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本周一大宗交易平台出现7家公司溢价成交,昨日又有3家加入溢价成交的行列。根据Wind统计,12月以来大宗交易平台已有64笔溢价交易,涉及38公司,累计成交量为130795.78万股,成交额为1549987.39万元,双双创出今年来的新高。对比11月溢价成交51036.56万股,涉及成交额529122.87 万元,截至目前12月已经环比分别增长了156.27%和192.94%。
资金吸筹意愿增强
四季度以来大宗交易平台日益活跃。根据Wind统计,10月以来的成交额已达6301423.97万元,成为今年最多的一个季度。其中,10月份成交了1416980.06万元,11月成交了2536425.7万元,12月已经成交了2348018.21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大宗交易中溢价成交的活跃度也在上升。统计数据进一步显示,今年以来各月溢价成交额占当月大宗交易成交总额的比例分别为23.79%、16.91%、11.22%、10.57%、18.81%、14.83%、14.80%、11.40%、16.03%、13.57%、20.86%和66.01%。显示出四季度以来,溢价成交占比逐步提高,12月份成为溢价成交最为突出一个月份。
如果把溢价成交的占比情况与上证指数的月度涨幅做个对比可以发现,1月份上证指数上涨了5.12%,当月溢价成交占比为23.79%;5月份上证指数上涨5.83%,当月溢价成交占比为18.81%;9月份上证指数上涨3.64%,当月溢价成交占比为16.03%;11月份上证指数上涨3.68%,当月溢价成交占比为20.86%。
上证指数上涨的月份对应的溢价占比都要略高于一般的月份。那么,12月份大宗交易溢价成交的增多是否在表明资金对市场的看好?
“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是百分之百的,通常这两者表现为正向关系。一般来讲,由于大宗交易是在收盘后进行,因此如果成交价高于收盘价就意味着溢价,这种溢价不一定代表着整体的看好,但至少针对个股而言还是表示看好的。”方正证券策略分析师王滔昨日在接受《大众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道,而溢价成交占比是一个反映二级市场投资者情绪的指标,通常指标越高,意味着二级市场投资者情绪越乐观。
同时,他表示,“我们从数据上只能是简单地看出溢价还是折价,但是交易背后的具体原因还需要结合业绩、基本面、股东情况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东莞证券策略分析师陈曦则对本报表示,大宗交易的溢价成交总体上看是在释放一种积极的信号,至少表明有部分资金吸筹意愿强,但是具体的情况还需要具体分析。“如果出现同样营业部的对倒行为,这种溢价成交的动机就值得商榷。”
两大思路找寻机会
从各板块成交的结构上分析,大宗交易活跃的板块其绝对溢价成交额也较高,因此若单以溢价成交额对板块进行排序,得到的结果与成交总额的排名基本趋于一致。
但是,通过统计今年以来各板块溢价成交占比指标后发现,该项指标的行业排名与成交总额的排名存在较大差异。在进行该项指标排名时,由于部分板块大宗交易成交总额本身金额很小,因此其溢价成交占比指标计算结果就存在较大偶然性,如黑色金属、综合等行业板块,虽然其溢价成交占比计算结果较高,但不具有太大参考意义,因此可考虑予以剔除。在剔除了交易极不活跃的板块后,溢价成交占比指标排名居前的有:房地产、电子、轻工制造、机械设备、医药生物等。
既然溢价可能是资金的看多行为,对股价又会产生什么影响?
根据Wind统计,今年以来大宗交易平台上已经发生了1344笔溢价交易,在这些溢价交易之后一周,股价出现上涨的有647笔。其中,新民科技、鸿博股份、中创信测、华谊兄弟、厦华电子、华策影视、亚威股份、胜利精密、三六五网、中润资源、东方财富、海通证券、民生银行和沱牌舍得在大宗交易被溢价买入后,一周之内的涨幅均超过了20%。
再比如,招商银行12月9日现身上交所大宗交易平台并出现了天量交易,以12.07元的价格溢价10.7%成交11.33亿股,合计成交金额高达136亿元,买卖双方都为机构专用席位。尽管疑似股东套现,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大单且溢价,从另一个侧面反映,目前银行股确实存在一定低估。昨日招商银行的股价上涨1.74%。
投资者应当如何从这些大宗交易的溢价成交中找寻机会?“首先,我们要看大宗交易溢价这种现象是单次行为还是多次行为,如果是单次行为,那参考意义不是特别大,除非这种溢价成交的现象具有延续性;其次,我们要关注溢价成交的占比情况,如果一个公司本身市值就很小,但是溢价成交金额比较大,这种公司就值得再去细细研究。”王滔进一步告诉记者,总体来看,溢价成交股总体上还是值得关注,结合以上两点可以捕捉到一定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