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11月9日电(张佳雯)“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这句重庆人耳熟能详的俗语,曾深刻诠释过渝东南一带的贫瘠。秀山,正是其中的典型。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设立30年以来,一代又一代秀山人苦苦求索,探寻经济发展之道。
沈从文笔下描绘的边城,让世人认识了秀山的淳朴与多情。然而,边者,偏也。从某种意义上说,“边城”的独立遗世造就了秀山“偏居一隅”的闭塞。
交通的桎梏,让秀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难以摆脱“老少边穷”的命运。“去趟重庆主城都要花去近3天时间”的尴尬,让这里真的成了一座“边城”。
秀山人渴望走出去。秀山自设立自治县以来,把交通建设作为头号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借此让秀山“走出深闺”。
边城不边。经过多年建设,如今的秀山已彻底打通交通“瓶颈”。
2006年11月1日,渝怀铁路通车,秀山到重庆实现了便捷的火车直达,耗时也只需5小时26分钟;2010年10月1日,渝湘高速公路重庆段全线贯通,秀山到主城的时空距离从740公里拉近到不足400公里,秀山真正融入“4小时重庆”……
据了解,秀山已形成了以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为依托,国道319线、326线和省道304线为主骨架,县道为支干,乡村公路纵横交错的公路网。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秀山共建设各类公路3894.135公里,乡镇通达率和乡镇通客车率均实现100%目标。
9日,秀山县委书记代小红向中新网记者介绍,“秀山地处渝、湘、黔三省市交界,三地选择在秀山进行贸易,交通物流成本较低。但以往却并没能成为三地的物资集散地,人来车往匆匆而过,交易的附加值并没有沉淀下来,秀山徒有通道,而无通道经济。”她也表示,交通“主动脉”的打通,让秀山背靠成渝经济圈、对接中部、融入泛珠三角及辐射大武陵地区,成为重庆辐射、带动武陵山腹地发展的窗口和平台。
交通大发展也拉近了秀山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唤醒了沉睡的旅游资源。冲破大山的阻隔,这些曾经“养在深闺”的边城风情,也让重庆乃至周边省市的游客趋之若鹜。
面对前所未有的旅游热潮,秀山以“出境”问题作为突破口,打通了秀山至洪安边城至里耶天下秦城到石堤酉水风光的旅游环线;启动了连接贵州梵净山的省际旅游公路建设;即将开工建设秀山至贵州松桃高速公路,构筑以洪安为中心的“大边城”旅游圈……通道的便捷,让秀山旅游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
据了解,2012年,秀山县旅游接待人数首次突破1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38亿元。
“秀山发展旅游产业有条件、有资源、有空间。”代小红表示,按照“五大功能区域”定位,秀山将更加突出生态、绿色、环保功能,以泛旅游业为依托,调度全秀山所有的文化、旅游等资源,走“农旅、林旅、工旅、商旅、城旅、文旅、教旅、康旅、交旅、信旅”等融合式发展之路,努力建设武陵山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成为渝东南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上的重要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