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11月3日电 题:上海“硅谷”张江执创新王牌“探路”改革
作者 陈婷婷 郁玫
“美国硅谷有很好的投资制度可以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现在我觉得张江正形成这样的环境。”国家“千人计划”获选者、上海舜宇海逸光电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韩小逸说。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于1992年,经过21年的发展,坐拥18个园区的上海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已成为科技进步、产业集聚、创新发展的代名词。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家网上超市、第一个产业化上市的人源化单抗类药物、第一个SOI生产基地等大批自主创新成果,也由此缔造了众多创新创业的“神话”。
韩小逸便是其中一员。2008年,在美国从事光电技术多年的他受硅谷创业氛围的感染,决定踏上创业之路。
韩小逸与同在美国的同事袁海骏几经斟酌后,放弃了硅谷,选择了上海张江,“那时张江已经是国内最专业的创新园区,流程规范。”
当年,韩小逸获准以知识产权入股成立公司。他说,“现在回想起来这个选择很正确,国内当时没有园区能让我们以知识产权入股成立公司。”
韩小逸的公司初创并逐渐壮大的5年,也恰是张江快速发展的时期。到2012年底,张江汇聚了科技型企业3万余家、区内企业授权发明专利数达到2.4万件。经济总量保持20%以上的速度增长。
这样的扩张势头仍在继续。被外界称为中国产业园区“执牛耳者”的张江,而今正继续朝着改革的深水区“探路”。
2011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张江高新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据此,张江得以谋划在股权激励试点、人才特区建设、财税政策改革、科技与金融结合、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先行先试,营造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在张江创业几年,园区并没有直接给资金支持,而是不断有渠道支持和政策支持。”韩小逸创业的这几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张江各项政策逐步放开,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先行先试、突破体制机制桎梏的平台。
2013年上半年,上海市政府将包括土地出让审批权在内的13类20项行政审批权下放至张江试点。
6月2日,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0年)》(以下简称张江规划);7月上旬,科技部印发了张江规划。
根据这份规划,到2020年,张江的企业总收入将达约6万亿元人民币,高新技术企业出口额占营业收入比例达12%,基本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
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侯劲在张江规划的新闻发布会上称,2013年的硅谷报告中,张江被列为对硅谷有竞争的科技园区之一,而张江的目标锁定世界一流。
创新,无疑是张江迈向世界一流的最大王牌,而“人才”则是这张王牌的核心能量。张江核心园区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仅核心园区从业人员便超过31万,其中国家级专家达334人,88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其中创业类44人。
这批领军人才和留学生企业的“磁石”效应,不断打破国际技术垄断,直接推动张江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创新集群。
“还没毕业,我就预计自己会到张江工作。”被朋友们称为“张江男”的章全,2010年从德国留学回国,很快就进入张江的一家医药研发企业工作。
“住在人才公寓,上班很近,生活很单纯。”章全认为,对于研发者而言,张江的氛围很好。
像章全这样的“张江男”,正是张江极力招揽的人才。侯劲说,建设世界一流的核心是人才,“从上海发展来看,土地成本、劳动力的一般成本从来没有成为上海的优势,上海发展真正的优势,实际是人才优势和改革开放的优势。”
他透露,张江将建设国际化人才试验区,与国际接轨实行特殊人才政策措施。
消息人士告知,张江未来并非仅是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包括体制、机制、股权政策、金融政策等各方面的创新,也都在积极推进之中。
日前举行浦江论坛上,张江高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丁磊高调陈词:“创新是一个生存之道”、“我们呼吁多一些中国的创造”。
执掌张江高科多年的丁磊表示相信,未来张江会以更开放的视野、更自由的氛围、更宽容的文化、更博大的胸怀和更高远的目标,进一步汇聚各类创新资源,探索实践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模式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