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大着力点,公募基金的私募业务近年来一直在摸索中前行,随着资管混业经营时代的来临,大小公募也似乎找到“差异化”竞争的方向。
2009年6月1日,公募基金“一对多”业务正式放开,这意味着基金专户业务“门槛”由原先5000万元降至100万元。而伴随着投资者门槛降低的同时,潜在投资者的规模也急剧放大。
2011年,中小基金公司“一对多”业务也全面放开,基金专户业务竞争更趋白日化。
“一些没有投研实力的基金公司开始做通道,以公司的名义发一对多产品,借给私募去运营,基金公司收取通道费用。”就在中小基金公司一对多业务放开之后,就有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对透露了部分基金公司存在的这一“暗箱操作”路径。不过,随着2012年基金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全面放开,这一行业“潜规”开始走上台面,而报价也逐渐公开化和透明化。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上海多家基金公司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基金公司负责上报产品,资金的募集和运作由私募(投资顾问)去做。通常的收费标准为一单30万元。如果基金公司需要帮助募集资金,那么收费将上调。通常,产品成立的规模为5000万元,基金公司采取“优先劣后”的结构化方式设计,投资顾问需要自己出钱认购其中的1000万元,收费为每单30万元。如果投资顾问资质非常好,那么费用还进一步降低,甚至免费。
按照产品成立规模5000万元、收费30万元测算,基金公司这单业务收取的费率为千分之六。
公募这类业务的开展,对以华润信托为代表的“深圳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2009年年中,证监会曾以口头通知方式“叫停”信托账户开户,使得存量的信托证券投资账户变得稀缺。国内一家大型信托公司分管证券投资渠道的副总经理向记者透露,对于阳光私募产品的收费,最低时有50万元,最高时一度达到200万元。信托公司通常的收费方式是,根据产品发行的规模,按照50万元和1%孰高的原则收取。
根据用益信托网的数据,截至2009年年底,投资于证券市场的阳光私募信托合计发行1549个,总规模1324亿元。而到2012年年底,这类产品增至3314个,规模则达到2922亿元。
按照1%的费率测算,整个信托行业仅在阳光私募业务上一年的收费就接近30亿元。
2012年9月,虽然信托公司开设证券账户再度被放开,但一晃三年过去了,当初阳光私募“一票难求”的证券账户不再是“洛阳纸贵”。
“收费低只能吸引私募过来成立产品,但要吸引外部资金的长期入驻,则需要时间的检验。公募基金现在还缺少时间。”一位信托公司高管表示。
而在西部一家私募基金分管投资的高管看来,现在公募普遍急功近利。“优秀的投资顾问就那些,而每家投资顾问都很珍惜自己的‘名声’。”他认为,现在公募采用的结构化模式更多的是在变相地为一些激进的投资顾问配资。“我自掏1000万元,就可以撬动5000万元甚至上亿的资本。一年只需要交30万元的费用,成本非常低。”
这位私募高管表示,从国外近百年的资管行业的发展经验看,能够长期为客户盈利的投资公司其实很少,中国的情况也不会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