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资产证券化正当其时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信贷资产证券化正当其时

加入日期:2013-10-22 7:38:40

  [ 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谢多表示,资产证券化的推进,可以为商业银行盘活存量创造重要的出口,可以更多地利用好市场的潜力,推动直接融资的发展 ]

  金融危机的乌云渐渐散去,曾被妖魔化的衍生品又重新焕发活力。几经犹豫和彷徨,中国在2012年重启资产证券化,而在盘活存量资金的当下,信贷资产证券化更是找到了用武之地。

  10月14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已超70万亿元,而2012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为8.2万亿,也就是说,目前贷款存量已9倍于去年新增贷款规模。

  由于中国目前并不存在信贷资产的二级转让市场,巨额贷款存量,银行必须持有到期,若能盘活这部分存量资金,作用之大,不言而喻。

  加快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恰逢其时。 风生水起

  所谓资产证券化,是将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一部分资产,打包建立资产池,并以其将来产生的现金收益为偿付基础发行证券。若以信贷资产作为基础资产,则称为信贷资产证券化。

  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银行间市场累计发行896亿元规模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自从6月19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以来,信贷资产证券化更为学界和业界关注。

  在央行日前举办的一次“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研讨会上,多位与会人士认为,推进资产证券化是盘活存量的关键手段,与商业银行“收回——再贷”模式盘活存量信贷相比,信贷资产证券化可谓一条捷径。此次研讨会上,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就表示,应增加银行资产证券化试点的规模,扩大试点机构范围,增加资产证券化入池资产的种类。

  “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战略构想有望加速信贷资产证券化。”长城证券近期发布研究报告认为,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战略构想暗示偏紧的货币政策概率比较大,对于提高资产流动性、盘活存量资产的作用将可能被重视,信贷资产证券化也因此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在上海重阳投资总裁王庆看来,金融市场主要有股市、债市、银行贷款等三类。盘活金融资产,就要盘活股票存量资产、债券存量资产和银行信贷。

  “银行贷款,其活性最弱,是需要盘活空间最大的,也是在三种金融资产中规模最大的。”王庆认为,银行信贷盘活首先要把死的资产剥离出来,首先要披露,这是很重要的一点。第二把资产的活性释放出来,那就是银行资产证券化。

  体现在数据上则更为直观。10月14日,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7.74万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则达到74.99万亿元。

  盘活存量资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余额高达75万亿的信贷资产,将其证券化是重要手段。信贷资产证券化是“盘活存量”战略下一步重要的棋,这种观点,在业界已逐渐形成共识。日前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吹风会上,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谢多表示,资产证券化的推进,可以为商业银行盘活存量创造重要的出口,可以更多地利用好市场的潜力,推动直接融资的发展。

  中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宗良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认为,把信贷资产变成可流动的债券,进入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盘活存量方式。存量资产变成债权,就有了新资金,可投入到其他新的领域去,实现存量调整。

  而从银行自身资本补充的角度考量,银行亦有足够的动力参与信贷资产证券化。

  由于利润增长依赖规模扩张,一直以来,商业银行陷入一种“扩大信贷规模——资本充足率下降——再融资——再扩大信贷规模”的怪圈。为此,银行频繁从股市融资。统计显示,在银行股权融资最频繁的2010年,国内商业银行的融资占整个资本市场融资规模的比重超过40%。

  显然,银行业在中国股市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频繁的再融资将造成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长远来看,这种再融资怪圈难以持续,主要依靠资本市场补充资本的道路行不通。

  “水多加面,面多加水。如果商业银行不进行资产证券化,而是不断侧重于表内风险加权资产的增长和资本的补充机制,中国股市在很大程度上要改名为银行业股市了。”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因此建议,发展资产证券化,破解此难题。

  曾经走走停停

  中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始于2005年,八年间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试点开始之后的三四年间,包括国开行、建行、浦发银行(行情,问诊)等在内的商业银行,发行了多款信贷支持类证券。但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业界对衍生品心存疑虑,资产证券化因此陷入停滞。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次贷危机罪魁祸首的认定仍有不同答案,但不少因素也因理性的回归而逐渐排除。

  “次贷危机表明,ABS(即资产证券化)是中性的,不是次贷危机爆发原因,只是充当了危机爆发的导火索。”央行金融市场司副巡视员刘建红日前认为,次贷危机之所以爆发,原因在于监管漏洞与ABS的过度运用,监管部门疏于对发起机构与评级机构的责任监管,导致资产标准持续降低,风险持续累积;而由于证券化产品过度打包,不透明,投资者很难准确评估风险。

  事实上,从2010年开始,金融界已有数轮大规模呼吁重启资产证券化的呼声。

  2011年3月初的一次公开论坛上,时任工行行长杨凯生就曾表示,银行业资产持有方式要进一步转型,资产证券化连接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是增加银行信贷流通性的重要途径。

  时任招行行长的马蔚华等多位业内重量级人士也相继发声。马蔚华认为,在资产证券化方面,中国既不能重蹈覆辙,也不能因噎废食,而应遵循“风险可控、成本可算、信息充分披露”的金融产品创新原则,积极加以推进。

  业界的呼吁,加上监管层对资产证券化进行的深入分析研究,信贷资产证券化终于启动第二轮试点。2012年5月,央行、银监会、财政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正式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首期信贷资产证券化额度为500亿元。几个月之后,国开行发行首单信贷资产化产品,规模达到101亿元。随后交行发行30亿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成为发行此类产品的首家商业银行,该产品还以良好的结构设计和发行表现,获得多项国际殊荣。

  但资产证券化带来的风险问题,监管层同样高度关注。

  国务院常务会议在8月份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同时明确强调,风险较大的资产不纳入试点范围,不搞再证券化,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截至2013年6月末,我国累计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896亿元。其中,2005~2008年底,在第一轮试点当中,11家大中型金融机构共发行17单,总金额667亿元;2011年国务院批准继续试点以来,已有6家机构发行6单,规模228亿元。

  据刘建红透露,目前已发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运营良好,发起机构和投资者范围逐步多元化,从未出现违约或现金流中断问题。发起机构包括了各类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和财务公司,投资者涵盖了各类银行、财务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等。

  常态化发展

  其实,对比国外来看,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尚处于极其初始的阶段。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金融市场上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仍在波动中发展。2012年,美国证券化产品发行量达2.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6.9%,占同期债券发行总量的32.3%,余额9.9万亿美元,占全部债券余额的25.8%。欧洲证券化产品发行量2308.5亿欧元,占同期债券发行总量的2.3%,余额1.6万亿欧元,占同期债券余额的10.5%。

  就此看来,中国在资产证券化上还有很大的空间。行至目前,第二轮试点500亿元的规模即将用尽。据本报获悉,银监会正筹备新一轮ABS试点,规模约3000亿。

  长城证券认为,银行间市场重启后无论是第二轮试点的500亿额度,还是后续第三轮的额度,相对于银行庞大的资产负债表来讲微不足道。长城证券表示,以往依靠货币高增速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可能一去不复返,盘活存量之下,信贷资产证券化将大有作为,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望转常规。

  今年7月下旬,央行新闻发言人表示,当前我国金融宏观调控面临较大压力,货币信贷增长较快。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必须从深化改革、发展市场、鼓励创新入手,从国内外实践来看,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发展已经到了必须加快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阶段。

  在央行看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四点好处。

  一是有利于调整信贷结构,促进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在已有授信内支持铁路、船舶等重点行业改革发展,加大对消费、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有利于商业银行合理配置核心资本,降低商业银行资本消耗,促进实体经济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三是有利于商业银行转变过度依赖规模扩张的经营模式,通过证券化盘活存量信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四是有利于丰富市场投资产品,满足投资者合理配置金融资产需求,加强市场机制作用,实现风险共同识别。

  多位来自监管层的官员亦在多个场合表示了常态化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希望。

  9月下旬,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2013年全国股份制银行行长联席会议开幕式上就表示,在盘活资产方面,正在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优质资产证券化产品可到交易所上市交易,争取尽早实现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常态化发展。

  而早在7月,刘建红也称,经过多年的试点,我国ABS管理制度基本完善,下一步,希望与各部门积极研究,将其常规化,促进ABS市场长期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业界对当前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的看法,是在八年摸索之后的方向性判断。资产证券化,也是在市场充分注意到风险的基础上,在当前经济转型和升级的关键时期,开展金融创新的必然选项。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