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在华的外资银行来说,2013年的关键词是“金融改革”,包括利率市场化、自贸区设立等一系列改革扑面而来。
今年8月起执掌恒生中国的林伟中昨日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利率市场化等改革对于恒生银行来说是机遇大于挑战,因为在境外市场,恒生早已磨练成了老手。
在北上广深的繁华街道上,恒生银行的绿色招牌尚不多见;而在香港的大街小巷里,当地人对这家最大的本地银行却早已再熟悉不过。
今天,这家港资银行逐渐把更多资源和期望,投放到中国内地这个比香港大很多倍的市场。
不惧利率市场化
“相对于本地银行,我们的优势就是擅长在大海里游泳。”谈及中国利率市场化对外资行造成的影响,恒生中国执行董事兼行长林伟中自信地表示。
林伟中称,香港的利率市场化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而作为本地最大的银行之一,恒生香港顺利地度过了那场改革。他相信凭借香港母行的经验,恒生中国能比内地对手更好地适应金融环境的急剧变化。
不过,即便在香港市场有一定经验,林伟中也坦言,过去一年内地金融市场呈现出意料之外的波动性。包括利率市场波动、影子银行的不规范现象,以及“钱荒”、贷款额度紧缺等现象,所幸监管机构及时出手控制了局面,另外由于恒生的经营风格比较稳健,并未受太多冲击。
“举个例子,从年初到现在我们的房屋按揭贷款业务一直在做,这与一些同业年初冲量、年底收紧的做法有所不同。购房需求的节奏不是银行可以控制的,而我们想让客户觉得我们的政策比较稳定。”他说。
林伟中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特别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快速推进,存贷利差将失去政策保护,必将对银行利润造成压力,但改革的步骤是先建立和完善市场利率定价机制,而不是纯粹地取消存款利率上限,包括日前推出的银行同业存单这项政策,将对市场利率曲线的形成有十分正面的影响。
“近年理财产品数量猛增,我们以此判断利率市场化早已在倒逼银行业改革了。”林伟中表示,利率市场化短期内对银行业肯定会形成压力,在水里游泳毕竟不如在陆地上行走那么轻松。
“恒生将在IT系统、人员、资源等方面增加一些投入,好让我们以后能游得更快。”林伟中将话题切入恒生中国的发展战略。
渴望更多人才
据林伟中介绍,恒生中国另一关键优势在于跟香港的联动。在中国内地南方地区,居民与企业与香港原本就有很多往来,而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以及更多中国内地企业和居民“走出去”,香港这个重要的离岸金融中心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恒生香港也将参与更多业务,恒生中国则将承担更多重要角色。
“恒生香港母行将继续加大对恒生中国的投入。” 林伟中说。据悉,恒生香港对恒生中国增资20亿元的申请已获批。
林伟中所说的“投入”,首先体现在网点开设方面。据介绍,今年恒生中国重点增设了2家支行,分别位于福建福州和广东汕头。这两个地方港澳华侨集中,恒生香港具有一定的客户基础和品牌知名度。这些网点设立后最成功的效应是:通过福建和粤东的据点将长三角以及珠三角的“战线”连成了一片。
上海自贸区成立后,恒生中国迅速地在当地筹备网点。“香港本来就是一个离岸人民币中心,现在上海开辟了新的离岸市场,恒生在这方面也能运用一些香港的经验。” 林伟中说。
不过,证券时报记者发现,今年恒生中国增设支行的步伐明显放缓。对此,林伟中称,去年网点扩张确实比较快,因此今年需要作出调整,以让新设网点发挥更大作用。
网点增加了,员工配备也要跟上,但人才短缺却一直是令外资银行头疼的难题。林伟中称,恒生中国从2007年开始招收管理培训生(MT),目前管培生已达150人,其中不少已成为业务线或分支行网点的核心骨干。
“多亏了这帮本地人才,外资银行的本地化才得以成功,但人才永远都是不够的,未来恒生中国还将加强对员工的资源投入,包括送员工到香港培训等。”
记者注意到,近期恒生中国在深圳大学推出“菁英种子计划”,招收本地学生进入恒生实习。林伟中希望该计划能够复制到其他城市,为该行的发展增加更多生力军。
互联网金融不会取代银行网点
尽管外资银行的网点仍在有序扩张,不过,在以网络为渠道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冲击下,银行网点渠道的重要性确实受到了挑战。
在国内外有超过30年银行从业经验的林伟中认为,分、支行仅仅是银行的渠道之一,随着科技发展,电话银行、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陆续出现,商业银行也重视这些渠道的建设,“渠道越多,接触客户的面越广,对银行肯定是有利的。”
但林伟中不认为虚拟银行将取代银行物理网点,“人际接触还是很重要的,一般人都希望找到一个值得信赖的银行职员,将金融需求面对面反馈给他。而且银行客户经理更加专业,对客户的了解更加全面,这是网络银行或者P2P(人人贷)所取代不了的。”
“不可否认,互联网金融将来会扮演重要角色,但绝对不会变成唯一渠道。”林伟中认为,银行也在不断地改革技术、调整策略,弥补自己的短板。
“在渠道的更新和建设上,银行正在升级支付系统和手机银行;为使网点布局更加立体化,银行将一些网点从租金较贵的一楼搬到楼上,并在重要地段增设大型网点等等;而社区银行等应该用什么方式覆盖居民,是下一步值得业界思考的问题。”林伟中说。
林伟中表示,实际上,利差缩窄、互联网金融等都是利率市场化的产物,未来中国的银行业将像发达国家一样出现专业分工和差异化竞争。
“既然利差不再受政策保护,银行就要提供增值服务,让客户觉得非要这家银行的服务不可,同质化竞争的时代也就结束,对消费者、对储户、对理财投资者来说,意味着更多的选择和更高的服务质量。”他说。
·链 接·
林伟中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1982年进入银行业,1988年加入恒生银行的母公司汇丰集团,曾在汇丰英国总部、亚太区以及中国内地等多个市场担任要职,包括汇丰驻北京首席代表,以及汇丰欧洲区中国业务顾问等,具有逾20年的中国业务经验。他于2012年进入恒生银行(中国),任企业及商业银行业务拓展主管,之后任常务副行长。今年8月,林伟中从前行长关燕萍手中接棒,成为新一任恒生中国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