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11月16日电(记者张琴)重庆地区最大的民窑遗址系涂山窑近日又发现一新窑址—铜梁县黄门窑址,遗址规模可观,也是铜梁县境内首次发现涂山窑系窑址遗迹,对于探讨涂山窑的瓷器制作和装烧工艺、产品构成、涂山窑系工艺、瓷窑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在黄门窑遗址的现场,考古工作者在窑址上方打了一条长约三米、宽一米、深一米的探沟,初步分析出了地下堆积状况,同时已经发现了疑似窑炉的红烧土,以及约合两百多件的文物。记者注意到在遗址的剖面上,分布着一段很长的蜂窝状堆积层,细看后就发现里面交错堆积的都是煤块以及陶瓷器残渣,明显与上下土壤区别开来。黄门窑遗址的发掘现场负责人赵振江告诉记者,这是每一个窑厂遗址都会发现的废弃堆积层,据探查,黄门窑的这个堆积层长达40多米,正是因为它的暴露才让这一窑址得以重见天日,同时考古工作者也凭借其中的瓷片残渣确定了黄门窑的年代,初步估算该窑址的规模可观,约2000平方米。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涂山窑研究专家林必忠介绍,黄门窑遗址的开发目前还处于试掘阶段,该地区同时具备了建一个窑厂的软硬件条件:就硬件而言,在黄门窑遗址的附近,考古队员们发现了11处煤矿以及瓷土产地,同时窑址的右方有山溪流过;就软件而言,黄门窑遗址背靠巴岳山,据地方志记载,巴岳山在宋代时期有一个规模很大的茶庄,而且宋代社会流行“斗茶”习俗,不难想象这发达便利的市场也刺激黄门窑的发展。
林必忠说,这是铜梁县境内首次发现涂山窑系窑址遗迹,对于探讨涂山窑的瓷器制作和装烧工艺、产品构成、涂山窑系工艺、瓷窑分布具有重要意义。涂山窑的创建、发展、兴盛和衰落的历史脉络,为研究北宋中晚期至元朝初期的制瓷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风俗习惯提供了极其丰富、不可多得的实物和历史资料。通过初步发掘研究,证明涂山窑已经具备了陶瓷工业生产的必备基本条件:一是丰富的煤炭、高岭土资源解决了燃料和原材料问题,河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二是由于这一代为当时的定居点和聚散地,提供了足够的劳动力;三是紧邻川黔古道和长江水道为瓷器的运输和销售提供了交通便利;四是北宋末年北方地区的战乱使得大批工匠南下,带来了先进的制造工艺;五是北宋末年“斗茶”之风盛行,黑色瓷器深受欢迎,致使以生产黑釉瓷器为主的涂山窑快速发展并达到鼎盛时期。
重庆涂山窑是我国古代西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仿建窑系民间瓷窑,为北宋中晚期至元朝初期的地方性窑口,其黑釉瓷品种为重庆地区特有,主要出土文物为民间的陶瓷生活日用品和烧制用具等。涂山窑位于重庆长江南岸华蓥山余脉、涂山之间的宽谷地带,长达十几公里的范围内沿江分布着酱园、锯木湾、小湾、桃子林、王庄、涂山湖、庙子岗等16处瓷窑遗址。
作者:张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