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推演82只新股发行意见承销商询价潜规则首度曝光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仿真推演82只新股发行意见承销商询价潜规则首度曝光

加入日期:2013-12-30 7:35:28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从本次IPO暂停前最后一家浙江世宝行情问诊)上市(2012年11月2日),到理财周报“独家仿真模拟82家IPO过会公司发行意见”专题完稿,时间,承载着绝望和希望,整整迈步460个日日夜夜。今天,我们要说:是时候给你预期了!

  25%红线、撤单与老股转让

  理财周报一直高度重视IPO与券商投行全链条业务,缘于投行保荐的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基石,直接影响机构和公众投资人的切身利益。

  时间倒回2012年3月31日。证监会推出《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25%市盈率红线“横空出世”。

  根据这个所谓25%的方案,理财周报推演当时154家预披露及过会公司的募集,发现无论新股发行估值等同行业平均,抑或1.25倍于行业均值,“超募”现象都刚性存在。

  其时,理财周报作为IPO改革的独立第三方观察者,毫不讳言指出“将市盈率控制在行业平均市盈率上浮25%以内,是市场化的退步”,这个逆市场化的规则必定湮灭。

  但吊诡的是,2012年首发新股,基本齐刷刷按照1.25倍行业平均市盈率发行——这也是所谓“核准制”发行下的写照。

  焦急、失望、放弃交织之间,时针嘀嗒指向2013这一年的年底。截至12月26日,发行部在审公司448家,创业板发行部在审公司223家,合计多达671家公司赫然列在长长的发审名单上。

  而另外一个名单,相较更让人心悸。肇始于这一年1月8日、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核查”,轰轰烈烈,主板152家、创业板140家公司最终无奈“缴械”。细看名单,中国邮政速递物流硬生生挺到了12月20日才撤单。

  理财周报早在这年一季度末,也曾顺势推出“在审公司过会概率统计调查”,主要从业绩角度采访调查了彼时800多家在审公司。从结果来看,被我们列入“黑名单”的公司,许多都涌入了撤单大潮。

  及至这一年的年末,证监会重磅推出一系列发行改革,理财周报及时对相关法规和意见进行了解读。信息披露、注册制、优先股、优先配售、老股转让、财务数据补充等等,都是我们聚焦及与投资者互动的内容。我们最新了解的信息是,2014年1月重启的IPO公司,都将要强制补充老股转让条款,尽管实际发行时不一定会触发。

  首家媒体新股意见

  理财周报投行和IPO实验室,长期聚焦新股发行,以上所举的报道和新闻产品,都是我们作为资本市场独立第三方,给出的投资意见。

  2014年新股发行在即。到底怎样评估新股价值?到底怎样对新股给出估值?到底怎样甄别新股优劣?到底怎样判断“打新”风险收益?

  据此,理财周报实验室广泛征求和参考了投行和券商研究员意见,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不断修正我们的新股估值模型。我们认为,公司价值估值的主流公式和模型,如WACC、DCF、DDM等,由于欠缺最新财务数据变量,不能用于本次新股估值。我们于是通过较容易为公众所了解和接受的方式,给出了自己的公式。

  我们的定价模型,主要参考了拟上市公司所处行业最新市盈率、可比上市公司最新市盈率、未来预期成长性,以及拟上市公司本身质量——行业地位、业绩增长、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结构等。

  必须提请注意的是,我们的新股估值模型,处在不断修正和检验的过程中。这次推演的新股发行估值,只是1.0版本,后续的升级版将不定期发布。

  理财周报还要提请注意,本报推演的新股模型,主要依据发行改革办法而制定。实际的新股发行估值,将很大程度上受所属行业景气度与市场认同度,公司资源、模式、概念的稀缺性,新股发行频次(同时发行多少家),发行时间窗口,发行时二级市场走势,社会资金成本以及机构与个人投资情绪等因素影响。

  此外,新股发行主要将是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博弈,优先配售以及投行资本市场部自主选择发行方式,都将利于机构。个人对象参与询价,由于涉及其与券商营业部利益关系问题,在投行“6+1+1”询价对象定价力中,将不具有优势。

  承销商潜规则

  本次新股改革的一揽子方案,仍在不断的推陈出新过程中。对于新股估值,接受理财周报采访的主流投行和机构多数认为,“接近于同行业公司二级市场市盈率”。

  一家手握多个待发IPO项目的券商投行老总表示,本轮改革源头来自2013年7月举行的国务院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会议,马凯副总理当时就提出适当放宽创业板对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财务准入标准等。所以,对于近期不断被媒体报道不同的创业板准入门槛“标准”,这位资深投资银行家显得很淡定。

  对于是否冲击所谓首批50家新股发行的问题,其表示基调是“成熟一家,上报一家”。“稳妥”两字,被其反复强调。

  可以预料,由于游戏规则的改变,新股发行将由投资者买方市场,转为承销商卖方市场。理财周报记者在这次新股专题调查中,就独家获悉,一些卖方承销商制定的机构网下申购新股潜规则——

  “中信证券行情问诊)、广发证券行情问诊)对于基金专户(作为推荐类询价机构)参与询价的门槛设定为托管市值1亿元;国信要求2年的成立资格;海通证券行情问诊)要求5000万元托管市值。”对于这名业内知情人士的说法,本报没有向各家券商投行求证。

  理财周报最新掌握“申请海通证券IPO网下申购资格的要求及材料明细(含机构和个人)”的文件。根据这份文件,机构参与海通证券承销的新股询价申请资质要求有五项:在海通证券开立证券账户,证券投资资产规模不低于2000万元,信用记录良好、具备较强定价能力及长期投资取向、具备长期持股偏好,资金来源合法合规,与海通证券不存在关联关系。

  机构需要向海通证券提交的资质审核材料包括:公司简介,公司证券投资资产管理规模相关文件,公司询价业务联系信息和账户信息,公司向海通证券提供用于股票投资的资金来源合法的承诺函,与海通证券无关联关系的证明以及在海通证券开户的证明等6大类材料。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