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11月份外汇占款数据显示,资金还在继续流入,但市场情绪却还是从高峰跌落到了谷底。
12月19日下午,银行间市场罕见地延迟了半个小时收市。同日下午,央行通过官方微博称,已通过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向市场注入适当流动性,且未来将根据财政支出进度继续实施SLO。20日晚,为进一步安抚市场情绪,央行继续通过官方微博称,已连续三天通过SLO向市场注入超3000亿元流动性,并重点强调当前银行超额备付金达1.5万亿元,并无流动性风险之虞。
但当日的市场信心并不稳定,特别在20日上午美联储宣布削减购债规模的消息传来之后,机构抢钱的冲动还在继续。央行当晚发布的微博,也不忘提醒“主要商业银行合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升流动性管理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言下之意很明确,要想在资金退潮之时保住金身,银行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过于激进的业务策略。
从目前来看,上周市场出现的流动性紧张状况,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央行官方微博明确提到的财政存款下拨进度偏慢,多数研究机构即持此论。因为财政存款属于央行基础货币的一部分,往年的惯例都是在年末集中下拨,但今年来看,政府的财政纪律有所加强,市场期待的“及时雨”未能现身。
其二,则是下半周才明确的量化宽松(QE)退出消息。虽然美联储议息声明也承认失业率等关键指标达到预期还需要相当长时间,但削减购债计划的决定还是向全球市场释放了强烈的资金转向信号。其他不论,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从19日就已经开始大幅反弹。巧合的是,当天下午银行间市场就出现了罕见的延迟收市状况。
这两大原因一内一外,均对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有直接影响。而笔者以为,财政存款下拨低于预期尚属诱因,QE退出靴子落地则加剧了机构的负面情绪,是钱荒呼声再起的主要原因。理由很简单,因为根据央行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所阐述的因果逻辑,同业业务杠杆率的起伏与外汇占款数据的波动有着非常强烈的正相关关系。
也就是说,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资金纷纷涌入之时,机构可以放心大胆在同业与非标业务上加杠杆;但一旦市场预期出现逆转,外汇占款陡然出现负增长状况,机构就将面临捉襟见肘的局面——面对已经构建起来的同业连环扣,上哪去找钱维持运作呢?
6月末的钱荒,正是这种预期释放的小规模预演。上周的状况,则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集齐了当时的各种元素。更重要的是,美联储退出宽松政策的第一步,这一次已经白纸黑字写在了议息声明官方文件之中;而在6月份,何时退出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市场猜测。如果不出意外,已经连续数月正增长的外汇占款,在削减购债计划已成定局的情况下,12月份有很大可能将开始逐渐退潮。
唯一不同的是,央行此次明确宣称“未来将视流动性余缺情况灵活运用SLO调节市场流动性”。但机构不该就此感到高枕无忧,虽然9号文至今仍未下发,但央行20日敲打的那句,“主要商业银行合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升流动性管理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已是足够明确的风险提示信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