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桂浩明:站稳2300点后市乐观
曹中铭:蓝筹股为何优质不优价
金学伟:大盘尚有余力 下跌暂无空间
常清:第三次改革开放已经启动 1949或成永久低点
水皮杂谈:郭树清为何煽风点火?
谢百三:郭树清思涨心切
林园:要对股市有信心 炒股是最好的行业
李志林:慢牛格局下的个股机会更大
桂浩明:站稳2300点后市乐观
出现在上周五的股市大跌,曾经让很多投资者感到担忧。这倒不仅仅是当天的阴线将5天以及10天均线全部打破,并且中止了周线五连阳的格局,而且还拉出自本轮行情启动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其杀伤力不可小看。一些人因此而怀疑:这波股市行情是否该到头了呢?在上个周末,应该说市场情绪是比较低落的。
转机在本周一就出现了,当天股指拉出大阳线,不但将前一个交易日的阴线悉数覆盖,同时还突破了2300点,显现了强势上攻的态势。有人觉得这样的走势有点突兀,实际上是很自然的。这首先是因为前一个交易日的下跌本身有不合理的成分,譬如当时很多人为CPI环比上涨0.5个百分点而忧虑。其实,这种上涨带有比较多的季节性因素,不会导致2013年物价的大幅度回升,因此也不至于对宏观政策的实施产生干扰。其次是到了周一,在人们对去年12月份的物价状况有了较为准确的理解后,同时又风闻管理层将对QFII进行大扩容,规模准备增加9~10倍。这样的消息传开后,自然会给投资者很多正面的想象,股市的一波大涨也就随之展开。从盘面来看,这样的上涨确实是打开了新的行情运行空间,从技术分析的角度而言,此时看高后市至2500点,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不过,冷静下来想一下,人们也会发现,虽然影响市场的环境因素的确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就大的背景而言,其实还是基本稳定的。这就是说,上周五的下跌虽然是有点过头,但是本周一的上涨,同样也有点急。事实上,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分析,现在的市场只是能够支持股市逐渐走高,一个一个台阶攀升,而并不具备大举冲高的能力和条件。在股指收复2300点,创出7个月来的新高以后,市场需要的不是加速上行,而是整理蓄势。事实上,在周二再度冲高到2332点以后,大盘就出现了调整,到了周四,股指最低回落到了2275点。这种调整的出现,虽然在个股方面可以找到很多理由,包括像航天军工板块在大涨以后的集体跳水等,具有相应的技术性回调的含义。但是在本质上,却是股指上涨过快的结果,带有内在的必然性。特别是,在这个阶段,前期走势凌厉的大盘股明显疲软,而那些题材股则分化严重,显示出大盘在此有很强的调整要求。
当然,这种调整的出现,从根本上讲还是在为大盘的再上台阶作准备。在本周五,公布了最新的GDP数据,其中四季度GDP增长7.9%,超过了三季度的7.4%和二季度的7.6%,反映出国民经济已经走出低谷,开始复苏。无疑,这是一个很正面的信息,它使得本轮反弹行情运行的基础——实体经济好转这一点得到了强化。因此,尽管市场一度对去年GDP的增幅为7.8%有所不安,这使得大盘在中午时分曾经翻绿,但大家着眼于未来,还是相信2013年经济会好于2012年,GDP增速将回到8%以上。在经济增速向上的背景下,股市自然会有相应的表现。于是,当天下午大盘又重回2300点。收盘时虽然与本周的高点还有一点差距,但也算是在次高位了。它表明了两点:一是本周二所开始的调整行情,在几番震荡中已经进行得比较充分了,在没有意外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后市将以2300点为基础上行;二是,尽管股指在整固以后又上了台阶,但其渐次上行的基本特征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大盘不会因此而大幅度上涨。因此,投资者可以看高一线,但操作上不能太激进,后市仍然会有调整,而市场机会就是在这种调整中不断出现。(作者为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首席市场分析师)
曹中铭:蓝筹股为何“优质不优价”
曹中铭,我国知名财经专栏作家。
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日在香港出席亚洲金融论坛时表示,A股市场依然比较稚嫩,“新兴加转轨”的定性没有改变。其中,“估值结构不合理,蓝筹股‘优质不优价’,中小企业股票平均有50%的溢价”是主要表现之一。
对于蓝筹股,郭树清可谓是情有独钟。曾以证监会主席的身份,多次力挺蓝筹股。
其实,蓝筹股也曾经辉煌过。2007年5月底财政部的一声“半夜鸡叫”,此前遭遇集体郁闷的蓝筹股便迎来了春天。事实上,上证指数能够攀上6124点的高峰,正是众多蓝筹股疯狂后的“杰作”。而随着近几年A股连续“熊霸全球”,蓝筹股的光环也逐渐褪色,并最终步入了“优质不优价”的尴尬。
由于股票价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像垃圾股股价高高在上、蓝筹股估值偏低的离奇现象,实际上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而蓝筹股“优质不优价”的背后,并非没有原因。其一,在A股市场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下,整体上“财富效应”严重缺失,但某些题材股、重组股等却常常表现出色。由于投资习惯、投机文化的影响,投资者热衷于追捧所谓的概念与题材,而且,由于蓝筹股往往都是些“巨无霸”,撬动其股价需要巨量的资金,在投资者没有信心的情形下,即使是机构投资者,亦不看好蓝筹。甚至于为了打压指数,蓝筹股还成为其砸盘的工具。没有资金的支撑,蓝筹股股价表现当然会不如人意。
其二,A股市场的蓝筹更多的都是“圈钱”的蓝筹,而不是回报投资者的蓝筹。蓝筹股由于自身股本庞大,其无论是首发IPO还是再融资时,家家都是“大手笔”,个个都是“狮子大开口”。关于这一点,最有代表性的非银行股莫属。试看近几年银行股的再融资,哪家的规模不在百亿以上?而且,银行股首发融资后,巨额再融资随之而来,在A股无法圈到钱,发行H股继续“圈”;如果股权融资行不通,就利用债权的方式。夸张点说,银行股的上市史,就是一部赤裸裸的“圈钱史”。擅长“圈钱”的蓝筹,投资者怎会青睐?
其三,A股市场的蓝筹股,常常有蓝筹之名,而无蓝筹之实。中国石油该算蓝筹股吧?但就是这家“亚洲最赚钱公司”,最终变成了“套牢投资者公司”,那些在48元以上高位买入“蓝筹股”中石油的投资者,今生解套恐怕是没有希望了。中国远洋曾经也是蓝筹股吧?这两年因为行业的不景气,频频变身“亏损王”。而且,中国远洋或将成为A股市场市值最大的ST公司,也为该股的“蓝筹”本色增添新的“光彩”。
蓝筹股要想摆脱“优质不优价”的困境,必须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重视对投资者的回报,自觉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如此,无需郭树清力挺,市场也会将蓝筹股的股价“挺”起来。(大众证券报)
金学伟:大盘尚有余力 下跌暂无空间
在股票市场上,供给和需要起着最后的决定作用。无论我们说宏观经济如何如何,对未来的预期如何如何,它最终都要反映在供求关系上——资金的增与减、买卖意愿的强与弱。因此,对股票市场,我最关心的一个技术分析乃是供求关系的分析。
就大市而言,这个分析可从两个层面进行。
一个是量与价。这是比较浅表层的。因为成交量的大小虽然和资金量的多少有正向关系,市场的资金越多,成交量越大,反之则越小。但作为日常交易的反映,成交量的大小还受到一些短期的、随机因素影响。因此,相同的资金量,不一定产生相同的成交量。成交量只是资金和情绪的双重反映。这也就是传统的量价分析常常失效的根本原因。
一个是钱与价。这是比较深层次的。不管成交量的大与小,市场有多少资金,就有多大的潜在买盘和潜在能量。不管近几天的交易量是大是小,这些潜在的买盘和能量总会在一个阶段中反映出来,影响并制约着股价走势。
在新增供给非常有限的情况下,理论上,有多大的成交量就有多高的价位,或者更准确地说,有多大的资金量,就有多高的价位。这就是我曾经说过的“量价同位”原理。
去年4月以来的大盘走势非常充分地显示了钱和价的关系。以上证指数一周平均值来说,最高是5月4日2438点,股票保证金的周均最高值则是5月11日的7748亿元。其后,保证金余额逐波下跌,到去年11月31日降到最低点——5586亿元。大盘也逐波下跌,到去年11月31日,降到1989点。
随后,保证金余额连续4周攀升,从5586亿元攀升到6335亿元,出现一周的短暂下降后,再度向上攀升并创出新高。大盘也连续4周攀升,出现一次短暂下调后又创出新高。
考察这涨与跌背后的玄机,我们还可发现另外两个现象。
1、从5586亿元的保证金余额到1月11日的最新统计数据6646亿元,保证金余额提高了19%。大盘指数从1949点到本周的最高点2332点,上涨了19%。说明这一波上涨是有实质性资金支撑的,属于供求决定股价的反映。
2、从历史统计数据来看,截至1月11日的保证金余额,相当于去年6月到9月的水平。而去年6月上证指数的平均值是2267点,最高2388点。从量价同位原理说,目前的点位也属正常的点位,符合有多大的资金量,就有多高的价位。
总之,从资金层面考察,目前的市场可以说是大盘尚有余力,下跌没有空间。尚有余力,是因为任何一波行情,最后总会有一波衰竭型的升势。所谓衰竭,是指实际的供求状况已无力支撑大盘上行,唯因市场的平均成本提高了,看好成了理所当然的选择,惯性和心理定势成为支撑大盘的主要动力。而目前市场的资金能量尚未用到极限,还没有出现衰竭型升势。
但是从实际交易情况看,在经过了将近400点的上涨后,继续向上提升的空间也已有限。本次行情,从1949点开始,基本上是一条均线一次停顿。第一次停顿出现在90天均线,均线位置2077点,指数2088点。第二次停顿出现在180天均线,均线位置2181点,指数2183点。目前是360天均线,位置2275点,大盘已在这一位置附近停顿了11个交易日。第一次在90天线这里,停顿4天。第二次在180天线这里,停顿6天。这一次已停顿11天,时间结构上已脱离了上升对称,转向震荡整理。而且在这一震荡中,我们还可看到一个新的量价变化:阴线的比例增多,阴线的成交量增大。
从日间交易来讲,自1949点以来,买方的平均现金流量基本都在卖方现金流量的1.25倍以上,而近期已下降到了1.1倍以下。所有这些都表明,大盘已在2300点附近,达成了一种新的平衡。虽然买方的力量依然超过卖方力量,但超过的幅度已经有限,再接再厉式的空间拓展能力也已有限。
从1949点开始,到2183点,完成本段行情的第1子浪,上涨234点。从2142点到2296点完成第3子浪,上涨154点。如果这两个划分正确,那么,1)这将是一轮涨幅逐渐收缩的行情,即能量递减型上升行情。2)行情第一波目标有两个:一是2234+154=2388点;二是2234+154×0.66=2335点。(大众证券报)
常清:第三次改革开放已经启动 1949或成永久低点
2013年1月18日,由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SEEC)等机构联合主办的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财经风云榜颁奖盛典在北京JW万豪酒店隆重举行。数百位财经界领袖、行业专家与知名媒体主编等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各大奖项的诞生盛况。在颁奖盛典现场,中国农业大学期货与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主任、金鹏期货经纪有限公司董事长常清接受现场访谈时说,他个人坚定地认为这轮大盘指数的上行是反转而不是反弹,1949点可能成为今后永远的低点,因为习李新政掀起了真正的“第三次改革开放”,改革红利将强劲地刺激经济上行,人们的预期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常清同时认为,改革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既得利益的阻力并没有人们传言中的那么强大。
以下为访谈实录。
最近我们看到A股从1949点止跌,出现了一波比较凌厉的上攻行情,您对于这个行情如何来看待?这个行情还能走多远?能否谈一下您的观点,与网友分享吗?
常清:根据我对中国股市一些规律性的研究,我认为1949点可能就是今后永远的低点,不可能比它更低了。11月29日,我当时在乌鲁木齐机场看电视,习主席发表他的重要讲话,就是复兴之路的谈话,“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认为这是习李新政的一个政治宣言,从这儿开始,我就认为,人民的预期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在经济学理论来讲,短期股市主要是由人气来决定的,资金是第二个因素,人气好了资金就有了,人气不好资金就没有。人气由什么决定?预期决定。
为什么2012年跌跌不休?金融危机发生在美国,美国的股市创新高;欧债闹危机,欧洲的股市涨得很好。全世界只有中国的股市是跌跌不休,跌破了2000点,主要是人们对于未来的经济增长,对于未来的改革,尤其是对未来的改革大家看不清楚,这个预期非常得混乱。所以资金都在逃离股市,这就造成了跌跌不休的局面。
这次1949点是怎么出来的?11月29日应该是星期四,(习近平书记)发表讲话以后星期五涨了一下,之后的星期一12月3日又跌了一下,3日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除了政治宣言以外出了实的,改变党风的几条措施,非常得实际,让人耳目一新,让全民振奋,大家都认为真正的改革开放要重新开始。我把这一次当做“第三次改革开放”。
党风的这个措施一出来以后,大家的预期真正发生了改变。这个改变表现在股市上,就是12月4日1949点扎了一下起来了,到12月5日开始大涨,大家形成共识了。这时候我就下了一个结论,根据我对中国股市历史性的研究,预期的改变是往往形成历史的低点,就像金融危机时1664点怎么出来的?四万亿出来以后,先是预期改变,接着实质性地发生变化,这应该是1949点是历史低点的依据。
接下来还有没有低点,有人有疑问,大家讨论这是一个反弹还是反转?我坚定认为这是一个反转,因为从决定股市长期走势来看,经济增长是主要的,经济不好,企业不盈利,行业不发展,股票是瞎炒,那不是投资。我认为,现在发生着重大变化,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根本的动力,回顾30年的辉煌。我们用了30年的时间解决温饱问题,那时候政府进行大量投入,建立农机推广站,种子站,保障化肥、农药,政府花了很大的心血,建立了很多保障体系,但中国的粮食不够吃。农村改革就搞了一个包产到户,体制一变,包产到户一搞,马上我们的卖粮难,就翻番地涨,市场经济这种体制是一种像变魔术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984年开始,我们进行城市经济形式改革,主要是放开价格,那时候我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价格组工作,就是研究价格,从“双轨制”到实行统一的市场价格,这边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改革企业的微观机制,中国改革两条线,就是变动体制,这一变动体制不要紧,造就了中国辉煌的30年,完成了工业化的过程,现在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回过头来看,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是改革开放,我们和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不一样的。
那么为什么在前一段时间大家的预期不好,就是因为这么多的社会矛盾,经济增长当中的问题、社会当中的问题,腐败的问题,等等都集中在一起,大家就想能不能解决。通过习李新政近一段的表现我们看出来了,是在踏踏实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所以,我个人的看法,习李是继邓小平之后最好的一个班子,能够带领我们民族不断地、真正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是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说改革实际不搞改革。所以,我们的国家、民族大有希望,是真有希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增长,经济学家所讲的问题都是表面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问题都是企业家去解决,你只要真正把体制理顺,真正地踏踏实实改革开放,就会出现伟大的企业家阶层,他们就会不断地带动企业形成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不用你去考虑。
改革的效应,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划好边界,极大地促进生产力。举其中微小的例子,一个有名的会计学家写的博客,说用他的经验证明,我们国家的企业成本的三分之一不是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而是用于搞关系、贿赂和应对环境。假如真正给企业放权了,让企业成为真正的企业,那么这三分之一的成本不就降下来了吗?可以算一下中国有多少财富。
现在民营企业用钱很困难,假如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同一个待遇,民营企业资金成本降低70%,这不都是效益吗?国有企业垄断,我们的移动电话费和美国收费差不多,那么我们的移动电话费降低多少。如果能真正打破垄断,中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整个经济活力,提高要素生产力都是大有前途的,因此,我们认为,真正的推进政府和市场的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消除垄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按十八大讲的这些,我们能够保持实实在在的影响,而且是有效益的增长。经济增长速度绝对不像经济学家讲的那样,有的经济学家很悲观,认为(经济增长)要到了5%—6%,一定会保持7%—9%的速度,高速增长这十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潜力在那儿。我们通过这个看到中国的中长期增长,只要真正推进改革开放,踏踏实实地解决中国的问题,那么是非常有前途的,因此,中国的股市就非常有前途。
郭树清上台以后,我认为这是证监会非常好的主席,他推行新政,但他推行新政有很多困难,很多新政都在纸面上,落实不下去。他要革的命是谁的命?那都是利益问题,既得利益集团,政府官僚机构,甚至证监会的人都不一定同意,因为牵扯个人利益。但这次习李新政这个条件下的郭树清新政就不一样了,郭主席的新政有可能在习李新政的条件下开始落到实处,中国的股市有可能变成真正的投资者市场,过去是圈钱市场,由一个圈钱的市场变成一个投资市场,真正地反映中国的经济增长,过去是不反映的,它不是“晴雨表”,因此,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的股市有可能是(由)一轮慢牛(转变为)出乎大家想象的牛市。
您刚才谈到改革红利可能是推动中国经济以后增长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其实改革已经谈了十多年,但怎样改革?朝哪些方面改革依然是围绕在大家心头上的疑问。改革遇到很多阻力,您认为应该怎么来推进呢?下一步改革重点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突破呢?
常清:李克强同志提出来“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我认为他对中国的30年吃透了,讲的非常到位。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这已经是历史的结论,现在人们疑问的是,是不是光喊着改革,说政治腐败“要进行政府机构的改革”,结果政府(机构)越改越多;“我们要转变政府工作作风”,结果越搞越假大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很多改革,大家发现也用改革这个词儿,但不是那回事,有改革之名,无改革之实,这是形成人们这么恶劣预期的现实原因。
我认为这一次不一样,从我研读到的政治宣言一直到现在开的会,做的事都很实际,改革一般规律就是先易后难,一条条地往前推进,改革可能是马上迫在眉睫的,形成共识的马上改,有争论的可能缓一缓,但是这个方向是非常清晰的。
大家都认为现在改革难了,有利益集团阻挠,根据我的经验,我不这么看。我是1985年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的,那时候说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初期是最难的,因为过去全部都由政府管。我感觉到,只要思想统一,没有哪个政府机构说我非得怎么样,利益就不能让。那时候我们都实行粮票、布票,大宗原材料、生产资料是物资部分配的,物资部官员,管商业的官员都有很大的权力,也没有人说我有这个权就不能让,不能改,没有,改革不也很顺畅吗?只要改革能形成共识,大家都会齐心协力,我们不要说既得利益集团会破坏改革,我认为没到那程度,从历史来看不是那样的问题。
我们重点的问题是大家意见不统一,关键的问题还是思想的问题。经过这么多年改革,大家已经看明白了,哪些必须要改,这是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我不太相信就有利益集团不顾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就顾他自己的利益,这是不可能的,在现实当中行不通。大家说金融体制改革多难,我认为不是很难,现在不是利率双轨制了吗?利率合一,慢慢银行变成企业,有什么难的?一定是水到渠成。
我也发现这种现象,包括以往大家认为的垄断行业现在也在大谈改革,包括铁路、电信、金融也在谈改革,也就是说改革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常老也是中国期货业最早的创始人之一,您对期货业有颇多研究,我们最后问一个期货方面的问题,最近我们知道,全球都在搞量化宽松,包括美国QE3、QE4,以及日本和欧洲的相关政策。最近国内通胀又有所抬头,您认为量化宽松能否带动大宗商品,尤其原油、煤炭、贵金属大幅度上涨,从而推动国内通胀的上行?
常清:我从1985年开始研究价格,根据我的研究和心得体会,价格上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供求关系,货币是不是一个因素?它是中长期的一个影响因素,但不可能单独起作用。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推出以后,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认为短期对大宗商品没有影响,现在事实也证明我讲的是对的。但中长期还是有影响的,毕竟从总量来讲商品和货币有比价关系。
我个人认为,关键看经济复苏。刚才我讲上证综指1949点可能是历史的低位,还有一个判断,全世界本轮经济周期由萧条开始走向复苏,(周期是四个阶段),这对中国是非常有利的。因为中国毕竟过去是出口导向型的,一开始转过来有个过程,说经济转型是长时间的,不可能短期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世界经济的底部那也可能是中国股市的底部,所以我也是从经济发展的周期理论讲这个问题。
这个周期理论同样也用于大宗商品,大宗工业品最主要的还是看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有个结构问题,你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由于发达国家GDP当中制造业占的比重很低,主要都是第三产业,所以它的经济增长,使用能源、原材料系数是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要不然是工业化,要不然是城镇化,它使能源、原材料是多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看这轮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将会怎么样,如果发展中国家也随之开始进入经济复苏,尤其是一些后发展中国家,像越南、老挝、柬埔寨这些国家都开始发展起来了,大宗商品价格应该是个涨势,因为它是真正的需求。
这时候由于有真正的需求,货币才开始慢慢起作用,货币是个辅助因素,不是主要因素,不能颠倒主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