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体制改革与疾病的诊治在方法论上有类似之处。
医生看病时,首先需要通过望闻问切,掌握“病症”,然后是根据病人的症状诊断确定疾病的类型,最后就是确定“病因”,并对症下药,制定合理的治疗与康复方案。有些时候,相似的病症可能会对应不同的疾病。比如发烧就是一个症状,但有很多疾病都可能引起发烧,从原因上分析,可以分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如何治疗,还需具体分析。
回顾中国医改过程,之所以走了不少弯路,政策常相互冲突和来回摇摆,其关键原因就在于开方前没有很好地将医疗体制的“病症”与“疾病本身”区分开,结果症状短期可能有所缓解,但体制之病却被越拖越重。
比如大家关心的“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实际上只是中国医疗体制顽疾之“症状”表象,而非疾病本身。过去政府为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采取了一些诸如新建扩建基层公立医疗机构、单兵突进的行政性药品降价等手段,结果事后证明花费了大量的经济和行政资源,却解决不了根本矛盾,而且还因财政的挤出效应,以及行政干预对市场机制的过度扭曲等,而产生了新的、更为严重的体制问题。
因此,类比疾病的诊治,如果我们不能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找准体制的核心病灶,并探明病因,采取针对性、标本兼治的改革措施,那么改革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那么,什么才是中国医疗体制之真正弊病?为了找准症结,首先应立足国情思考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来说,要想使群众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务必想方设法开源节流。
回顾中国医改的进程,笔者发现无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还是后来实行的公立医院市场化改革中,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之根本症结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即 “投入不足”和“浪费严重”。即对于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看病难”和“看病贵”表象背后的深层次矛盾是医疗卫生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以及因体制、机制未理顺所导致的对有限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
针对短缺和效率问题,通常可采用增加政府投入和加快市场化改革并举的思路,即在持续增加政府公共财政投入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市场化改革,改善社会资本办医环境,推动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同时通过医保支付方式、医院产权制度和医疗费用补偿机制等改革,探索建立医院合理的外部约束和内部激励机制,以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降低医院运营成本,提升医疗供给效率。具体措施如下:
一、加大政府财政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多元化办医。首先,有必要结合中国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公共财政在医疗卫生事业上的合理投入比例和增长机制,使其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消费水平及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这既是缓解我国医疗服务供求紧张形势的必要举措,也是公立医院体现公益性质和实现社会效益的制度保障;同时,考虑到公共财政资源的有限性、人民群众医疗需求的多层次性,以及必要的市场化竞争机制对医保控费机制改革和提升医疗供给效率的积极作用,我们还应努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放宽社会资本办医准入限制,改善社会资本创办医疗机构的执业环境,明确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
二、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经过几年努力,我国医保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完善医保付费和监督机制,既可有效引导医疗供需双方医疗行为更趋理性,以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又能促进医疗机构的优胜劣汰,推动医疗行业整合,提升医疗供给的效率和品质。为此,首先应尽快在公立医院中推广医保总额预付制,探索按项目、按人头和按病种付费方式;其二应充分发挥医保支付的经济杠杆作用,通过设计不同的偿付梯度和比例,引导居民就医行为,促进医疗机构产业布局优化;其三应创新机制,促进基本医保与商业保险的相互衔接和功能互补。
在此需强调的是:借鉴国外经验,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的确有利于改变医院盈利模式,促使医院的逐利动机从增收转向降本增效,从而降低医疗费用支出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但如果缺乏市场化的竞争机制,预付费制也可能会导致医院为了控制费用支出而降低医疗服务的质量。因此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能否成功,在制度上还需医院的市场化改革予以保障。
三、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提升医疗供给的效率和质量。目前我国医疗机构中,公立医疗机构占比60%以上,公立医院改革能否顺利推进,既关系公立医院如何更好履行公益性职能,体现社会效益,同时也关系到多元化办医格局的实现和医疗供给效率的提升,并直接影响到医改的成败。
为此笔者建议:在行业监管上努力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明晰医院的所有权和监管权;在产权层面,适当国退民进,通过必要的公司化改造和私营化改革,提升医院市场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医院运营效率;在产业组织层面,鼓励医院集团化、规模化经营,以促进医疗资源的纵向整合和各医疗主体之间的横向竞争,以达到降本增效和提升服务品质的目的。
四、革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医疗事业和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扫清体制障碍。
从宏观大账角度分析,以药补医机制的形成并长期存在,看似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但由此导致的药物不规范、不合理和过度性使用,医疗服务人员职业行为扭曲,职业道德沦丧,职业技能下降,制药企业以质取胜的正常的市场竞争机制被严重破坏,行业重复建设和低水平无序竞争等,造成了全社会医疗卫生资源的更大浪费,得不偿失。
另外,只有革除了“以药补医”,医生的执业动机和行为才可能重新回到治病救人的正确轨道上来,从而根本改变其用药行为和路径,使医药行业正常的市场竞争机制得以重启,进而深刻影响中国医药(600056)行业的发展。那些靠公关行贿兜售质次价高药品的企业将被逐出市场,而那些重研发、重品质,能提供良好性价比药品的企业将重新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并真正有可能依托本土巨大的医药市场和研发资源,快速成长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制药企业。
除了上述四点措施,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整治医药流通环节、建立全民健康档案等,也可以帮助减少浪费,节约宝贵的医疗资源,让有限的医疗资源更好地服务全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