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上限倒计时驴象恶斗未有期_理财热点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财热点 >> 文章正文

债务上限倒计时驴象恶斗未有期

加入日期:2013-10-8 7:17:28

  □王 勇

  美国政府关门已进入第8天了,由此给美国经济带来的直接影响目前看来似乎还不严重。一些人认为这体现了美国政治体系的完备,有没有政府一个样。但政府关门更大的潜在威胁在于本月17日美国政府将触及债务上限。国会预算办公室表示,如果国会再不采取行动,政府可能在月底前无法支付所有账单,那将酿成美国政府违约的重大灾难,进而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全球经济的重要扰动因素。

  源于1917年的债务上限,是极具美国特色的债务限额发行制度,根本目的在于限制政府的融资额度,防止政府随意发行国债以增加开支,避免出现债务膨胀后“资不抵债”的恶果。若联邦政府债务总额接近法定上限,财政部必须采取非寻常措施来满足承担的义务。自1960年以来,美国国会已78次提高债务上限,平均每8个月提一次,其中49次是在共和党总统任期内,29次是在民主党总统任期内。奥巴马就任总统以来,国会已4次提高债务上限。而最近一次提高是在2011年8月初。在美国国会参议院以74票赞成、26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了旨在削减预算开支并提升联邦政府借贷上限的法案,遂使美国政府在距离债务违约前几个小时获得了借贷限额的提升。法案要求分两步,将当时的14.3万亿美元的联邦政府借贷上限提高至16.7万亿美元,并在未来10年间削减赤字额度2.1万亿美元。不过,近年来,由于小布什时期的减税方案和加大军事支出,加上金融危机以来频频加大政府支出,美国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陡增。而加大政府支出,又使国债发行量和财政赤字大幅飙升,这直接导致了美国债务上限连续突破。时隔两年,美国公共债务风险再次袭来。但这之前美国选择“暂不处理”,由财政部以一系列非常规措施调度资金几个月,暂时“眼不见为净”,再加上3月1日正式启动的自动减赤机制,帮助美国政府暂时度过了以后几个月的偿债难关。

  不过,进入9月后,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奥巴马接连对国会喊话,敦促国会尽快通过法案,批准上修美国的联邦政府债务上限额度,以免发生债务违约后在国际上背上“老赖”恶名。10月5日,奥巴马再度表示,他不希望采取任何不寻常步骤来防止美债违约,共和党不能为此“勒索赎金”。不过,这次债务上限谈判,两党争斗很可能会比2011年更激烈,因为, 2011年8月,美国提高债务上限后,标普就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从AAA级下调至AA+级。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丧失3A主权信用评级。而且标普称,维持美国评级前景展望“负面”,这意味着在未来一两年内仍有下调美国信用评级的可能。再次提高债务上限,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很可能面临再次降级,这对美国国内、国际美债持有人或投资者而言绝对是不利的。即将上演的美国债务上限国会战,很可能演变为共和党人的一场灾难。因为,历次债务上限问题谈判,共和党人都要想方设法从中作梗。这次美国政府关门,也是因为众议院提出推迟一年施行奥巴马医保法案、削减开支、放松监管,然后提升债务上限;而参议院提议无条件通过一项政府临时支出法案。国会谈判无果,最终导致政府在10月1日关门。而政府关门,已经让美国的外交、经贸大受影响。几天前,奥巴马取消了亚洲之行,美国与欧盟原定于10月7日就建立世界上最大自贸区的谈判也已取消。接下来,如果国会两党在债务上限问题上再谈不拢,一旦美国发生债务违约,可能引发“堪比2008年或更加严重的金融危机和衰退”。同时,这势必也会引发全球范围的金融动荡,打击国际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信心,进而对全球经济造成难以估量的冲击。

  现在,留给美国两党角斗的时间已不多了,美国舆论普遍希望两党政客能慎待美国来之不易的经济复苏形势,采取认真负责任的态度来尽快打破预算僵局以及高度重视债务上限。现在看来,白宫上个月通过外交手段尝试解决叙化武危机,绝对是一种战略考量,为美国解决债务上限问题腾出了时间、精力和财力。而近期奥巴马一边在竭力捍卫其新医保法案,一边又声称拒绝与共和党人就提高债务上限谈判,这一想法和做法显然于事无补。

  扭转再各说各话,相互扯皮的局面,眼下奥巴马与国会两党就要设法寻找到既能让新财年预算案尽快通过、又能使债务上限得到提升、还能让新医保法案得以实施这样的三全其美的方案。难度委实太高。9月的联邦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FOMC)会议决定维持每月采购850亿美元资产的QE不变,而美国经济增速的恢复以及就业市场表现是美联储衡量何时启动退出QE计划的核心,所以,被迫推迟公布最新就业报告等经济数据,影响非同小可。在世人都在密切关注美联储何时将退出每月购债行动的情况下,关键经济数据的缺失将令美联储无所适从。不过,鉴于权威机构预计数据疲软的可能性大,美联储可能会更加关注美国债务上限谈判,并且期望国会尽快提高债务上限。瞧这架势,不排除美联储在本月FOMC会议上会继续“按兵不动”。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