不管还有多少争议,事实上券商都纷纷在向“混业经营”的模式转换,同时信用交易也已全面推开。在这种情形下,券商利用资金杠杆来谋求发展,就是必然的趋势了。从目前的状况看,普通券商的资金杠杆大都也就两倍左右,这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是比较短的。所以,每当管理层向券商放开一批金融杠杆,都会受到券商的鼓掌叫好。而部分有关对券商的分析报告也显示,很多人是把金融杠杆的进一步放大视为券商收入持续提高的基础的,期望有一天杠杆增加到八倍十倍,这样券商就会利润暴增,股价自然就会大幅上涨。实际上,沪深股市中那些看好券商股的投资逻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的。
  诚然,作为金融企业,经营的是资本,不利用金融杠杆是不足取的。我国的券商发展步伐缓慢,上百家券商的资产规模还不及一家股份制银行,这种现状当然也与经营中长期缺乏金融杠杆有关。但是,问题还在于,在实践中是否金融杠杆越长越好呢?
  笔者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当下在欧美金融市场出现的是“去杠杆化”状况。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过去后,欧美国家的金融业也在反思,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问题,总结出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杠杆被放得过大,使用到了极限。这虽然给金融企业乃至金融家们带来了极大的收益,但却给市场留下了巨大的风险敞口,以致本来应该可控的次级贷款风险被无限放大,终于酿成了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在这以后,缩短金融杠杆成了欧美国家金融监管的重要目标,金融衍生品首当其冲被严格控制。当然,中国的情况和欧美不同,我们现在的确是金融杠杆太短,所以海外市场的运行趋势未必一定是我们的发展方向。只是,如果考虑到中国金融市场的规范化程度还比较低,特别是券商的风险控制与经营水平都还不高,同时投资者也缺乏应对风险的能力,盲目放大金融杠杆无论如何不是正确的选择。
  券商现在正处于业务急剧扩张期,特别是在创新业务大量涌现的时候,金融杠杆开始大规模使用,这自然是十分可喜的。只是无论是从经验还是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我们都不能说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时下,极富特色的中国式影子银行的风险正在逐渐暴露,尽管总体上还是处于可控的状态,但这已在提示人们,当金融杠杆被拉得很长的时候,风险必然会如影相随。谁又能说券商能独善其身?简单举个例子,现在融资融券发展势头较快,但真正在操作中赚钱的却并不多,这说明对于多数投资者而言,至少眼下还并不擅长于杠杆使用,同时也缺乏受保护的体系。显然,相比马上进一步加大金融杠杆,现在认真总结在使用金融杠杆方面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提升防范风险的能力可能更加重要。
  金融杠杆从来就是一把双面刃,用得好当然好,但用不好也是很伤人的。那种认为只要放大金融杠杆,券商就能获得超常规发展,利润就会倍增的观点,显然是偏颇的,也是对金融杠杆理论的曲解与误读。
  (作者系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上.证)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