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你永远在我们的歌声里——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百年校庆见闻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母校,你永远在我们的歌声里——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百年校庆见闻

加入日期:2013-10-6 23:23:23

  新华网北京10月6日电(记者吴晶)庄严的国歌奏响时,有的人把佝偻的腰杆挺直了;青春的校歌唱起时,有的人刚刚擦干的泪水再次落下……

  10月6日上午,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举行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从各地赶来的各族毕业生在歌声里相聚了。

  “你还这么精神,我的头发全白啦。”“我的两个孙子都上大学啦!”……多年以后再相见,大家没有丝毫生分,仍似少年般热情拥抱、拍打彼此的肩膀。

  “同学们在一起,聊得最多的是当年的老师和生活,学校传给我们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支撑我们奋斗了一辈子。”今年76岁的56届蒙古族毕业生扎鲁达对记者说。

  母校百年华诞,扎鲁达和同在这所学校毕业的妻子一起从呼和浩特赶来北京。“我这一辈子就是和牛打交道,我老伴儿就是帮老百姓盖房子,盖价格低廉的保障房。”

  如果不是记者追问,这个在校友中很出名的畜牧业专家丝毫没有谈到他工作的艰苦和闪亮的业绩:一年在草场蹲8个月以上,平均每3到5年推出一项放牧养殖的科研成果,仅粗略估算就可帮助400多万农牧民增收……

  一个世纪,从这所学校,不知走出了多少少数民族干部和各行各业人才。你们要好好学习,回去建设自己的家乡—母校的号召,同学们始终铭记。

  来自新疆和田的68届毕业生买苏木·亚森高中毕业就回到家乡,从农机修理到汽车运输,他在基层扎根40年,3个孩子大学毕业也都回到和田工作。

  “我是当时整个南疆唯一一个能到北京来读书的孩子,老师们又当爹又当娘,无论是生活上的关心还是思想上的引导,都让我受益终生。”买苏木·亚森说。

  一年又一年,一批批朝气蓬勃的各族少年走出遥远边寨和穷苦山乡,带着兴奋、好奇和忐忑来到祖国首都,在一个全新的广阔天地学习文化知识,学会独立生活和自我发展。

  “在这里学习的5年是我人生的基石,后来无论吃了多少苦,母校都是我的力量。”萨娅热此时的感触“用语言无法形容”。

  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工会的干部,萨娅热这些年克服重重困难,跑了13个地州、200多家企业,光是调研报告就写了一厚摞。

  “我们是党和国家培育出来的,只要在岗位上一天,我们就该把政策带下去,把问题带回来,这是我们能为国家和民族尽的力。”萨娅热说。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田琳说,从不能用汉语说出一句完整的话到能在汉语和本民族语言之间自由畅游,从不了解本民族之外的世界到见识各民族乃至全世界的风土人情,每个从这里走出的学生都比同龄人更理解民族、更懂得祖国。

  86届藏族校友巴桑卓玛大学毕业后婉拒到林芝地区工作的优越条件,回到她的家乡山南地区,从县里到地州,她历经磨炼,如今已担任西藏自治区纪委常委、监察厅副厅长。

  “无论我们身居何处、身在何位,在母校面前,我们永远是勤奋的学生,在祖国面前,我们永远是忠诚的儿女!”她说。

  风雨百年,从国立蒙藏学校一路演变,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的校址几经变迁,同学们难寻当年的草木屋舍,但那份醇厚的情感却在学校新的发展中找到寄托。

  这是我们曾经的宿舍;那是我们赛歌的地方……读着一块块校史展板,有人激动着,有人回忆着。

  望着现代化的教学楼和操场,1948年入校读书、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的达斡尔族志愿军战士郭忠雄热泪盈眶:“祖国的今天来之不易,希望现在的娃娃们健康成长,成为推动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栋梁。”

  来自辽宁抚顺的高三学生侯斯琪悉心聆听着前辈的话。她告诉记者,大学想考师范,将来回乡教书,尽自己的努力去缩小家乡和大城市的差距。

  夜幕降临,为期3天的校庆活动就要结束,各地校友明天就要返程。大家流连在校园内,依依惜别,一些班级还唱起那些熟悉的老歌:……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

  “母校,你永远在我们的歌声里。”76届校友马继说。

  作者:吴晶

编辑: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