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将推进15项重大改革 影响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资本市场将推进15项重大改革 影响

加入日期:2012-9-19 8:04:35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创业板第四季度解禁市值约669亿元 升至纪录高位
  截至9月18日数据显示,创业板第四季度解禁规模升至纪录高位,将有约46.66亿股限售股陆续上市流通,按最新收盘价计算,解禁限售股流通市值合计约为668.86亿元。
  统计显示,沪深两市第四季度约有637.66亿股解禁,解禁市值按照当前股价计算约为5490.25亿元,环比增加56.33%,此前第三季度解禁市值约为3512.03亿元。第四季度将有80家创业板公司合计约46.66亿股限售股陆续上市流通,主要集中在10月底和12月底。按最新收盘价计算,解禁限售股流通市值合计约为668.86亿元。
  创业板方面,第四季度仅10月份一个月就有36家创业板企业的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迎来全流通,解除限售股份数达到33.82亿股,市值约为495.55亿元,占到当季解禁比例的74.09%。而第四季度总共将有46.66亿股解禁,市值约为668.86亿元。
  具体来看,共有20只创业板股份解禁市值超过10亿元,其中爱尔眼科红日药业神州泰岳的解禁市值位居前三,分别为54.79亿元、48.74亿元和47.46亿元,解禁股数分别为3.06亿股、1.45亿股、2.76亿股。从解禁股份类型看,第四季度除蓝色光标一家为股权激励限售股解禁外,其余79家均为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中.国.经.济.时.报)

 

  提振信心未果 股东增持大面积被套
  A股市场本周以来再度陷入低迷,让不少上市公司大股东们增持提振市场信心的计划泡汤。统计数据显示,9月份以来56家上市公司公告股东增持,但是其股价表现似乎并非如增持者所愿。
  国联水产(300094)(300094.SZ)昨日公告,公司实际控制人及董事长李忠于9月13日和14日增持公司股份21.5万股,平均价格为5.47元/股。李忠同时表示,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及对现有股票价值的合理判断,计划在未来3个月内(自2012年8月1日算起)累计增持公司股份不低于100万股,不超过300万股。但是,实际控制人及董事长的增持并未带来股价的上涨,国联水产昨日收报5.42元,下跌1.81%。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广汽集团(601238)(601238.SH)。9月13日晚广汽集团发布公告称,截至9月13日,公司控股股东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已累计增持公司A股股份计6436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1%。此外,截至9月13日,广汽工业集团通过其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广汽集团(香港)有限公司已累计增持公司H股股份计3798.4万股。广汽工业集团(含其全资子公司)计划在12月31日前继续增持广汽集团A股和H股股份,两者累计增持比例不超过公司已发行总股本的5%(含上述已增持的股份)。
  不过,这样的增持公告并未提振市场的信心,在9月14日小幅上涨后,广汽集团9月17日大跌6.11%,领跌当日A股整车制造板块,股价创上市以来的新低,该股昨日继续下跌,收报5.49元。
  实际上自9月初以来,高管或大股东等出手增持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Wind数据显示,9月初至今共有56家公司发布了增持公告,动用资金达12.27亿元。其中增持最多的是中国建筑(601668.SH),其控股股东增持2.28亿股,动用资金约7.34亿元。
  从行业来看,按证监会行业划分,获增持公司所涉及的行业包括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零售业和房地产等。
  一般情况下,大股东及高管的增持,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管对公司发展的信心,看好公司发展的未来。但是这样的美好愿景却与公司股票在二级市场的低迷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如中国建筑公告大股东增持事宜后,连续两个交易日上涨后开始连续下滑,昨日收报3.01元;江河幕墙(601886)9月11日公告部分监事、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合计增持20.01万股之后已经连续6个交易日下跌;工大首创(600857)(600857.SH)于9月13日公告雅戈尔(600177)及其子公司增持公司2123万股,但自公告之日起该股已连续三个交易日下跌。
  分析人士指出,上市公司大股东和高管等逆势增持并未立即提振市场信心,带来股价的稳定,这与整个市场的低迷有关;也与部分公司业绩及所处行业表现不太理想有关。(.第.一.财.经)

 

  证券市场跨越发展 上市公司市值十年增五倍
  最近十年,是中国证券市场成长壮大的十年。十年间,上市公司家数从1138家增长到去年底的2317家,翻了一倍多。上市公司群体壮大的同时,也伴随着个人投资者、券商、基金等其他市场参与主体的壮大。
  证券市场的壮大,促进了企业进步,增加了就业,上市公司亦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十年来,企业上市的高峰主要是在两个阶段,2007年牛市前后,伴随着股改和实体经济的腾飞,国内市场迎来了最大的一轮牛市,证券市场高速发展,不少公司凭借着市场的东风顺利融资上市。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企业上市脚步放缓,直至2009年,中小板和创业板相继开闸放行企业上市,民营企业迎来了上市的大好时机,在这三年里,仅创业板就新发行了超过300家公司。
  在上市公司家数增长的同时,上市公司总市值也在急速增长,截至2002年底,上市公司总市值仅3.57万亿;截至2011年底,这个数字就增长到了24.24万亿元。十年来,上市公司总市值增长五倍多。
  十年前,上市公司的总收入仅为1.77万亿元,现在这个数字增加到了22万亿,同时,净利润从831亿元增长到1.9万亿。(.证.券.时.报)

 

  今年IPO超募仍达到九成
  根据证监会的统计,今年以来,新股的发行市盈率已经从去年的48倍左右降至约30倍。但商报记者统计发现,新股超募的情况依然较为严重,今年以来新股整体的超募比例仍然达到将近九成之高。
  平均超募资金2.38亿元
  统计数据发现,在今年发行的138只新股中,存在超募情况新股共计达到125只,占比为90.58%,仅有13家IPO企业所得募集资金少于募投项目所需资金。
  经统计,今年发行的138只新股的超募资金共计为328.4419亿元,平均超募资金为2.38亿元,超募比例为88.16%。
  其中,创业板的兆日科技(300333)(300333)是今年超募最严重一只新股。兆日科技今年6月以每股23元的价格发行了2800万股新股,共计募得资金6.44亿元,较募投项目所需资金的1.1567亿元整整多出了5.2833亿元,超募比例高达456.76%。裕兴股份(300305)(300305)以及南大光电(300346)(300346)的超募比例也都较高,均在3倍以上。
  除了上述3家公司以外,远方光电(300306)(300306)、普邦园林(002663)(002663)、科恒股份(300340)(300340)等8家公司的最终募集资金均超过计划募集资金的200%以上。不难看出,创业板、中小板公司是新股超募的领头羊。
  然而,不少超募比例较高的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无项目可投的状态,一些公司都不知道该将这些资金投向哪里,所以只能用来偿还贷款或者补充流动资金。
  例如,上市已经两年之久宝莫股份(002476)(002476)日前表示,公司以部分超额募集资金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同时以部分超额募集资金用于永久补充流动资金;上市将近两年的齐峰股份(002521)(002521)近日也公告称,股东大会已经通过了公司《关于使用部分超募资金永久性补充流动资金的议案》,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齐峰股份近期还申请发行不超过5亿元短期融资债用于储备原材料。
  除了上述情况之外,使用超募资金参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次新公司也比比皆是。如超募8亿元的环旭电子(601231)(601231)在上市两个月后就宣布,公司将使用额度不超过10亿元自有闲置资金进行低风险银行短期理财产品投资。
  分析人士指出,上市公司IPO超募已经成为了常态,不少上市公司由于找不到项目,从而造成了超募资金无用武之地,由此纷纷动用超募资金购买理财产品。
  有网友建议,应对新股募资实行合理性考核控制超募,还要对募集资金进行监控,对于在规定应该实施的时间内没有特殊情况而未按要求完成项目或挪用资金的公司,都要进行严厉的惩罚。
  主板新股超募情况较少
  相比之下,一些主板新股则遭遇了截然不同的情况实际募集资金低于所需募集资金。
  以一拖股份(601038)(601038)为例,该主板公司的发行价格为每股5.4元,首发数量为1.5亿股,实际募得资金8.1亿元,仅募得了计划所需资金11.4亿元的71.05%。
  7月下旬发行的主板新股隆鑫通用(603766)(603766)的遭遇更是不幸。由于当时市场整体环境较差,隆鑫通用仅以每股6.58元、14.27倍的市盈率发行了8000万股新股,实际募得资金额只有5.2640亿元,远低于11.5亿元的募投项目所需资金。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也使得新股的超募金额逐渐减少。根据新股发行改革的相关规定,根据预估的发行价格,如预计募集资金超过募集资金投资项目需要量,发行人需在招股说明书中补充说明超募资金用途及其对公司的影响;如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存在资金缺口,发行人需合理确定资金缺口的解决办法,并在招股说明书中补充披露。
  这一规定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新股超募现象出现了一定的收敛。统计显示,在今年IPO新政之前,发行的65只新股共计超募193.3059亿元,平均每只新股的超募金额为2.97亿元;而在新政之后,发行的73只新股一共超募135.136亿元,平均每只新股的超募金额减少至1.85亿元,较IPO新政出台前整整下降了37.71%。(.上.海.商.报)

 

  新政为啥扶不起A股?
  今年以来,证监会连续推出一系列新政,既有IPO改革、分红新政、也有上市公司退市、降低交易收费等,但新政却未能阻止A股市场持续下探。9月初,发改委一系列基建投资带来的政策松动预期促使A股反弹了几个交易日,但很快又陷入低迷,即便是QE3也没能给A股带来波澜。A股究竟问题何在?相关专家进行了讨论。
  据《国际金融报》
  李大霄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
  郭 峰 东北证券(000686)首席投资顾问
  王 鹏 东方证券研究所策略分析师
  嘉宾
  A股为何难改熊态
  记者:中国GDP增速虽然放缓,但仍有7.5%至8%。海外市场经济复苏乏力,但股市走势却好于中国,这是为何?
  李大霄:宏观经济趋势下滑和证券市场的低迷走势是互相关联的。但经济下滑幅度是否有股市下跌反映出来的那样严重则有待商榷。中国经济增速虽较过去放慢,但在全球范围内仍属于偏快范畴,A股市场的表现与全球股票市场背离得越发明显。
  A股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有宏观经济表现不如预期的因素,另一方面,A股市场本身积累的深层矛盾会在市场上涨过程中被掩盖掉,但在低迷市场中会逐渐发酵,拖累A股越跌越低。
  郭峰:A股市场历来都是有顺周期和逆周期的情况出现,所谓顺周期是指股票市场走势充分地反映宏观经济走向。2005年至2007年一波牛市行情,是顺周期的充分体现。然而,A股市场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逆周期阶段,比如2002年至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仍然比较强势,但中国股市却走出了一波熊市。
  新政咋托不起盘
  记者:今年以来,证监会推出了一系列新政,为何A股市场表现依然低迷?
  郭峰:从具体落实来看,出台的一系列新政与市场预期有落差。在市场下跌过程中,此前监管部门所说的降印花税,鼓励更多公司增持、回购等政策落实还不够。比如,目前,虽然A股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上市公司增持,但增持公司的数量还不多。证监会此前也提出降印花税等政策,但财政部却表示不具备执行该政策的条件。因此,监管层在利好政策执行上还需要多部委的协调。
  监管部门此前提出的诸如鼓励养老金、401k长线资金入市、鼓励员工持股等政策都非常好,但具体如何执行大家却都在观望。以员工持股为例,很多公司都在做方案,但如果没有配套优惠政策,这个政策操作的难度会非常大。如果监管部门推出的利好政策没有具体执行方案面世,会让市场预期进一步变坏。
  王鹏:主要还是因为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重振A股并不是新政能够一肩担起的责任。因为包括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等政策改变的主要是交易制度和规则,但它改变不了市场的核心。比如新股发行政策、关于ST股的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涉及的新股和ST股所占市值比例并不大,而大市值的股票才能决定整个市场的走向。
  弱市该不该停发新股
  记者:每次A股走势低迷时,就有停发新股的呼声。市场弱势时到底该不该停发新股?
  李大霄:新股发行节奏,可以参考引入资金的速度,来设计融资的速度,这样市场资金和筹码就会趋于平衡。新股发行节奏强调的是动态平衡。改革新股发行制度不是让新股价格越低越好,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在融资者和投资者之间寻找平衡。新股发行改革要做到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发行价和开盘价,降低泡沫从一级市场输入二级市场的可能。
  郭峰:暂缓发行新股的问题,是一个量和质的综合考量。市场低迷时可以考虑降低发行量,适当考虑放缓发行节奏,但也不赞成行政命令式停止发行。
  归根结底还是上市公司质的把关。如果真是质地优良的公司,不管什么时间上市,只要能够为投资者创造价值,投资者都可以接受。现在的问题是不少上市公司上市后就出现业绩变脸,这很难让投资者接受。
  散户该何去何从
  记者:转融通等做空机制的全面引入将散户投资者置于弱势地位。资本市场在进行一系列改革之时,散户投资者该何去何从?
  李大霄:转融通不是引入全面做空的机制,而是提升了杠杆率,引入流动性。具体来看,A股融资融券的比例是9∶1,国外成熟市场也是融资大于融券。
  事实上,双向交易机制的导入使A股市场从资金远大于筹码的格局,转为供求平衡,再转为供过于求。当供过于求推进了以后,只有非常好的公司才能得到社会的资源。
  筹码和资金关系的改变,使盈利模式发生了变化,过去资金推动的盈利模式,变成企业业绩推动的盈利模式。但是价值投资不会改变:低估的公司会受到关注,高估的公司股价会降下来。
  投资者需要提早适应以后的盈利模式才能生存。政策使得投资环境更好,这样的投资环境对价值投资者是非常有利的。
  郭峰:股指期货推出正好伴随两年调整,有观点认为是由于股指期货才导致A股的跌跌不休,实际上,股市的走势还是跟基本面和制度性有更大的关系。
  近期,中登公司数据显示,散户活跃度下降。实际上,基金、券商等机构的投资规模也在萎缩,市场赚钱效应减少,散户赚不到钱,机构也不一定能赚到钱,这与交易手段缺乏有关。随着创新业务增多、理财产品也会增多,投资者也能有更多选择。(.现.代.快.报)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