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澳门10月22日电(记者 毕永光)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22日在澳门举办的“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上表示,中国传统宏观经济调控方式已走到尽头,新一届中国领导人理政思路正从“外延拓展”向“精耕细作”转变,将保就业作为更加优先的考虑。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起和组织的年度高层学术论坛“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22日首度在澳门举行,中外学者围绕中国经济转折背景下宏观政策取向展开讨论。
高培勇认为,探讨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主要基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治国理政思路的变化。
他说,2008年以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有周期性因素,但主要是经济结构调整引发的危机,其复苏必将是痛苦和漫长的,中国无法置身度外。近年来中国劳动人口开始从制造业向生产率相对较低的服务业转移,以及农业人口转移速度下降、人口老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正在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中国经济正转入个位数增长的“中速增长”阶段。
高培勇学术专长为财政经济学、财政税收政策分析,曾为国家领导人集体学习担任主讲人。在他看来,靠政府主导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药效”下降,传统调控方式已走到尽头,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真正意义上的复苏不可能在原有经济结构基础上实现。
他认为,新一届中国领导人理政思路正从“外延拓展”向“精耕细作”转变,将保就业作为更加优先的考虑。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矛盾和突出问题在于产能过剩,化解产能过剩要靠市场而非政府。政府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既不能经济增速一有变化就出手干预,又要让市场感受到政府在政策框架内有所作为,增加市场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