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机构人士对我说,几乎所有行业都有娱乐化的倾向,金融行业也不例外。不过,同时将娱乐和资本做到极致的,恐怕当推华谊兄弟(行情,问诊)了。
周二,华谊兄弟年末大片《私人订制》点映,请各大卖方机构牵头,请各大机构投资者提前看《私人订制》,据说几乎覆盖了所有主流机构投资者。其中,中信证券(行情,问诊)、中信建投负责组织北京买方,海通证券(行情,问诊)负责组织上海买方,国信证券负责组织深圳买方。
据几个观影的机构人士吐槽,《私人订制》就是1997年点映《甲方乙方》的重现,没新意,低于预期。第二天,机构们开始砸盘,华谊兄弟跌停。
早在此之前,机构们对《私人订制》票房预测就锁定在10亿附近。电影票房预测,按照分析师们的说法,有两种预测方法。一是每周排片份额、市场容量、每周票房、预计总票房。二是根据往年同期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电影票房来估算。
这10亿的票房预测,也似乎并不离谱。这个逻辑是,去年12月,国内电影总票房是30亿到40亿,参照2012年市场份额最大的《泰囧》市占率50%,2011年《金陵十三钗》市占率40%,《私人订制》保守估计10亿票房。分析师们也据此,早早算好了盈利预测,EPS精确到分。
有人开始质疑华谊兄弟提前请投资机构观影是否构成提前泄露信息。因电影行业特有的点映模式,这点很难精准确定。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有点“弄巧成拙”,但由此可见,王中军极为重视机构,看重资本市场表现。
一个熟悉华谊兄弟的机构人士私底下却说,其实华谊兄弟最在意的不是跌停,而是被人骂电影是烂片。
连跌两天后,市值蒸发几十亿后,第三天华谊兄弟小幅反弹。资金面紧张也罢,钱荒也罢,都不是问题本质。表面上看,华谊兄弟跌停,是《私人订制》未达预期,实际上更深层的原因是机构开始反思、重估华谊兄弟的资本运作风险,信心开始动摇。
不仅仅华谊兄弟,机构对整个文化传媒板块的估值都在重估。想象空间突然被关闭。最近一个半月以来,七家公司重组被暂停和被否。包括华策影视(行情,问诊)、紫光股份(行情,问诊)、昌九生化(行情,问诊)、江苏宏宝(行情,问诊)、工大首创(行情,问诊)、新南洋(行情,问诊)、天舟文化(行情,问诊)。其中近半为文化传媒公司。
早在三个月前,有投行高管便向我透露,监管层有关人士就曾向其征询意见,是否该出手管管手游泡沫、文化传媒公司疯狂并购的事情。
几乎所有的投行人士都和我说,资产价格一定程度的泡沫是正常的情况。他们甚至乐于见到这种泡沫,炒热市场。只要这泡沫还没大到被戳破的程度。
而早在半年前,市场已经有各种传言,监管层将对中青宝(行情,问诊)、华谊兄弟等进行调查,但监管部门迟迟未有确认。
你得承认,机构是势利的。年终排名和考核,几乎所有机构都想顺利获利离场。岁末曲终人散,潮退后,收拾烂摊子的是接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