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盛新材业绩连年下滑 董事长增持半途而废_公司信息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公司信息 >> 文章正文

禾盛新材业绩连年下滑 董事长增持半途而废

加入日期:2013-3-6 12:50:17

本报记者 韩迅 上海报道

上市三年半,募投项目却未达预期,业绩连续两年下滑,股价即使复权亦跌破IPO发行价,对于禾盛新材(002290.SZ)来说,2012年真是祸不单行的一年。

日前,禾盛新材发布2012年报,公司实现营收11.47亿元,同比增长0.90%;净利润2479.65万元,同比减少59.81%。

值得注意的是,禾盛新材2011年6169.46万元的净利润,较2010年就已下滑35.06%,如今禾盛新材已连续两年出现业绩下滑。

业绩跌回六年前

禾盛新材的说法,由于涂层复合材料市场竞争加剧,公司产品销售价格有所降低,且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对公司业绩产生一定影响。

记者查阅禾盛新材过去6年的财务状况发现,2012年2479.65万元的净利润,已是禾盛新材2006年以来的最差业绩,仅比当年的1727.75万元多出700万元左右。

实际上,2007年以来禾盛新材的业绩均没有低于4000万元,即使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禾盛新材也录得6656.68万元的净利润,缘何上市之后,募得大笔资金,反而导致其业绩逐年下滑?

2011年第四季度受白电需求低迷和高库存影响,禾盛新材的毛利率大幅下滑至4%,导致当季亏损740万元。

华泰证券研究员张洪道曾预计白电终端需求2011年前三季度持续回暖态势有望延续,并预期2012年第四季度公司盈利扭亏为盈概率大。

而现实情况却完全相反,公司单季度的亏损反而加大了。

浙商证券研究员刘迟到发现,禾盛新材2012年第四季度收入2.68亿元,同比下降3.3%,亏损2006.39万元,相对于2011年第四季度,公司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

“家电下乡”政策边际效应递减、“以旧换新”政策退出等因素导致2012年我国冰洗行业景气度下降,在刘迟到看来,下游需求疲软是公司亏损扩大主因。

尽管禾盛新材表示去年一直在“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工作”,但是从其费用方面来看,销售费用同比增长75.41%、财务费用同比增长116.12%,唯独管理费用同比减少10.03%,究其原因正是研发支出减少所致。

既然研发支出减少,禾盛新材的“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工作”又从何谈起?

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公司产品(PCM/VCM)综合均价为8823.9元/吨,同比下降10.1%,产品价格快速下滑,导致PCM板和VCM板毛利率分别下降至8.7%和17.25%。

上海一位基金经理坦言,在家电复合材料行业竞争加剧背景下,“只有加大研发投入,生产出比竞争对手更先进的创新产品,才能获得下游订单。禾盛新材为何减少研发投入呢,他们不缺钱啊”。

募投项目未达预期

据了解,禾盛新材成立以来,一直从事家电用外观部件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主要应用于冰箱、洗衣机等家电制造厂商生产各类外观部件。公司海外客户包括三星、LG、松下、东芝等等。而目前松下等企业同样面临着利润下降甚至巨额亏损的问题。

因此,原本被寄予希望的IPO募投项目,在2012年也没有给禾盛新材带来惊喜,反而均没有达到预计效益。

禾盛新材IPO招股书中的募投项目是“年产12万吨家电用复合材料生产项目”和“年产800 万平方米高光膜生产线建设项目”,但后面这个项目在2010年被变更为“年产6万吨家电用复合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并由其子公司合肥禾盛新材公司实施。

禾盛新材公告显示,“年产12万吨家电用复合材料生产项目”2012年实现效益1409.3万元,“年产6万吨家电用复合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则仅有82.78万元,不仅未达预期,且远低于2011年同期利润。

对此,禾盛新材的解释是“近两年来,由于‘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的调整,国内家电市场对于复合材料的需求量有所减少”,而合肥公司的两条生产线,“由于设备的调试、工人操作水平,员工工资、水电气等的价格上涨因素,导致产品单位成本相对较高,盈利较低”。

实际上,禾盛新材2011年报显示,上述两个项目当期实现的效益分别达64370.21万元和5228.79万元,一年时间差距之大令人瞠目结舌。

禾盛新材招股书显示,之前两个募投项目效益之和年销售收入能达到10.24亿元。变更后,禾盛新材预计年产6万吨项目达产后年实现营收5.20亿元,净利润3695万元。

上述项目的达产时间是2011年7月2日,没想到的是,一年半之后业绩变脸如此之大,这也直接导致公司股价连续下跌。

禾盛新材2009年9月3日上市,发行价为27.85元,之后转增过两次股本。截至3月4日,其复权价格为23.28元,依旧在发行价之下。

作为禾盛新材实际控制人的赵东明对于行业和公司的未来应该早就心知肚明,其2011年一度宣称“计划自2011年11月3日起的12个月内增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2%股份”,但该增持计划实施期间,赵东明仅实施过一次增持行为,即2011年11月3日,成交价22.43元/股,增持比例0.07%。

此后,赵东明的增持计划便被束之高阁,整个2012年没有再提出半点增持计划,其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或已“路人皆知”。

(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