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霄:小散坚持住 桂浩明:调整行情未完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李大霄:小散坚持住 桂浩明:调整行情未完

加入日期:2013-10-26 17:30:27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皮海洲:上市公司股价越减持越上涨背后是内幕交易
  上市公司股价越减持越上涨的原因在于大小非减持所暗藏的潜规则。这个潜规则是减持股东、券商经纪、游资等在内的资本玩家们打造的一条利益链,这不仅充满了利益输送,而且还是明显的内幕交易。


  钮文新:中国央行又在毁股市
  财税交款、月末考核、前期逆回购和国库现金定存到期--几项都必须从商业银行抽出现金的事项同时发生,致使商业银行流动性突然出现压力。这种短期事项只要央行伸伸手,释放一点短期流动性问题一分钟就解决了,完全不会影响货币政策取向,并使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而正常。
  但是,中央银行没有这样做,他们和商业银行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其实,几个抽紧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事项,中央银行知道,商业银行也知道。商业银行希望央行到时可以释放短期流动性加以解决,而中央银行希望商业银行应当自行安排好流动性。这样的事情不难解决,只要中央银行明确告诉商业银行,你们要自己安排,央行不会在意关键时点上的流动性问题,那商业银行也就不再指望央行了。结果是,中央银行在未做任何预告的前提下突然停止释放短期流动性,反而收回流动性。
  这属于惩罚性措施吗?惩罚谁?商业银行吗?我看远不止如此。这是在惩罚整个国民经济,捎带着也惩罚了股票市场。不是吗?货币市场利率的上涨将在更大幅度上拉高中国经济的融资成本,而本周一股市呈现大好势头,也被央行连续的紧缩动作摧毁了。凭什么?谁给央行如此之大的权力,可以无视整体经济的死活、无视股市上亿投资者的利益去和商业银行大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谁给央行如此之大的权力,可以允许货币市场利率每天上涨近百个基点?这是儿戏吗?
  本周央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回笼了近1000亿元基础货币,但因为我们看不到外汇占款方面的收放数据,更看不到外汇占款是央行支付还是商业银行支付,所以根本无法判断中央银行到底有多大数量基础货币吞吐。但货币市场利率的快速拉升,却让我们不得不怀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相当紧张。这样的市况,是不是正在证明央行给出的结论:商业银行流动性比较充裕?我还是要问那句话:你们央行说的流动性比较充裕是在什么价格水平上的比较充裕?
  货币收紧的同时,我们看到人民币再度大幅升值,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价周五开盘升破6.08。与此同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接近商务部的人士处得知,商务部召开了一次内部座谈会。这位人士称,会上各省市商务部门负责人表示第四季度外贸增速均放缓,尤其是处在转型升级中的沿海外贸大省谈升不易,保8压力大。
  实际上,今年外贸方向对中国经济增长(GDP)的贡献率依然是负数。这说明,人民币没完没了地升值已经大大削弱了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问题是,如果这样的升值可以达到中国贸易平衡也行,然而从今年以来的外汇占款和外汇储备的增量看,中国实际继续保持着较大的双顺差,贸易方向的顺差并未减少。
  这其实是一个很坏的结果。人民币升值不能削弱贸易顺差,但贸易顺差却逼迫人民币不断升值,而进一步打压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我们还要在这个恶性循环中停留多久?我认为,中央银行一意孤行的做法实在令人费解,应当尽早全面检讨,以避免中国经济再陷困境。


  李志林:从单边上升市转为波段市
  本周股市连续大跌四天,市场由原来的一片乐观,变成了普遍悲观,认为结构性牛市结束了,将由10个月来的单边上升市,变成单边下跌市。虽然本周杀跌之剧烈超出我的预期,但我仍认为是正常的波段调整。
  1.基本面决定了结构性牛市并没有结束。
  从经济数据看,今年GDP将可达到7.6%,高于政府年初提出的7.5%的目标,并打破了多数经济学家和分析师今年来一直坚持的“GDP7%都保不住,很有可能回到6%”,“中国经济将会硬着落”的悲观预测。经济企稳,则更有利于结构性牛市的持续。
  从经济政策看,政府的“调结构、转方式、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方针没有改变,反而得到政府领导人进一步的强调,这也支持了新兴产业为代表的结构性牛市将得以继续。
  从股市政策看,在连续六年熊市之后,市场各方对加强股市体制和机制的改革的要求十分强烈;新股停发一年后,指数依然在原地打转,股市长时期失去了融资功能,也将倒逼管理层进行重大改革。
  在三中全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基调下,不仅在中国经济、金融和社会各领域将推行全面的大力度的改革,而且股市的改革路线图也日益清晰地浮现在人们面前:从新股发行开始,就推行优先股制度,解决“一股独大”,将控股股东的相当部分股权变为优先股,以杜绝新的大小非没完没了地产生、减持并冲击市场;再融资也采用优先股形式,可有效扼制绩差公司的恶性圈钱行为;上市公司在股票跌破净资产时可回购流通股,然后发行新优先股,使流通股的缩容,有利于股价的活跃;实行优先股后,政府就可批准养老基金、住房公积金等长线资金入市;新股发行制度将进行较大的改革,在原有征求意见改革稿的基础上,有望再增加新股按二级市场买入市值配售的利好,有助于一二级市场利益平衡,吸引新增资金进场,减轻新股扩容对市场的压力。
  甚至很有可能推出新的振兴股市的条例。
  平心而论,这些预期的改革措施的力度,已大大超过2005年的向老股的流通股东一次性10送3的股改,因触及股权制度的改革而具有长效的积极意义,将极大地激发广大居民进入股市投资的积极性,很可能会终结六年熊市,引发比今年结构性牛市更大的行情。在这种良好的股市改革预期下,股市走单边下跌的可能将被有效封杀。本周的大幅打压,也许正是机构为三中全会后和明年的股市行情创造条件。
  2.创业板行情不是终结,而只是改变形态。
  从去年12月4日585点——10月10日1423点,创业板涨幅高达143.24%,堪称今年全球股市中最大的牛市。
  但其走势基本上是属于单边上升市。不可否认的是,文化传媒、手游等板块的许多个股的涨幅过度,远远超过了成长性,平均市盈率达到56倍。加上其中有五六只权重股一路拔高,更加剧了创业板的单板上升市,不可持续,确实有调整和修正的要求。
  所以,近期创业板用连续四天快速大跌的方式,从1423——1255点,调整了11.9%。但是,我不认同其单边上升市终结,就意味着结构性牛市的终结,意味着其后就走单边下跌市,从哪里来再回到哪里去,而只是改变了其运行形态,或转为波段市,或转为箱型震荡市,或在创业板内部进行热点的转移。因为,第一,在“新五朵金花”中,节能环保、信息消费、新能源、生物医药和中药板块中,有许多成长股的涨幅并不大,至今仍属中低价,它们中很可能会冒出新的热点,维系创业板行情的继续。第二,许多创业板个股的业绩主要体现在四季度,即年报才能体现出高成长性。从基金和社保的三季报可以看到,他们重仓的主要是高科技股和年报有高增长、高送转预期的个股。相当多的机构和投资者并没有因为近期创业板的剧烈调整而杀跌离场,相反,还通过调仓换股而继续持仓、增仓。
  3.仅用划线就断定上证趋势被打破并不科学。
  现在市场许多人仅通过将两个低点的连点划线,便断言,创业板585点以来的上升通道跌破了,主板1849点以来的上升趋势也结束了,结构性牛市到尽头了。
  对此,我颇有疑义。
  第一,两点固然可以划线,但选择哪两点,则有多种选择。为何创业板要从585点——824点划线,而不是585——903点划线?或者将824点——903点划线?为何主板要将1849点——1965点划线,而不是将1922点——1965点划线?所得出的上证趋势的结论就完全不一样。
  第二,凭一条线就决定股市的上升或下降趋势,方法未免简单,连小学生都会,那么技术级别一定不会太高。
  第三,虽然,现某两点的连线被击破,但从大局观看,为什么说,585——现1269点就不是上升通道?明明创业板至今未破60天线、半年线和年线,凭什么说其上升趋势和上升通道被打破了?缺乏多方面论证和说服力。
  第四,单边上升市终结后,为何一定是进入深幅下跌市,而不可以演变为横向震荡市,或波段运行市,甚至过后再创新高?既然单凭划线无法告知人们其未来的确定走势,那么,其有效性就大打折扣!
  第五,划线、数浪的发源地美国股市,早已抛弃了这套玩艺。近几个月,美国股市虽然曾多次跌破上升趋势连线,但美国投资者并不理会,近期照样又再创新高。表明,股市的上升趋势不是靠划线能划出来的。
  第六,技术分析只是一种分析工具和手段,而不是科学,更不是真理。因为,科学必须是在实验中可千百次准确印证,得出不二结论。真理必须是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而目前流行的划线、数浪法,随意性、歧义性太大了,失误的概率实在太高了。因此,这种方法只能参考,不能过于迷信。
  问题就在于,划线方法太简单,给人的心理暗示太明确,所以,在对舆论跟风、盲从积习已久的中国股市投资者中,能产生极大的行为共振,造成指数的剧烈波动。但又有多少人在杀跌后能如数捡回筹码呢?
  4.大跌四天,买股良机。
  周五“两桥一嘴”的跌停,使上证指数终于补掉9月9日2143点的缺口,创业板随之击穿了1280点支撑,下探2160——2150点区域。
  但上证指数一旦补掉了多头跳空缺口,空头就无方向,在2130点附近有望企稳。创业板经连续大跌,打出了空间,回到了9月份放量整理平台,继续杀跌动力便不足,1250——1230点便有较强的支撑。因为现在的大幅打压,不像往年那样,大资金为了规避年末突击大扩容而加速离场,而是仍会在创业板中寻找新的机会,为年报行情和明年行情做准备。
  因此,大跌四天,是风险的集中释放,机会来临,而不是风险来临。今年赢家的一条宝贵经验:轻指数、重个股,这是中国股市的一种大智慧。这个“轻指数”,不仅指轻上证指数,也指轻创业板指数。经过连续四天的大跌,正是精心选择今年涨幅不大的、没有进行高送转、新兴产业、高成长、调整充分、年末有望高送转、股价10——12元的中小盘股的大好时机。
  5.关注一条值得重视的信息。据大智慧阿思达克通讯社10月23日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兴立,周三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以用“回应期待,喜出望外,活力大增,股市飙升”十六字概括。郑兴立解释称,十八届三中全会会给大家比较满意的回应,可能会超出你们的预想,会喜出望外。回应老百姓的期待和梦想,所谓“活力大增,股市飙升”,郑新立称:“会议开完后,经济的活力会大增,各方面,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消费者各方面都会活跃起来,该投资的投资,该消费的消费。”郑兴立还对股市表现出乐观:“股市可能会出现飙升的局面,现在有钱赶紧去买股票,三中全会之后肯定赚大钱。”郑兴立还说:“我也曾经参加过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两个重要改革文件的起草工作。”郑新立原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副主任,其特殊身份表明,此番言论决非信口开河,而是与肖钢主席对优先股的多次表态相一致,应该与高层即将推出优先股制度和股市其它重大改革措施有关。须知,优先股改革的利好,比2005年10送3股改的利好大得多、时效长远得多,值得人们高瞻远瞩,深长思之!(.金.融.投.资.报)


  谢百三:北京七万套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兼谈本周社会、经济与股市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谢百三
  本周,北京新出了个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京七条,初看题目,令人吃惊,似曾相识,再细看令人深思。
  一、香港8.5万套廉租房曾刺破了泡沫经济
  前车之鉴,后车之辙--调控房地产必须看看周边国家与地区的经验教训。与这次北京推出七万套低价房最像的是香港1997年7月的调控。当时,得到中央政府大力支持的新特首董建华在就职演说中坚定地大声宣布:我当了特首以后,一定要把房价调下来,要让外国人能在香港办得起公司,让年轻人买得起房、结得起婚;我将每年向香港推出8.5万套廉租房(大意)。
  我一听,就说:坏了,香港房地产与经济要大跌了,董建华看来不太懂宏观经济。
  果然,在年供8.5万套廉租房的达摩克里斯剑高悬在上的恐怖阴影下,香港房地产市场价格当月大跌15%-20%;以后连续几年不断下跌,房地产市场影响了几十个产业,香港经济随之大跌,到2000-2001年竟出现了GDP负增长(绝对负数),各行业一片萧条,失业率居高不下,香港居民意见很大,每年七月一日举行游行、示威。我的一位香港博士生买了一套800万港元的房,后来竟跌倒350万,完全成了负资产;未缴纳的按揭款已超过了现实房价。这就是要断供了。他说,我是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的员工,不是普通老百姓,不能干这种信用不良的事。他的房子直到最近才回到800万港元。
  后来香港特区政府意识到对房地产这个龙头产业,不能随意以敌意来调控,即不应大涨,也不应急跌。到2002年恢复了一些发展房地产市场的措施,炒房的限制也完全放宽,香港经济才缓过气来,慢慢走出低谷。
  即从日本、香港、台湾、韩国的经验教训看,房地产市场不调控不行,乱调控也不行,鲁莽打垮更对经济影响太大太大了。人们愤慨高房价,更绝望于失业及经济大萧条。实际上董建华提出的8.5万套廉租房,后来一次也没有敢真推出来。
  二、香港、新加坡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没有可比性
  在与财政部官员的辩论中,我就多次谈及;世界上有两个地区(国家)的经验教训是没有普遍借鉴意义的,这就是香港(地区)与新加坡。香港是个人口713万的孤立大城市,虽与祖国大陆接壤,但进出有严格限制;福利较好,人口增长很缓慢的。新加坡是个人口531万的城市国家,不允许种菜务农,全从马来西亚进口。其国土面积仅715.8平方公里(只有上海浦东新区的3/5)。
  因此,他们调控房地产市场比中国大陆容易得多,城市人口基本上是死的,静止的,稳定的,增长缓慢的,多一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房地产市场必然下跌。
  中国的北、上、广、深则不同,都是被大片农村及中小城市包围着的,每年进城的农民起码500万(全国是1000万人左右);大学生留城每年起码150万(四城市合计);人们一边痛骂北上广深房价贵;一边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留在北上广深(如劝他们回家,就会极不高兴)。
  和许多北大、复旦、广州同学谈过,劝他们离开北上广深,去二线城市(如厦门、珠海、武汉、长沙,房价大多在8000-12000元,市中心特繁华地段才20000-25000元);他们一百个一千个不情愿;马上摇头死也要死在这个大都市,离开读了四年书的这里,就等于我人生的失败。
  这样,北上广深的任何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低价自用房、限购等举措,在这种年进近千万农民与几百万大学生的滚滚潮流的情况下,就显得很苍白无力了,也意义不大了。
  三、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低价自用房等,对于大中城市的刚需是杯水车薪
  中国采取的诸如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包括这次的低30%的低价自用房,对于北上广深等日新月异,不断扩大的超大城市中的强大刚需,都不能最终根本解决问题,一定是杯水车薪。原因是:
  第一、没有钱。全国绝大多数城市都在地方融资平台上借了很多钱(2008年,前总理鼓励的;对中央投资四万亿配套)。少则10.7万亿,多则17-20万亿。现在,还哪来的钱盖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低价自用房?
  第二、永远供不应求。各城市都会望而生畏。中国13.5亿人口,大约还有5亿人口要进城;最少每年进1000万,这就是50年的需求(700万大学生+900万农民工)。难道只有北京户籍才能享受这些优惠房吗?他们现在有户口人中很多不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上世纪从农村进来的吗?不是讲国民待遇吗?
  但如果最终对他们也可以享受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低价自用房,那么需要多少套呢?一年进城1500万左右,需要750万套而不是3.5万套!
  第三、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低价自用房是不可能大量供应的,因为它们会危及土地财政。
  众所周知,2010年,北京、上海、天津的卖地收入占了三市财政收入的60-65%;因此,土地财政政策是各大中城市的命根子,无论搞多少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低价自用房都不可能很多、面积很大,都只能是象征性的;真的大搞把城市土地价格弄垮下去了,各市领导是极为害怕的。土地跌价了卖不掉了;财政上60%没有了;城市基础建设怎么办?二、三、四、五环靠什么建设?上海的18条地铁轻轨、几座黄埔江大桥、下岗工人的补贴、公务员工资靠什么?拿什么还地方的巨额债务?
  故这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低价自用房一定是点到为止的。
  第四、低价自用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实质上是杀贫济贫,是以其他商品房的涨价、高房价为代价的。
  稍微细心的人们会发现,越是房价涨得高、涨的快的地方,地方财政的状况越好,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低价自用房搞得就越多。很显然,羊毛出在羊身上,这里的差价、补贴其实均来自于土地财政,来自于高地价,来自于普通商品房购买者的25-30年的借款、按揭。
  因此,实质是以贫济贫,杀贫济贫。
  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低价自用房的条件十分苛刻,大学生、农民工根本没份。
  京七条指出:中低位自住型商品房购买者的条件是①本市户籍的无房户,即必须要有北京户籍。但农民工大多只有暂住证,是无户籍的。②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轮候家庭。即排着队等买经济适用房等的。什么人可以排队抽签买经济适用房呢?以下几个条件:
  a.人均住房面积在10平米以下。
  b.三人户家庭收入必须在4.53万元以下(即平均每人1.51万元一年,一月为多少呢?)。
  c.家庭总资产在30万元以下(在上海就是一个卫生间的钱)。
  这样,我们一批批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工作的大学生,基本上工资加奖金都起码在3000-4000元以上吧,哪个还与经济适用房、低价自住房有缘呢?
  这种近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苛刻条件,实际上将全部最有活力、最有能力、最有前途的青年毕业大学生完全排除在外,还有什么意义呢(适合于低工资的少量国企员工)。
  建议:到中小城市去生活发展;那里房价的性价比真高啊!比如:珠海西区、武汉、长沙等等。
  [本周社会、经济与股市]:
  1.股市,除周一涨外,4天都跌,热点板块如外高桥陆家嘴等自贸区概念股多次跌停,完全是出货大逃亡,正在大退潮;其他网络金融股也是,一个个板块轮流调整。每天有多家跌停。一是总有言传新股又要发了,什么和优先股同发啊;二是十月尾了,该挣的也已经挣了,年底了银行资金一定要回笼。三是10、11月经济指标可能会走平甚至走下去。四是大盘股炒不动,中小盘创业板又炒进炒出炒烂了,不调整就都会垮掉。五是又要调控房地产了,每次调控房地产,股市都会被殃及大跌一场。其实这次低价自用房是个中性的事,起码别的严厉举措一时不会再出来了。
  2.北京市规定明年高考语文加分,英语减分,尝试是可以的,但必须提前三年知道啊。现在临时改,对同学们很不好,很不公平啊。
  3.金华中级法院来信,告诉我:倪海清的案子减了刑。10年改7年,还有4个也减了刑。但我感到还是不够,这样下去祖国的中医怎么发展。为什么不去心平静气地看看那些被治好了的病人呢?我和有些病人专门谈过,确有效果很好的。(.金.融.投.资.报)


  顾铭德:主板与创业板需要协同共进
  股市如同战场,各个板块如共同作战的几支部队。打仗时有主力部队、先锋部队、左翼和右翼共同配合,协同作战。在沪深股市中,创业板、中小板如同打仗时的先锋部队、精锐部队,在整体战场毫无起色的情况下,先锋精锐部队可以纵深突破,取得部分或相当战果。今年以来,在主板指数基本零涨幅的情况下,创业板和少数题材股创造了局部牛市的大战果。问题在于,下一步战场如何演变?如果股市不倒退到2000点下方,不重演大熊市的格局,而是巩固目前指数位,继续向前推进的话,那么有两种可能的战场组合。第一种格局是,继续今年前10个月的风格,主板继续横盘,创业板、题材股继续涨,形成单兵欲进之势;第二种格局是,创业板、题材股在领涨之前,大盘主板也要相应上台阶,形成整体上升格局。笔者认为,第二种格局更为有利。
  本周三,有媒体刊登文章《20年A股不改讲故事毛病》,该文章与近期题材股有一定联系。该文章观点正确与否暂时不论,这篇文章很可能代表管理层某种思想,希望炒题材、炒概念降温。该文章出台前后,创业板、题材股确实明显降温。市场投资者都知道,无论沪深股市,无论中外股市,不讲故事的股市可能吗?股市与故事是一对双胞胎,难分难舍,互为支撑。怎么办,沪深股市还要不要炒题材讲故事?笔者认为,炒题材,讲故事是股市中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问题在于,讲故事、炒题材的股票,难以单兵独进走得太远。如同打仗时,只有一支先锋队冲进敌阵,后面大部队跟不上,就会造成这支部队走不远的后果。结论自然是,故事多、题材多、成长性好、盘子小的股票当然可以涨得快,冲锋陷阵。但同时,还需要主板大多数股票慢慢跟进,否则会拖累小股票的涨幅。
  由此,我们发现,抛开大盘炒个股,作为炒作思路完全正确,符合沪深股市特点,但这个理念不能绝对化,用过头。如果大盘、主板长期不动或者反向波动,那么,个股炒作必然会或多或少受影响。所以,辩证的理念和方法是,在炒作题材个股时,还要十分注意主板、大盘的动向,只有主板、大盘能够慢慢跟进能够稳中有涨,你手中的题材个股才会有一个相对安全的大环境。当然,创业板、主板协同共进需要大量资金,大量资金进场需要大批投资者恢复市场信心,而市场信心的恢复除了政策暖风之外,当前特别需要优先股和市值配售的大措施,以利大盘主板市场扭转熊态,与创业板协同共进。(.金.融.投.资.报 .顾.铭.德)  


  桂浩明:止跌信号不多 调整行情未完
  与上周一样,星期一的时候股市出现了上涨,并且是个股全面走高,指数上摸到了2230点。但还没有等大家来得及为之庆贺一番,一波调整行情就来了。这次下跌的势头比上周要更加猛烈,到周五的时候还没有止息的样子。这样不仅大盘再度失守2200点,而且连2150点也丢掉了。本周股指的最低点位是2122点,这是9月6日以来的新低。
  就消息面来说,本周还是比较平静的,如果一定要比较一下这方面的多空力量,那么应该说还是相对偏多一些,因为刚公布的汇丰版采购经理人指数继续反弹,是七个月以来最高的。这也许又能够证明,经济回升之路尽管不那么平坦,但趋势已经确定。还有由于美国的就业率指标不太理想,也使得QE的退出时间可能要延后到明年了。至于央行没有像前几周那样进行逆回购,以致市场上再度出现资金面紧张的传闻,隔夜拆借力量也有所上升,但由于在这之前也发生过类似的状况,因此通常人们并不认为这是多大的利空。或者以为其对股市会带来什么严重的负面冲击。
  但是,尽管如此,本周股市还是出现了较大下跌。其中创业板的跌幅更大,一周以来最多回落了6%以上。一段时间来,创业板是整个行情的风向标,即便大盘股再怎么不争气,只要创业板保持强势,行情就不会真的下跌。可是,这次创业板是大跌了,并且拉动了多数前期的强势板块回调,这就让很多投资者感到无所适从了。于是,整个大盘也就节节下跌,并且把几乎所有的短期均线全部打破,在形态上也形成了一个大大的M头。
  其实,大盘的下跌早有预兆,笔者上周末在本报上就发表文章认为,短期走势恐难乐观。但是,当时还是认为股指会延续在2200点附近的来回拉锯,没有想到会跌到2150点之下。从表面看来,出现这种远远超出预期的弱势格局,可能与市场传闻管理层将在日内启动创业板的IPO有关。尽管就这消息本身来看,与管理层刚宣布的将对IPO制度作大幅度修改的安排大相径庭,但是在投资者信心不足的情况下,如此荒诞不经的消息,还是会给市场造成很大的杀伤力。另外,原本就有一些投资者准备在本月底前降低仓位,因为在他们看来,随着11月份的临近,很多预期中的利好会逐步兑现,市场很难摆脱利多出尽是利空的走势怪圈,所以即便有再多的分析师在说11月份前市场是安全的,他们也还是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减持。而现在,时间距离10月底已经不远,这个时候股市一旦下跌,就容易被人联想为是不是下个月的下跌提前进行了。于是,就会有很多投资者开始跟风杀跌,这就导致了指数的持续下行,与此同时成交也逐渐回落,热点消散,市场冷清。
  以周五的盘面而言,指数是在全周的次低位报收,创业板继续调整,个股与板块全面降温。看得出,市场还没有足够的有效止跌信号出现,这也就意味着在下周,大盘还有进一步下跌的空间。一般来说,后市可能要考验2100点,并且不排除会短期破位的可能性。有鉴于此,建议投资者最好以低仓位应对。在创业板没有企稳回升,市场热点也没有能够再度形成的背景下,持有较多的货币观望,可能是一种比较稳妥的操作策略。(作者为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首席市场分析师)(第.一.财.经.日.报. 桂.浩.明.)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