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老年夫妇近日因投资一款私募理财产品到期不能兑付而如坐针毡。
老两口于去年9月底在宁波银行(行情,问诊)闵行支行经一名周姓客户经理介绍,投入100万元购买了“上海市闵行区动迁安置房项目二期D款”产品。但今年9月临近一年期产品到期,涉事银行客户经理却要求延迟兑付,并拒绝透露原因及项目进展情况,几经交涉未果。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调查发现,这是一起打着政府动迁安置项目的“幌子”,以有限合伙基金的形式进行募资的典型案例,有银行工作人员涉及其中。目前,产品所募资金的投向不明,兑付更无从谈起。
投资者向记者提供的产品认购合同显示,浙江正达发起设立的乾灏基金作为投资主体,向不超过50名投资者融资,募集资金不超过6亿元,定向投资于闵行区吴泾镇211号地块09A、10A地块动迁安置房项目的开发建设。产品存续期限为一年,预期收益为年化8.5%至9%。单个投资者最低认购额为50万元。投资期满,项目公司向合伙企业分配收益,由合伙企业向投资者支付投资回报。
看似完美的有政府背景的项目,但记者却并未从政府相关动迁安置房项目的公开资料中找到“闵行区吴泾镇211号地块09A、10A地块”项目的信息。
另外,对于此事,浙江正达方面回复记者称:公司从来没有发起过乾灏基金,与该基金也没有任何关系。
而作为投资主体的乾灏基金的一名高层表示:公司在闵行有拆迁安置项目,但不是操办人,只是打款用过公司的账号。具体情况,公司也在调查。
至于周姓银行客户经理目前所属的单位——宁波银行方面则回应称:“上海市闵行区动迁安置房项目”并不是宁波银行发行的产品,涉事客户经理在这一产品的销售中究竟只是充当介绍人,还是介入到这一项目的利益关系中,宁波银行正在调查。“如果是私下代销,从中收取好处费,那我们会进行相应的处理。”该行相关人士表示。
有业内人士称,上述银行客户经理很可能只是扮演了资金掮客的角色,具体把款项投向了哪家实体企业,“只有司法部门介入调查才可能知道结果”。
从去年起,有限合伙基金的兑付风险就进入集中爆发期。包括华夏银行(行情,问诊)嘉定支行“代销门”事件、观言基金违约事件都曾引起业内广泛关注。
业内人士指出,一直以来,国家对私募基金缺乏必要的监管:此前发改委的监管流于形式,现在证监会接手后也还未出台具体的法规。对私募有限合伙基金监管上的空白,令基金的执行事务合伙人可以轻易地改变资金用途,甚至伪造项目进行募资。通常有限合伙基金只需通过工商注册,就可以开展募资活动。本来法律规定此类公司严禁从事贷款业务,但有限合伙企业募资往往用“明投暗贷”、假股权基金的形式从事高风险贷款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