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榜,有时候对企业和品牌来说并不是好事,尤其是涉及污染的榜单。12月4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朝露环保、绿色江南等七家环保组织发布纺织业污染报告,优衣库、CK、Polo等时尚品牌的供应商榜上有名。
“我们希望有时尚,但是我们希望是一个干净的时尚,而不是将污水留给中国的时尚。”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
知名品牌“上榜”
当雾霾天气笼罩天空之时,纺织行业污水排放造成的损害并没有被忘记。
本次报告中,中国环保组织首次发布了48家中外纺织品牌在绿色供应链方面表现的得分和排名,优衣库、CK、Polo以及雅戈尔(行情,问诊)等品牌的综合表现排名靠后。
七家环保组织进行的纺织业污染调研报告指出,大量印染企业违反新的废水排放标准,致使水体遭到污染,而这些排污企业正是多家知名服装品牌的供应商。
“纺织业年排放污水25亿吨,是中国重要的污染源。”12月6日,马军告诉新金融记者,“作为纺织行业的源头环节,这些印染企业造成了纺织行业的供应链污染,下游企业因此背负了环保责任。”
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纺织生产国,其中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和山东五省的印染布产量超过全国的90%。近年来,在印染行业高度密集的杭州湾地区、太湖流域部分地区以及珠江口和珠三角部分地区,水污染形势非常严峻,显示当地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
企业的不配合,同样让环境污染评价调查步履蹒跚。对沟通不理会、不在意,采取鸵鸟战术是多家企业的共同选择。
“比如日本的优衣库,2012年我们发出第一份沟通信件之后,他们曾经回复,承认其中一家疑似供应商为它的供应商,并且已经同这个供应商确认,完成了所有的整改措施,但是没有告知具体的违规原因。之后之所以再次沟通,是希望其推动供应商去进行一些违规原因的说明或者披露,但截至目前没有收到回复。”环保人员李杰介绍。
众多品牌依然选择消极回避供应链违规超标的问题,表明这些品牌的公开宣示,并不足以保证现实中其供应商的环境表现合法、合规。这些品牌的消极行为,违背了企业的环境责任,违背其对公众以及消费者所做的承诺,同时也是对基于环境守法的公平竞争原则的破坏。而这也其实正是这些企业被调查和监督的主要原因。“承诺了要对环境友好,却又做不到,怎么都让人怀疑其真正的态度。”
“品牌越大责任越大,这是选择这些著名品牌作为调查对象的重要原因。”马军介绍,这是因为,作为世界四大快速消费品牌之一,优衣库等品牌在全世界范围内销量越大,其在采购环节造成的环境影响也越大。“所以作为这样的品牌为了赢得消费者,通常会做出更高的环境承诺和责任担当。”
“像Polo、优衣库A&;;F、雅戈尔、CK这些品牌,在面对问题时它们却是一味地回避,这些企业可能不回应环保组织的质疑,可能也听不到社区的呼声,可能也没有看到这样的一些排向我们自然环境的水体,可能也不在乎曝光,但是其不得不顾及消费者的感受。”
在某些企业对供应链污染三缄其口的同时,一批领先品牌已经开始利用公开数据建立供应商检索机制,期望主动识别供应链上的污染问题,并据此促使部分供应商作出整改。
新法规尴尬
纺织行业污染,早已不是新话题,从民间到政府,为此做出的努力不可谓不小,但是尴尬仍然随时存在着。
为实现印染废水污染物减排,中国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287-2012)。该标准大幅收紧了COD、苯胺类等指标的排放限值,并首次设定了AOX等指标的排放标准。
占据中国印染业半壁江山的浙江省,较为全面地披露了企业违反新标准的数据。相关数据显示当地印染企业出现了大范围违规超标的情况,在2013年上半年,超标印染企业数量超过400家,占全省超标排放企业总数的90%以上。
与此同时,污染排放正变得越来越隐蔽,调查取证成了难题。“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证据的掌握,现在这些企业的排放已经不同于若干年前的状态,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的是一种比较隐蔽的排放方式,现在不要说这些排污口越来越延伸,有些在数公里之外,就是在地下走的一些管道,或者是地上的管道,有些深入到河里,深入到我们近海的海底,你很难去确认,你很难去采到这个样。”
绿色江南机构负责人方应君介绍调查情况时表示,“调研的时候非常震撼,排放量非常大,排放口也是非常壮观。当时我站在那里的时候心都快跳出来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场面,还有热气,刺鼻的一些味道,我当时取了一些水样,当时是有温度的,凭感觉算了一下,温度大概有40摄氏度,热气直冒。”
而在另一些地区,因为行业的特殊性,即使纺织业污水在进入普通的市政污水处理系统之后,同样无法达到合格排放。
转移产地却转移不了污染
在纺织业内,一个非常令人瞩目的问题就是产业转移,众多服装加工企业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转移到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地区。在欧美商场中,贴着东南亚、南亚甚至非洲国家制造的牌子的成衣越来越常见。继2009年耐克关闭在中国唯一一家鞋类生产工厂后,阿迪达斯近期也关闭了其在华唯一自有工厂,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正逐步失去其纺织业世界工厂的地位。
然而,环保组织在调查中发现,纺织出口份额的下降,主要集中在成衣加工环节,而在以印染、整理为主的纺织原材料加工环节,中国仍占据世界最主要地位。由于中国相对其他纺织业加工出口国家具有多重比较优势,预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仍将是纺织材料加工生产的世界工厂。
“实际上这些创造就业岗位最后服装、成衣加工的环节越来越多地转向了东南亚甚至南亚的这些国家,比如说孟加拉。但是印染这个行业企业却大量留在了中国,而这个行业消耗85%的水、80%的能源、65%的化学品的排放,可以说八成左右的这些污染物的排放基本上是源自这样一个环节,而这个环节留在了我们这里。”
仅从经济角度来看,中国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中看似有得有失,然而从环境和社会角度来看,这样再分工却令人担忧。中国所失去的,是劳动力密集型的成衣加工环节,这个环节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而水耗、能耗低,污染排放量少;而中国所得到的,是资本密集型的染整环节,这个环节难以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而水耗、能耗高,污染排放量很大。
在中国印染行业最为集中的浙江绍兴,“染缸、酒缸、酱缸”等三缸,正在成为这里的新名片,资料显示,作为年产量占全国10%的纺织大县,其拥有从前道PTA、化纤原料到织造印染、服装家纺的完整产业链。其中,印染产值占到全国的30%,占全县工业经济的比重接近25%,是传统支柱行业。而当地目前只有一家处理污泥的单位,日处理能力在1000吨左右,但是当地的污泥产量在2500吨上下,“污染就是这样留下的。”
“我想还是要通过绿色选择,让品牌推动一些企业能够得到污水处理的技术进行改良,我相信不是技术问题,就是资本的问题,所以还是需要更多的人去推动这件事情,让江南水乡不再出现污泥围城的情况。”
供应链撬动
当反对环境污染的旗帜在高高飘扬之时,如何促使生产企业主动减少污染,从产业供应链的最后一个环节入手,实行产业倒逼,在纺织行业也许是不坏的方法。
多家时尚品牌遭遇环境污染拷问,问题正出在供应链环节。“这些品牌在中国都有大规模采购行为,在其供应链条上面的一些企业出现影响环境行为,而这些品牌在采购环节给环境带来坏的影响,希望此次披露它们可以对此起到推动作用。”马军介绍。
据介绍,供应链污染并不是指最终产品本身造成的污染,而是指在原材料生产加工过程中间造成的污染。简单的例子就是,组装苹果手机本身不存在污染,但是在零配件的制造过程中存在着污染。
在环境保护上,一些品牌不愿意去面对供应链问题,一方面企业标榜自身的环境保护力度,一方面忽视甚至是纵容供应商的违规排放行为。
记者在浏览多家品牌的官方网站时,均发现了保护环境的类似内容。其中,雅戈尔的网站中就明确表示,“清洁生产的概念正日益在雅戈尔成本控制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使企业管理层对生产环保的重要性取得了全新的认识。”
“中国的印染行业在全球纺织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批印染企业超标违规,在污染当地环境的同时,也意味着纺织品牌的供应链存在重大的环境违规风险。”马军认为,有时上污染并不是时尚品牌本身造成的,但是作为有影响力的品牌,在承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之后,却任由自己的供应商污染环境,同样是一种缺乏责任的表现。
事实上,供应链污染在中国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众多企业的观点基本上停留在,“我自己没有污染,对于供应商的问题,我无能为力,做好自己已经足够。”
面对环保组织的质疑和批评,纺织业内人士有声音认为,行业在背了黑锅,为别人的错误买单。“你说我们一个服装加工厂,能有什么污染?”浙江宁波一位业内人士在电话中对新金融记者抱怨。“印染厂的问题是他们的,又不是我们造成的,板子不能打在我们身上。”
而选择快速消费品行业,通过供应链压力撬动污水合格排放,正是针对企业的这种“冤枉”态度,供应链主要关注快速消费品行业,该行业与消费者关系密切,希望通过消费者的压力来促进企业问题的解决。简单的逻辑就是,消费者对品牌施加环保压力,品牌再将这种压力上推到加工厂和原料供应商,最终实现环境污染的减少。
“不管揭露多少事情,我们不是想把企业打黄,让它破产,而是现在调查和监督的这些都是快速消费品中的大品牌,它们有能力做得更好。但是在其企业社会责任上,真的有瑕疵,我们想让它这块玉更好。”马军表示,希望Polo、优衣库、雅戈尔等品牌正视供应链造成的严重水污染问题。
而利用消费者的力量,来倒逼厂商真正重视环境问题,其实正是环保组织的重要目的。新金融记者了解到,在公布绿色选择纺织业调研报告之后,效果已经初步显现。“之前对我们的调研一直不予回应的企业和品牌在报告发布之后马上联系了我们,表达了沟通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