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中,信托行业第一梯队的机构座次格局因为银行系信托的攻城略地发生了超人预料的变化。“榜眼”和“探花”的位置在2012年已经易主,取而代之的是两家银行系的信托公司建信信托和兴业信托。
尽管各方对于诸多依赖银行股东背景大规模开展通道业务的模式表达出了诸多质疑,8号文的出台更是强化了这种增长势头不可持续的预期,然而基于政策落地前一季度的狂飙猛进,今年上半年,银行系信托还料将交出亮眼的成绩单。
以兴业信托为例,公开财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其业务规模 5737.14 亿元,较年初增加 2385.69 亿元,增幅 71.18%,位居全国信托行业第二位。实现营业收入 9.84 亿元、利润总额 7.24 亿元、净利润 5.41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 81.76%、76.55%、76.48%。
交银国信上半年信托资产则达2216.48亿元,较年初增41.71%。而银行系的高增长,主要得益于银行股东的大量通道业务。
3家银行系信托公司的2012年报显示,建信信托3507.77亿信托资产中,集合信托仅为331.40亿元,而同期单一类资产规模达3174.92亿元,占比高达90.51%;兴业信托3360.49亿信托资产中,单一类规模也达2994.21亿元,占比同样高达89.10%;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交银国信身上,其单一类信托资产规模占比亦超九成。
银信合作业务自2010年7月达到峰值2.08万亿后,由于陆续出台的监管措施,规模逐渐回落,但银信合作实际规模远不止于公开数据,银行理财和自营资金投资信托受益权仍在以各种形式“曲线”进行。特别是银行自营资金投资信托受益权规模,从去年开始就已低调膨胀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使得银信合作又出现了一波不小的高潮。
这类从银行同业市场拆借资金,以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形式投资实体企业的银信合作新模式,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被各家银行复制。而在这波小高潮中率先受益的即为银行系信托,信托制度的灵活为银行的表外业务需求提供了最为便捷的通道,坐拥银行平台的资源优势,使得这样的信托公司规模迅速膨胀。
也正因此,尽管受托资产规模飙高,但因为开展业务当中“通道”占据了很大比例,三家银行系信托的盈利能力却与其规模并不匹配。
2012年信托资产规模位居全行业第二位的建信信托实现净利润5.87亿元,在67家信托公司中仅排第25位,兴业信托在这一方面情况略好,去年实现净利润7.72亿元,但不可否认的是仍与其规模排名有较大差距。
北京某信托公司中层人士认为,兴业信托的大股东是三家银行系信托中唯一一家股份制银行,因而在业务运作上更加市场化,对通道业务的依赖度也相对较低,这或许是兴业信托盈利能力较强的原因。
这样看似“虚假繁荣”的情况被认为并不具有可持续性,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即为监管风险,其中信号从8号文开始已显现。该文从银行理财资金对接单一信托、代销信托产品等多方面对银信合作予以规范,被普遍认为将间接控制了信托公司通道业务量,而长远来看,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放缓此前信托业资产管理规模迅速膨胀之势。
作为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池的主要对接通道,银行系信托难免牵连受挫,迅速膨胀的资产规模可能出现萎缩。此新规出台后,市场方面的普遍解读,是通道业务繁荣时代即将终结。
如果银监会禁止商业银行自营资金投资信托受益权,或者要求存量投资融资类信托受益权的资产,按照贷款计提拨备和资本,对于银行系信托的影响也无疑最大。
从目前看来,各家银行还没有将自己的业务与旗下信托公司较好的的整合起来,银行系信托公司的股东优势并没有得到最充分发挥。
接受采访的信托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对于银行系信托规模的激增其实并不需要过多的去否定和质疑,因为借助股东背景优势来发展业务本身就是此类公司聪明的差异化经营定位,其他公司无法复制。但换言之,对于公司自身,当然也必须思考这种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短期依靠这种方式换取业务规模没有问题,但关键是,如何将股东优势变为常态化优势,不让预期中的监管风险带来灭顶之灾,银行系信托必须在除通道外的业务领域寻找发力点继续深挖股东背景优势。
对于银行系信托公司来讲,来自母公司的资源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优势,能够分享银行的销售平台、项目资源和资金资源使其自始至终都被业内赋予了很大期待,在产品销售和客户开拓等方面有很大便利。
而信托的诸多制度红利也被银行觊觎良久,此前招行银行收购西藏信托、工行收购国民信托、民生银行(行情,问诊)收购陕国投都曾经历过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