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国际时评:小国危机的大教训
新华网北京3月25日电(记者 刘丽娜)连日来,欧洲小国塞浦路斯成为新一轮国际金融漩涡的中心。围绕对该国的金融救助,上演了跌宕起伏的惊险剧。不管最终能否化险为夷,其引发的三大教训值得深思。
首先,银行过大的教训。塞浦路斯为地中海岛国,人口不足90万,去年国内生产总值约170亿欧元(约合221亿美元),但高度发达的银行业资产规模却有此7倍以上。塞浦路斯向国际社会求助的100亿欧元,仅为其银行业一小部分资产,却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7%。
这一教训说明,一个国家的核心产业如果在经济总量中占比过大,就有可能成为脆弱的怪兽,一旦受到冲击,本国财政无力救助,经济便濒临危境;而国家和国际机构的介入,还可能引发“道德风险”。
其次,监管不力的教训。长期以来,欧洲的金融业开放程度高,跨境资本流动相对自由,特别是在欧洲内部,银行业交错互生。例如,塞浦路斯银行业对希腊就有大量风险敞口,而俄罗斯又在塞拥有巨额存款。在国际化的金融业中,国家对本国银行业的监管远远不能应对潜在风险,且银行业股本要求不够高,一旦危机出现,监管防火墙如同虚设。
再者,非理性决策的教训。已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迈克·穆萨曾将上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总结为三个危机:流动性危机、主权危机和“愚蠢危机”。观察近期塞浦路斯的宏观经济决策,不难发现其中的慌乱、短视与非理性成分。
这种非理性决策又可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错判民众的忍耐力。为获取国际救助资金,纾困本国银行业,塞浦路斯当局匆忙决定向储户征收存款税,直接向民众“剪羊毛”。这种做法确是来钱捷径,但必然遭到储户强烈反对,银行挤兑危机一触即发,塞浦路斯不得不随即进行资本管制。
另一方面,对小国危机的传导效应估计不足。一些欧洲人认为,塞浦路斯经济规模小,即便国家破产,风险也属可控。殊不知,国家不论大小,一旦轻视国家信用,以之做赌注试探市场,到头来只会因小失大,在欧洲其他国家引发资本外逃等负面连锁风险。
在塞浦路斯危机中备受煎熬的不仅是本国民众,还有欧洲人的集体信誉与道德水准。围绕一波又一波的债务危机,欧洲的狼狈和道义上的进退失据,令人叹惜,亦令人警醒。
作者:刘丽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