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慕鸿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创业板、中小板指数屡创新高,产业资本减持也迎来了新一轮的盛宴。据统计,自2013年10月1日至12月1日,短短60天内,大宗交易平台成交额高达419.4亿元。
12月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的大宗交易数据中突现9笔同一价格的大宗交易。成交价较当天招行收盘价溢价10%左右。
上述大宗交易大到成交3亿多股,小的也有几千万股,共计成交金额137亿元。这样大手笔的交易额,远超去年3月19日市值42.16亿元的花旗太保换手浦发银行大宗交易,成为A股史上最大笔大宗交易。
此事成为上周震惊资本市场的一件大事。
12月10日晚间,招商银行披露的一则权益变动公告:安邦财险已经持有招商银行股份比例超过5%,9日11.33亿股大宗交易的买家正是安邦财险。
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大宗交易的产业链正在发生急剧的变革,新势力新玩法不断出现,竞争日益加剧。
从2008年底开始的大宗交易模式,一直以来是以快速套利,资金超高的利用率来获取差额收益。
直到2010年陈学东成立了上海复利,周汉富成立了上海清朗,张寿清成立了上海宝弘,沈培今成立了上海瀚叶,上海滩大宗交易的“四大寡头”相继宣告成立。形成目前上海8家,深圳3家全国11家的主流格局。
2010年后,大宗交易圈子突然热闹起来,玖歌,磐厚,任行这三家原来做二级市场的公司加入了战局,也把大宗交易的整体水位往上推高,从原来的9折一下提高到了9.5折附近。减持股东的选择多了,竞争也尤为激烈。
传统大宗交易“四大寡头”之一的上海清朗资本创始人兼总经理蔡宇告诉记者:“大宗交易原来是套利的经营模式,现在市场上9.7甚至9.75折接盘的模式根本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大宗交易,某种意义上说这与在二级市场上直接购买已没有区别。这就对我们大宗交易商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能接,敢于和竞争对手拼价格,高价接股要考虑盘面的流动性,根据每天的成交量严格制定相应的接盘比例;另一方面,由于股民们也对大宗交易有了充分的了解,认为大宗交易第二日股价一定会跌,因此往往在接盘第二日出现大批量抛盘,这就要求接盘方要有相应的实力去消化这些利空手段,同时延长持股时间,以时间换空间;最后,我们有时也会利用手头的机构席位来接盘,这种做法能尽可能的打消股民对减持后股价受抛压而跟风恐慌性抛盘的念头。”
可以说,大宗交易这个圈子越来越难玩。
“目前传统的‘四大寡头’复利,清朗,瀚叶,宝弘都针对目前的大宗交易市场做了转型、变革和升级。只剩下任行,玖歌还在坚守纯粹的大宗交易。”上海申万某营业部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11月30日,证监会正式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并将于1月份重启IPO,市场一片哗然,对于大宗交易商们来说,又将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分析人士认为,重启IPO必然带来更多的解禁标的,更多的交易机会。此外,新股发行规则变化,股东减持价不得低于上市发行价,上市半年内股价低于发行价连续超过20个交易日,解禁期自动延后半年等规则,对将来的减持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股东对于减持方的要求必然提升,甚至可能涉及市值管理,维护股价等要求。单纯的大宗交易模式或将逐步走向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