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信托8.28亿压顶 三峡全通兑付押宝地方政府_公司信息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公司信息 >> 文章正文

中信信托8.28亿压顶 三峡全通兑付押宝地方政府

加入日期:2013-1-26 15:44:35

中信信托此次会否打破信托“刚性兑付”的潜规则?

距离2月7日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宜昌市三峡全通涂镀板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三峡全通”)需要筹措8.28亿元来应对中信信托三期产品的兑付,而其中1月14日和1月16日的款项已逾期多日未果。

“我们还是期待政府能够统筹各方,给出一个一揽子的解决方案,但如果到期无法兑现的话,我们也做好了最坏的准备,就是对资产进行拍卖处置。”中信信托副总经理李子民明确表示,针对该项目,中信信托不会进行垫付,也不接受逾期。

面对中信信托的表态,宜昌市政府一位不愿具名的负责人告诉《中国经营报(微博)》记者,目前主要是以公司自救为主,政府适当给予帮扶,协同解决公司目前面临的困境。“会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几天之后就会有结果。”三峡全通总经理赵大河秘书吴女士告诉记者,现在公司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积极为明年的大批量生产做各项准备,同时全面开拓市场,相信会有好的改观。在资金方面,也在和银行积极沟通,银行对公司也比较支持,对公司未来发展还抱有很大的期望。但她表示对公司与政府沟通情况并不了解。

最后押注:政府的一揽子计划

如果政府不出手援助,金融机构相继讨债,导致资产拍卖,那么企业破产或倒闭,就是眼前的事情。

一年之间,物是人非。

2011年12月28日,“中信制造·三峡全通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成立,募集规模2.81亿元,并于2012年1月13日、1月16日和2月7日增发信托受益权,先后共计13.34亿元,预期收益率从8%~10%不等。根据信托合同约定,自成立日起每年6 月20 日、12 月20 日以及信托受益权终止日后的10 个工作日内向信托受益人进行一次收益分配。

而当一年之后兑付期来临的时候,项目方三峡全通的资金却捉襟见肘。2012年12月20日,负债缠身的三峡全通第二次还息“失约”,延迟一天于21日补齐。但稍后2013年1月14日、1月16日的还款则至今尚无着落,同时2月7日最后一期的还款也将接踵而至。总计8.28亿元的兑付款在考验着已经负债累累的三峡全通。

三峡全通,是湖北省第二大民企,号称宜昌“最大招商项目”,当下正承受着资金链紧张、被银行抽贷,以及偿付即将到期信托计划本息的巨大压力。有知情人士称,三峡全通已经濒临破产,总计逾70亿元银行贷款或将面临打水漂的境地。而从中信信托了解到的情况也显示:目前三峡全通负债近百亿元,还不包括隐性负债。

不过,三峡全通总经理赵大河此前曾对媒体表示,破产的说法并不属实。

据上述负责人介绍,目前三峡全通开展了多项工作冀望自救,其中包括:“跑钱”、“跑市场”和设立成本控制办公室,寄望通过“内部挖潜降耗,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此外,公司已经明确提出春节前进一步裁员,以削减工资支出;而公司的几位领导也在华南、华东等区域马不停蹄地跑市场,希望春节后逐步提高生产规模。

而在“找钱”方面,据称一笔8亿元的专门用于扩大生产规模的封闭贷款也正在洽谈之中。

“宜昌市政府当时招商的时候那么热情,现在好不容易招进来的大公司遇到困难,肯定会帮,就像自家的孩子病了要帮忙治一样。”不过对于如何帮扶,上述负责人并没有明确回复,只是明确地表态称:“会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几天之后就会有结果。”

事实上,早在2011年进入的时候,中信信托就发现三峡全通存在问题征兆,也有过担忧。李子民表示,在当时接触三峡全通项目的时候,190亿元的资本金、170亿元的年收入显示了公司的实力;但另一方面,公司扩张速度太快、规模铺陈太大等负面消息也使项目的安全性打了折扣。而在举棋不定的时候,“政府的信号是很积极的”,这也是信托计划得以成立的一个关键砝码。

不少宜昌商界人士认为,对三峡全通的项目引进和后期扩张,地方政府、银行和企业都有拔苗助长之嫌。宜昌市政府负责人告诉记者,当时正值4万亿计划推出,很多银行主动上门提供贷款,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三峡全通的无序扩张。“三峡全通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牺牲品,除了三峡全通自身扩张太迅速,管理跟不上之外,这是很大的外部环境因素。”

记者了解到,为了配合三峡全通的快速扩张,宜昌市在项目引进之后的3个月内就给该公司批了三千多亩地,此事在宜昌政商两界被津津乐道,被誉为“全通速度”。此后,为了配合三峡全通的发展,宜昌市政府还耗费2.48亿元在长江边上为其配建专门的货运码头,包括打通融资渠道之类的政策优惠更是不在话下。

宜昌市招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与三峡全通董事长梁士臣接触的过程中,宜昌市早已定下了“把三峡全通打造成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的样板示范工程”的目标,按照项目的要求该市曾经专门成立行政许可、征地拆迁、规划调整等10个工作小组,在项目审批、供地、开工、投产等方面采取“一对一”的方式提供无缝隙、全方位、零距离的“保姆式”服务;此外,宜昌市还把三峡全通项目建设的成效“作为衡量各责任部门和各级领导班子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的重要标准”。

而在信托计划中,“政府信用”支持也非常明显。该信托计划的保障措施中指出,除了实际控制人梁士臣为本信托计划提供个人连带责任担保之外,宜昌市夷陵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以其持有的评估值不低于30.7亿元(经北京首佳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评估)、面积为2800亩的两块住宅和商业用地为信托计划的还款提供抵押担保;同时,还按照与优先级1:3的比例认购3.3亿份信托计划普通级受益权,略后于优先级受益权的偿付。

“实话实说,作为金融企业,我们对产业经营层面并不在行,更多是看现金流、担保和抵押,而三峡全通项目的抵押的安全性更是做得比较重。”因此,即便今时今日,从项目风控、交易结构设计上,李子民也表示中信信托没有任何漏洞。

实际上,无论是否是政信合作项目,信托公司在做尽职调查时看重政府信用已是业内共识,“不管是信托公司,还是投资者,看到有政府信用担保的项目都会更加有信心,这样的项目看来风险是更小的。”某信托业内人士也表示。

但就是在这些所谓的硬性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三峡全通的信托项目在运行一年之后却陷入兑付困局,据中信信托透露,近一个月以来跟宜昌市政府、夷陵国资、三峡全通、包括实际控股人持续保持紧密接触,但截至1月22日,多方尚没有形成一个最终可执行的方案。

“如果政府不出手援助,金融机构相继讨债,导致资产拍卖,那么企业破产或倒闭,就是眼前的事情。”李子民表示,也期待政府采取一揽子的解决方案。

谁来接盘:资产处置面临不确定性

如果说在项目成立之初,政府和国资背景能为项目增信的话,那么在资产处置阶段,这样的背景反而会带来阻力。

目前来看,政府的解决方案尚无时间表,但是中信信托的项目兑付却已经迫在眉睫。“公司内部就这个项目的应急小组还是希望春节之前能够与各方达成一个解决方案。”李子民表示,“如果不能和解,那么就按照协议走法律程序。”

上述负责人表示,在这个事情上宜昌市政府的压力也很大,处理不好不仅对招商声誉造成很大影响,也会引发工人闹事等不稳定因素。“为解决三峡全通员工生活问题,宜昌市总工会专门拿出了5万元对困难员工进行帮扶。”该负责人说。

中信信托的态度则很明确,“一揽子计划是肯定存在的,但是我们不一定要等到这个计划;不同意延期付款,都要按照法律合同来。”按照中信信托提供的资料,信托兑付逾期后的3个月之后,中信信托就可以启动相应的司法程序。而中信信托信托项目中90%以上都设定了强制执行公证,这样也保证了届时抵押物拍卖处置的效力和效率。

信托项目说明书显示,宜昌市夷陵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所提供的抵押土地抵押率为36.16%,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拍卖应当确定保留价。拍卖保留价由人民法院参照评估价确定;未作评估的,参照市价确定,并应当征询有关当事人的意见。人民法院确定的保留价,第一次拍卖时,不得低于评估价或者市价的百分之八十;如果出现流拍,再行拍卖时,可以酌情降低保留价,但每次降低的数额不得超过前次保留价的百分之二十。”

依此计算,即使最终拍卖款最低为19.65亿元,或者是两次流拍之后,第三次以物抵债,在中信信托看来,无论哪一种处理方式,资产处理的收获都远高于本金,按照李子民的说法,“我们不会为三峡全通垫付,如果到期无法兑付,资产处理之后也能给投资人额外高得多的收益。也能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但是,进展起来或许没有想象中的顺利。中国银行法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未名律师事务所杜庆春就表示:“尽管理论可行,从效率和价值两方面来看还存在很多风险,比如各地法院对于‘强制执行’的态度不一,这样执行起来面临效力和效率的问题;另一方面,资产的抵押率尽管很低,也存在有价无市的可能,这样产生的就是流动性风险,到期1~2年之后执行的话,那么这两年的赔偿怎么计算?收益是否能够覆盖债权?”

而且,上述信托业内人士也表示国资背景的项目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如果说在项目成立之初,政府和国资背景能为项目增信的话,那么在资产处置阶段,这样的背景反而会带来阻力。“国有资产在处置的时候面临太多的不确定性,最后真正拿来拍卖的可能性是很小,最后处理的方法多半还是资金垫付。”

行业首例:终结刚性兑付?

就连行业第一位的中信信托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那其他的信托公司也无法置身风险之外。

不过,李子民已经公开表示,中信信托不会进行垫付,该信托计划的风险提示中也明确指出,信托计划不保证赢利,也不保证投资者(委托人/受益人)本金不受损失。这似乎也打破了信托行业长久以来“刚性兑付”的潜规则。

而在2012年信托业兑付风险频发之际,市场也高声呼吁要打破“刚性兑付”行规。有媒体曾援引两位信托人士的话报道称,银监会希望,信托公司如果是合规合法尽职尽责操作的话,出现收益不好或者没有收益的情况,就不要再刚性兑付,而是按照信托公司自身的风险控制与市场机制去解决。

而中信信托此番做法是否能成为监管层撬开“刚性兑付”的突破口,记者并未获得明确的说法。某接近监管机构的人士表示,目前监管尚无明确说法,可以先看市场作为。

“刚性兑付本身是没有任何依据的,而且银监会也不允许信托公司对产品做保底承诺,只要信托项目风险披露清晰,责任界定清楚,就可以完全按照合同来做。”某信托公司总经理说。

但他同时也表示,中信信托取消“刚性兑付”尚不会形成行业范本,大多数信托公司为了自身信誉和市场销售的原因,如果项目出现问题还是会倾向于自行垫付。

不过,用益信托分析师李旸认为,在信托业资产规模已迈入7万亿的当下,终结“刚性兑付”也是大势所趋。“信托业发展这么迅猛,规模膨胀这么大,信托公司管理,风控也要跟上这个步伐,这需要一定的磨合和休整的阶段。以前项目少,规模不大,信托公司出于各方面的原因,就算不是自己的责任,也垫付资金,但是现在做的项目这么多,而且有的项目很大,不可能哪个项目都来兜底。”

在某第三方理财产品总监看来,作为行业老大的中信信托此番做法释放了一个信号,“就连行业第一位的中信信托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那其他的信托公司也无法置身风险之外。因此不要认为所有的信托都是刚性兑付的,就算抵押率是充足的,资产是好的,但产品也是会存在流动性风险的。”

(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

编辑: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