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格力、华为、丰田、大众、可口可乐……这些企业技术创新的背后,都有这样一家企业在默默提供支撑……
直到今天,马坚依然不习惯“董事长”这个称谓,而更喜欢别人叫他“马院长”,可这并不妨碍他带领中国电器科学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器院)在市场上取得卓越的表现。
2012年,中国电器院实现销售收入24亿元,这个数字在2008年为12亿元,也就是说,它在金融危机期间实现了经营规模翻一番。这样的成绩不仅在转制科研院所中十分抢眼,即使放眼整个企业界也属难能可贵。而更令人感兴趣的是,这家如今隶属国机集团的老牌科研院所,似乎越来越与人们印象中的“研究所”相去甚远:从黄河小浪底水电站的大型水电机组,到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家用电器,甚至孩子们手中的玩具,其所涉足的专业领域之多之广,令人侧目。迄今为止,它已经为15000多家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电器院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能为家电生产提供全套设备的企业—所谓“钢板进去,冰箱出来”—这究竟是一家怎样的“科研院所”?
蜕变
像所有转制科研院所一样,中国电器院也经历了国家“断奶”后的阵痛,从原本隶属于原国家机械部的科研院所,一夜之间转变为需要到市场的汪洋大海自谋生路的企业。可与当时许多兄弟院所不同,中国电器院的小日子过得还算不错,既无外债,也没有断过粮。究竟是打破产业枷锁,成就一番大作为,还是固守已有的一城一池,小富即安?马坚上任后,首当其冲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1980年从浙江大学电机专业毕业后,马坚就来到广州电器科学研究所(中国电器院的前身)工作,从此便扎根于此。中国电器院“衣食无忧”的计划经济时代,他有幸赶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双轨制下运作的变革时期,他更是亲身经历。尽管与科研工作打了半辈子交道,但是面对关乎中国电器院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马坚却丝毫不含糊!对中国电器院的未来,他早有想法—要把电器院打造成行业一流,要让电器院成为不可替代的企业。显然,作为中国电器院的掌舵人,他选择了一条成就会更大,却也更加困难的航道。
彼时,中国电器院只有位于广州新港西路那8万平方米的基地,人员老化,实力也略显单薄。要实现真正的产业化,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首先,没有产业基地,没有技术孵化的平台;其次,缺乏管理企业的人才,而人才培养显然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何况小富即安、小步慢走的固有观念根深蒂固。尽管困难重重,马坚还是毅然决然地开始推进电器院变革。
上任第一年,马坚便定下了经营额增长1亿元,实现3亿元的高目标。实际上,1998年,中国电器院经营额就已经达到了2亿元,而直到2001年,经营额却始终在2亿左右徘徊。虽说在当时年经营额2亿元的科研院所已经算不错,但还是难成气候。用短短一年时间就想实现一亿元的突破,在许多人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甚至有人认为这个新院长是自己搬起了一块儿大石头。但马坚还是顶住了压力,“要改变目前的窘境和现状,必须要有激情、勇气和胆略。有压力才有动力,才能实现经济增速。”
为了从内部提供发展动力,马坚开始对用人制度大胆尝试,他打破了过去“专业技术职称终身制”,引入了专家职务聘任制度。他把人才战略放眼全球,对于国际顶级专家,他提出“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的观点。他甚至有一个大胆的设想,统计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与电器业务领域有关的专家,并尝试与他们取得联系。
这位“敢想”的企业家,对中国电器院的战略定位亦有一套不落窠臼的奇思妙想:“现在来看,企业一般就做制造和销售两件事,那么剩下的事情我们都做。装备不行,我们提供装备;材料不行,我们提供材料;研发不行,我们提供研发;信息不行,我们提供信息;标准不行,我们帮助制定标准……”何必拘泥于中国电器院所处的专业与领域?更何况,中国电器院有条件打破产业边界做“全科医生”,有条件为全产业链提供服务。
作为多专业综合型科研院所,中国电器院拥有23个专业领域,马坚相信原来“多专业”的劣势,如今正是优势所在。“在自然界里,每条狼单打独斗并不算厉害,但是若是它们集中起来进攻的话,威力会很大。中国电器院要把23个专业领域都做起来,它们有很强的互补性,能够形成产业协同。”在这个构想下,电器院培育了业务性质不同的多家分公司。这些分公司各自所在领域不同,但却门槛高,不可复制,不可替代。
毫无悬念,2001年,中国电器院实现了3亿元目标,此后的每一年更是不停的刷新纪录。但同样没有悬念的是,在实现3亿元目标之后不断刷新业绩增长纪录的过程中,马坚想要追求的已不仅仅是中国电器院在财务数据上的突飞猛进。
引领
“应该引领行业,而不是单纯地做一个买卖或者做一个产品提供者。”在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马坚希望中国电器院能够历经各种风浪而“不倒”。
对大多数转制院所而言,走向市场并不难,难的是抵挡市场的巨大诱惑。而与大多数转制院所不同的是,在伴随院所转制、面对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下,中国电器院却没有丢掉自己的“老本行”。因为马坚始终坚信一点:如果只关心市场而脱离科研与行业,这种研发将缺乏后劲,更谈不上高附加值和成为领跑者。
在考察过当今工业最先进的六个国家后,马坚对如何使中国电器院“基业长青”有了更深的体会。对内中国电器院要抓技术平台,要有更加完善的创新体系,如此,对外才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步伐。毫无疑问,对于像中国电器院这样的科研院所来说,行业需求依然是其持续发展的“金矿”。行业需求会刺激电器院的研发,同时研发又会推动行业的发展,这个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显然是中国电器院最朴素的市场逻辑。
可要想成为引领行业的卓越企业,并不简单。一方面,必须要有强大的实力;另一方面,企业也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中国电器院就必须和最优秀的同类企业看齐。”马坚的视野从来不会局限于一个领域一个巨头。在他的预期中,中国电器院应该像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简称BNL)那样,涉及多个领域的研究并且拥有举世瞩目的重大成果;应该像美国保险商实验室(Underwriter Laboratories Inc,简称UL)那样,拥有完整业务链,并且立足全球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同时还应该像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和精品战略,成为所在细分市场的高端领导者。
中国电器院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合作基地等9个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成果都会向全行业公开。“我们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成果绝对向行业推广,我们不仅仅是领跑行业,我们更要引领。”马坚坚定地说。以家电领域为例,中国电器院目前已经为像格力、美的、海尔、海信、长虹等国内诸多家电知名品牌企业建造实验室,仅美的制冷业务与中国电器院合作的实验室就有83个。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电器院推动了我国家电行业的技术进步。
而“CVC”作为中国电器院认证检测业务的商标品牌,已逐渐成为国际公认、中国领先、世界水平的第三方权威认证组织和全方位技术服务提供商。据中国电器院副总工程师赖静介绍,截至目前,电器院陆续主导和参与修订国内外标准800余项,其中530多项是2000年改制归属国际集团以后完成的;作为中国参与国际电器领域能力验证的专业机构,电器院还取得了美国、日本等70多个国家100多个国际实验室的互认,“现在我们每天要出具300多份报告,通过我们的标准测定,中国制造可以出口到地球任何地方。”不仅如此,中国电器院还拥有中国唯一一名进入刚刚成立的“IEC能耗与再生能源技术10人高级专家组”的专家,其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亦可见一斑。
对标GE,中国电器院的科技产业在大功率电源、成套装备、聚酯、粉末、油漆新材料、智能控制等行业均处于领先地位。如今,中国电器院还是国内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专业励磁制造商之一,能够制造与三峡电站700MW机组同级的励磁装置,可以与西门子、ABB等国际知名电气商“同台竞技”。除了卖产品,中国电器院汇集多专业协同的优势,已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能做家电成套工程的企业。“钢板进去,冰箱出来”,它还把一流的成套设备和生产线建到了日本与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记者 梁毅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