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打开存贷比“枷锁”将开启新一轮银行业改革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安邦:打开存贷比“枷锁”将开启新一轮银行业改革

加入日期:2013-3-6 18:15:49

  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75%的存贷比杠杆,可称当前最不受欢迎的监管工具之一,近两年争议不断。尤其自今年初“中国版巴塞尔协议III”实施后,同为市场流动性考核指标的存贷比地位愈发尴尬。如果说历史上的存贷比还具有一定的风控效果,能够约束中小型银行的无度扩张,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以及监管方式的进步,这一指标已经成为了鸡肋,甚至枷锁。

  中国银行业对存贷比指标普遍很不感冒。银行业协会年初发布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2)》显示,在诸多受访银行家中,仅有20.7%的银行家认为应该保留存贷比,并作为主要监管指标。其余的银行家多数认为应对指标的约束效力、测算方式等做出修改,更有甚者,6.5%的银行家认为应当废止这一指标。

  银行家对于存贷比的反感有情可原,近年来该指标已经逐渐成为了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掣肘因素。最新的消息显示,多年来困扰小型银行的存贷比烦恼,今年迅速蔓延至大中型银行。有股份制银行相关负责人引述央行监控系统数据表示,至少在1月末,交行、中行、招行三家大中型银行的存贷比已经触及75%的监管红线,有可能遭到来自于监管机构的限制性措施。

  围绕存贷比指标的非议不止于此。去年9月,有业内人士力数存贷比指标对银行业造成的扭曲:首先,制约了信贷的逆周期增长,与金融危机后形成的“逆周期调控”基本思路背离;其次,构成了利率市场化的阻碍,导致银行在存款定价行为上严重的非理性倾向以存定贷,必然推导出拉存款的行为;第三,干扰了货币政策操作。自2010年以来,由于存贷比指标的存在,银行存款在月末和季末时点往往出现显著波动,导致相关中介指标(超储率和M2)的剧烈波动和失真。

  相比于市场的明确反对,监管层对于存贷比指标表现得十分暧昧。早在去年中,便有国内媒体援引接近银监会的人士报道,有关各方已初步达成共识,在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中取消存贷比硬性规定。今年1月底,又有知情人士透露,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银监系统内部会议上公开表示,将深入研究当前市场条件下的存贷比监管方式,改进商业银行存贷比考核办法。这一表态也让银行业看到挣脱存贷比束缚的希望。

  遗憾的是,即使市场中对于监管层将放松存贷比的传闻不断,这依然只停留在传闻层面,并未看到具体的行动。须知,现行75%的存贷比指标早被写入了199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银监会若希望对此作出调整,需要通过全国人大修法,而不只是发布一道行政命令这样简单。从类似的修法经历,比如去年末审定的《基金法》来看,中国金融立法的程序漫长,即使现在立刻动议,也需要4-5年的时间才能落定(《基金法》的修订便历经了4年多)。更何况,当前全无要修订《商业银行法》的风声与动向。

  回顾1995年《商业银行法》的出台历程,当时引入存贷比,实际上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使银行获得了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启动了此后波澜壮阔的中国银行业的自主经营进程。从这个角度看,设立存贷比开启了银行业改革的一个时代。观察当前中国银行业所处的宏观趋势,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以及银行业综合化经营,我们有理由相信,放松(甚至废除)存贷比,也将开启新一轮银行业改革,促使中国银行业向多元化、异质化与国际化发展。存贷比指标的改革,也将促成银行业改革的契机。

  事实上,业内对存贷比改进的讨论也已比较成熟,建议主要有三条。其一在监管指标的计算方式上,将银行同业存款纳入存贷比分母的计算范畴;其二对存贷比进行弹性掌控,比如允许在75%的上下3至5个百分点浮动,并可在不同银行之间设立不同的管理指标,分为大型、中型、小型银行或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设置不同弹性空间;其三,允许在年中突破75%限制,年内给予压回即可。

  目前来看,对于第一条,业内多有争议;对于第三条,银监会自2011年起施行的日均存贷比监管已给予了否定的回答,且不利于熨平存款的大进大出。只有第二条,设置弹性空间,或者进行“动态存贷比”监管,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若银监会如传闻中修改存贷比指标,采用类似办法的概率居高。

  中国银行业不满存贷比监管已久,存贷比也确实从风控工具变为了掣肘,是时候放松,甚至废除了。放松存贷比,开启新一轮银行业改革,未来的金融市场需要更加灵活、自主与规范的银行。

  作者:安邦

编辑: 来源: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