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QE3引发全球流动性开闸的背景下,欧美股市纷纷创出阶段新高,而A股却逆势创出年内新低。截至周五收盘,沪综指月K线呈现五连阴,已经追平沪综指的月线连阴纪录,上一次月线五连阴还要追溯到2004年8月,即使2008年的大熊市中,月线也未出现五连阴。如果仅从基本面等市场因素出发,很难解释A股的孱弱,但从更深层次因素考量,这种绝望情绪的宣泄并非站不住脚。从金融行为学角度考虑,这种非市场因素所触发的绝望抛盘具有非理性、不可持续性和不可量化性。短期这种情绪的集中宣泄或使技术分析失效,但在集中发泄后,某个时点产生集中修复的概率也不能排除。眼下最好的策略不是恐慌杀跌,亦不是逢低加仓,在极端情况下以不变应万变或许更为理性。
流动性推升海外股市
近期全球股市的大涨是对流动性竞赛的正面反馈,与基本面和估值无关,更多的是一种全球风险偏好上升的必然产物。除去美国道琼斯指数创出年内新高不谈,就连深陷欧债危机的意大利和西班牙股市的反弹幅度都超过20%。外加今年是全球大选之年,超过60个国家进行换届选举,在经济低迷时采用释放流动性来提振经济的概率加大。而此次欧美流动性释放的力度均超出预期,因而利好兑现后欧美股市仍大幅上扬。
从欧元、美元、日元的联动来看,不排除全球范围内正在掀起一轮货币竞赛。欧元区“无限量、无条件收购债券计划”,已经是欧元区范围内可以祭出的最强力政策,这种“通吃型”政策给市场传递的信号要减息等货币政策。无独有偶,美元奉行顶住欧元的汇率政策,随之祭出的QE3力度也远超预期,同样没有给出明确的截止时间,意图在锁定兑欧元汇率的稳定。在经济低迷时期,不排除欧美进入轮番宽松的货币战。与此同时,日本又公布了10万亿日元购买资产计划,意在继续维持中长期零利率。几大货币体都进入大幅放水阶段,突然间溢出的水很难全部流到实体经济,自然会流到资本市场和大宗商品。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股市制度更为明朗,机制更成熟,自然会成为资金的首选。
A股还能“独立”多久
市场统计表明,发达市场在大选当月普遍下跌,而新兴市场在大选前一个月普遍走强。亚洲股市(除新加坡外)在换届前3个月和6个月均有明显正收益,平均涨幅分别达到17.56%和24.51%。而此次发达国家在大选前出现上涨,作为新兴市场的中国股市却逆势大跌,与前几次截然相反。经济下滑、上市公司盈利硬着陆、解禁潮减持潮等等利空其实在年初以来的深幅调整中已经兑现,2100点下方市场的下跌更多是一种深度忧虑,这种忧虑并非是基于市场面,更多是一种对于综合环境的不安和恐慌。
如果要探寻A股会逆势下跌多久,就必须探索这种不安和恐慌何时会缓解。第一,9月以来政策基调偏多,但总体而言实质性利好却迟迟未兑现,加大了市场的担忧。这种不安必须要靠强有力的外力来扭转,如果没有明确的政策出台,只有通过做空情绪的宣泄来完成。第二,货币决策的“亮剑”。此次QE3是美国解决经济问题的重拳,无限量购买债券计划是欧元区解决债务问题的绝招,但这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尤其是大量物质资源缺乏独立定价权的新兴国家而言,更像是损招,不仅大量持有的外国债务要承受贬值风险,而且经济下行周期人民币汇率的坚挺对于制造业无疑是雪上加霜。在这种时候,选择被动型宽松,保持人民币汇率对于主流货币的稳定,那无疑将受损。然而我们尚未看到相应的举措出台。若近期出台跟随性宽松措施,则有望缓解这种悲观。
漫漫熊途何处是尽头
从A股大环境来看,确实跌多了,但若要讨论熊市是否结束,却难下定论。考虑到四季度大量的创业板公司解禁,潜在的抛压毋庸置疑,尤其是在微观经济硬着陆的背景下,套现离场对于民营经济而言不失为一种风险规避。因此,即使四季度指数风险不大,结构性风险也依然很大。
短期而言,指数虽然会非理性运行,但矫枉过正的偏离度不至于太大。上周基金纷纷选择大幅减仓,股票型基金仓位由前一周的82.58%下降到76.93%,下降了5.66%,考虑指数本身的下跌之后,股票型基金仓位主动减仓5.59%。混合型基金仓位由66.71%下降至63.83%,下降了2.88%。机构投资者有一种绝望的感觉,纷纷大幅砍仓,这种现象通常是阶段性底部甚至是熊市后期的特征。随着这部分最大做空力量的释放,惯性下跌的力度或递减。理性而言,如果短期沪指击破2000点,那么相关政策面利好出台的概率会有所上升,不排除集中修复的可能,毕竟全球流动性开闸的利好效应仍会释放。虽然这种集中修复可能只是一种阶段性反弹,但对于熊途中的A股而言或许是一次难得的喘息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