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增长、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物流业正迅速成长,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但物流费用高等问题一直在限制其发展。商务部流通发展司有关人士近日在“商贸物流”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上透露,2012年,我国国内物流费用总额为9.4万亿元,占GDP比重的18%,比世界平均水平高6.8个百分点,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7倍。
“通过市场手段,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合理利用运力和仓储能力,在极大程度上会降低物流费用。”北方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耀球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有效整合、利用物流资源,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发展规律,实行公开、公正、透明的交易机制。
现状:“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配送贵
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多年来一直持续在18%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6.8个百分点。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副巡视员王选庆表示,我们不仅比发达国家高,比如,美国、日本、德国分别是8.5%、8.7%和8.3%,我们跟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金砖国家相比也偏高,比印度和巴西分别高5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
从结构上看,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运输费用与GDP的比重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7倍,保管费用高2.2倍,管理费用高6.9倍。管理费用突出说明我国物流业整体还没有摆脱粗放发展模式。据了解,北京的蔬菜从新发地批发市场到社区零售店的“最后一公里”涨价,约为从山东寿光拉到北京新发地涨价的4倍。“最后一公里”被媒体多次集中报道。尤其是近年来电商网购的快速发展,“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配送贵的问题更加凸显。(最后一公里物流是配送的最后一个环节。它的优势是可以实现“门到门”,按时按需的送货上门。)
一直以来,我国物流成本高、效率低已经是流通领域难解的“顽疾”,这也被认为是推高商品价格、阻碍居民消费的重要原因。
原因:物流资源未被有效利用
王耀球表示,造成我国物流成本高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与我国的产业结构布局有关。我国目前还处于重化工业阶段,产业布局特点是能源性、资源性产品大多在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则以加工贸易型经济为主,缺少资源。大规模的原材料运输是物流费用高的基础原因。
第二,物流社会化成本不足。国有企业中很多钢铁企业都有自己的物流运输公司,这些货车通常都是放空车到海边,将澳大利亚、巴西等国进口的铁矿石运过来。这种物流的有效利用率只有二分之一。“这是央企所属的物流公司犯的通病,而这些通病又集中在重工业基础行业。”王耀球说。
第三,我国有些大宗原材料,能源产品的运输,在不同运输方式的衔接处,有大量隐蔽的运力和资源交易的行为,非规范化的运作有意抬高了资源的运价。而这个运价在最终界定于物流费用上,从而加大了最终用户的物流费用成本。“过去我们讲物流费用偏高,是因为没有将这些问题进行清晰地解析。”王耀球说。
对策:实行透明交易机制
针对我国目前物流业粗放型、非规范化的现状,面临市场规则不统一,国有企业中物流实行自运物流,运力浪费等问题,王耀球建议,必须加快促使物流业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发展。
对于如何使物流业的粗放型转为集约型发展?王耀球认为,首先,应该严格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所说,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发展规律,让商品和要素在市场上充分地自由流动。另外,确保运力市场或资源交易市场逐步建立,使利益交换变成公开、公正、透明的操作。
王耀球说,如果在交通关键枢纽与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点上,实现既有运力市场,也有资源交易市场的目标,则有利于通过市场手段,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减少人为操作抬高物流费用的现象。同时,合理地利用运力和仓储能力,也有利于大大降低物流费用。
如何有效整合物流?王耀球表示,例如,现在每个单位领导都有自己的公务用车,这就需要雇佣司机,还要维修和养护等一系列费用支出。如果取消公车,让领导坐出租车,这就降低了运营费用。“现在央企自己养活着一个车队,还得养一批司机、一批维修工、修停车场等等,这在无形间就提高了物流的投入费用成本,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又是单边效应,这就是没有有效利用物流资源。”王耀球说。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的有关要求,只有把物流搞活了,才能够加速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通。”王耀球强调,要有效整合、利用物流资源,必须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发展规律,实行公开、公正、透明的交易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