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重大项目实施“稳评”可一举多得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对重大项目实施“稳评”可一举多得

加入日期:2012-9-14 7:10:19

  张涛甫

  当前,江苏已在所有涉及群众利益、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重点领域全面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即在重大决策、项目、事项实施之前,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邀请专家评估,尤其对重大项目要作重点评估。评估环节包括:项目的实施出台是否合法,议事决策程序是否合规,是否考虑到绝大多数群众的承受力,是否得到大多数群众理解支持,相关应急处置预案是否完备等。对绝大多数群众“说不”的项目实施否决或叫停。据统计,今年1至8月江苏省有关方面已完成对3389件项目、决策的评估,其中有58个决策或项目被暂缓或不予实施,13个被否决。

  地方经济发展,离不开项目这个发动引擎。为了能拿到项目,地方官员释放出空前的能动性和政治能量。拉项目、跑项目、启动项目、运作项目等等围绕项目展开的所有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成了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甚至成为评价的唯一指标。这种把发展误解成GDP增长的单项选择题,将GDP数据简化为项目的大进大出的发展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阳奉阴违或恶意曲解。

  实践证明,这种单向度的项目发展观所遭遇的现实阻力越来越大。不少地方官员片面以“发展”的名义强行上马各类项目,而不考虑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这种逆向行驶的项目“裸奔”,其负面效果是很大的,从近年来不断升级的群体性事件中,不难看到这种“项目强攻”的身影。

  问题项目往往会带来多重伤害,受伤的不仅是政府形象,还有开发商的利益以及群众的心。于是乎,为群众利益计,为政府形象计,同时也为开发商的利益计,在上马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之前,一定要作好风险评估。

  我们认为,实施上述“稳评”机制很有必要。对重大项目、决策在推出之前实施“稳评”,可以一举多得:

  其一,尊重群众意愿,保护群体利益。

  发展是“硬道理”,但是,作为“硬道理”的发展须以尊重群众意愿、保护群众利益、增进民众福祉为前置条件。否则,“硬道理”就会变成没道理。当发展不能让群众从中得到看得见的好处,反而还要让群众为种种逆民意而动的发展行为支付眼前或未来的代价,结果就是,人们会选择理性乃至不理性的方式对抗这种“被发展”。群众利益是最大的政治道义所在,因此,实施重大项目、决策之前,应慎重对待群众的意愿,充分考虑群众的利益诉求。如果一个项目获得多数人同意,其“稳定”风险应该不会太大。反之,若置群众诉求于不顾,将群众的利益弃之不顾,群众的怨气就会被激发起来,以维权行动去挑战社会管理者的“维稳”底线。

  其二,提升执政合法性,维护政府形象。

  当前中国正处在改革的深水区,也是风险高发期。此时,社会安全阀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压力。因基层在发展过程中有些问题长期累积,如今社会中部分人士存在一种刻板的心理定势:不管你官员说什么、做什么,老百姓就是“老不信”。其实,很多重大项目的上马、重大决策的出台,决策者的动机多是善意的,为民着想的,但基层民众往往不领情。破解这种不信任难题,需有机制支撑。在重大项目或决策启动之前,加入民意检测环节,最大限度倾听群众意愿,才有可能赢取民众的认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政府行为,才有合法性可言。

  其三,为开发商的合法利益上一层保险。

  在商言商,开发商的商业理性必然驱动他们寻求利益最大化,但政府以及民众也有他们各自的利益诉求,三者之间不可能齐唱“同一首歌”,当开发商的利益遭遇政府利益以及民众利益,经常会上演“三国演义”。

  君不见,近年不断上演的群体性事中,有很多是因民众利益受损而引发的。重大项目的上马意味着巨型成本的支付,如果因一种意外的力量介入而横生枝节,开发商的利益就面临这极大的风险。因此,在项目上马之前,加入“稳评”环节,其实也是出于对开发商利益的保护,为他们的合法利益加了一层保险。任何一个开发商其实都不愿意看到他们的项目成为烂尾工程,更不愿意让自己的利益眼睁睁地打水漂。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