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苏州10月24日电 题:在华外资企业寻求转型
中新社记者 石岩
“现在中国政府提转型升级,其实不让我们转我们也要转,这是必选项,否则我们的生存都会成问题。”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成春如是说。
近年来,中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提升以及本土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让众多在华外资企业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市场,愈加沉重的生存压力下,昔日一骑绝尘的外企开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寻求转型之道。
“三星从1994年进驻苏州至今,见证了中国从最大的劳动力市场变为最大的消费市场和重要研发中心这一过程。”李成春回忆,当时选址在苏州,主要考虑有三:毗邻其时正在起飞的上海、苏州的历史底蕴及当地政府给予的优厚政策待遇。
而如今,随着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带的高速发展,以三星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切实感受到了投资环境的剧变。
“近些年来人口红利的下降是很明显的,成本的上升意味着我们产品竞争力的下降。”在距离李成春所在厂区不到50公里的昆山,台资企业富港电子(昆山)有限公司厂长马铭良慨叹。如何提高产品自动化水平以降低用工率,是马铭良的企业目前所考虑的。
同样以提高自动化水平对冲用工成本上升的还有知名化妆品品牌欧莱雅设在中国的子公司—苏州尚美国际化妆品有限公司。该公司人力资源总监王蓉告诉中新社记者,自1996年建厂至今,产自该公司的产品产量提高了近40倍,但职工队伍却长期维持在600余人上下。这一反差的背后,便是自动化的普及。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同样困扰着李成春所在的企业。“苏州是人间天堂,也是劳动力的天堂。”李成春指出,“从薪资角度讲,确实有压力,但我们看到,人才的性价比也在随之提升”。
乐观的心态显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2012年4月,李成春所在的三星落户西安高新区,用事实驳斥了国际舆论对于中国投资环境的唱衰。
“三星选择西安建厂首先考虑到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因素在里面,其次是西安当地的人才、科技储备比较强,且陕西本地人流动较少,员工队伍相对稳定。”李成春如是解析三星的西进之道。
然而,并不是所有外资都看好中西部地区。台资企业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永铨便对中新社记者指出,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面临着人才相对匮缺的问题,此外,相较于产业链生态相对完善的华东地区,西部地区的产业配套也相对不足,这些都是让企业为之头疼的。
“我们不讳言外资企业曾在中国受到过特殊政策的关照,但目前,外资确实有些吃力。”李成春举例称,自己所在的企业严格遵守劳动法中的36小时加班上限等规定,但一些中国本土企业却不能严格遵守。“没办法,我们是大的外资企业,有很多人在盯着我们,这便造成了我们在竞争上的相对劣势。”
但李成春也坦言,由于严格遵守劳动法及给予员工人性化待遇,感受到体贴与尊重的后者也增强了对公司的认同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优秀员工的长期留续。
“能感受到,中国正在朝正规化、法制化发展,公平的环境正在逐步形成,相信上述问题会逐渐得以解决。”对于未来,李成春充满信心。他并提到了上海自贸区的设立,称这对于外资进入是“一大利好”。
李成春同时透露,秉承“在中国建第二个三星”的三星高层正在考虑将研发中心逐步转移到中国。“鉴于中国已成为三星第三大市场,研发中心搬来是必然趋势。毕竟,适合中国人的产品只有中国人自己能做到最好。”
同样对中国投资环境抱持信心的还有王蓉,她表示,鉴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居民购买力的持续增长,她对中国市场的发展“非常有信心”。她并透露,继苏州和宜昌后,欧莱雅高层正在考虑在华建立第三家工厂,以分享不断做大的中国市场蛋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