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赛维LDK债务危机、浙江诚兴光伏公司董事长跳楼等事件让人们对光伏行业陷入信任危机。日前相关专家与光伏企业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光伏业并没有处于崩溃的边缘,只是处在产业寒冬的过渡期。
专家质疑“光伏业处于崩溃边缘”之说
“我现在最担心浙江省光伏企业的生存成长环境,如今‘光伏业处于崩溃边缘’、‘光伏业信仰危机’等说法不断在媒体上出现,标题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这让社会和政府误以为个例就代表整个产业的情况。”8月7日,浙江省太阳能光伏产业对外贸易预警工作小组组长、杭州市太阳能光伏产业协会秘书长赵永红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据悉,近期国内一些知名光伏企业遭遇寒冬,有“光伏业处于崩溃边缘”之说。比如,赛维LDK债务危机引起业界广泛关注:截至2011年年末,赛维负债总额高达302.30亿元,较2010年年末增加88.49亿元;今年一季度资产负债率继续升至87.05%。
为此,赵永红坦言,“要辩证地看待一些光伏企业陷入债务危机的事件,比如,浙江诚兴光伏公司董事长跳楼事件本身和光伏企业自身的健康并没关系。”
“光伏行业陷入供过于求的阶段有多种原因,比如,当某项技术开始成熟,产业链开始成规模,行业中开始有人赚钱了,各方热钱就纷纷进入,这是任何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8月6日,晶科能源全球品牌总监钱晶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钱晶认为,“没有更好的投资标的,于是大家把目光聚焦在了光伏,这使得前两年行业过度拼扩建、拼产能、拼资本。当需求没有与供给同比率成长时,就出现了阶段性的供过于求。”
对此,赵永红表示,“与其他省份不同,浙江省光伏产业在产能扩张方面比较谨慎,风险防范意识强。在当前形势下,如何降低成本和风险,让自己在‘产业寒冬’之后还能活着,甚至‘冒出头来’,是浙江光伏企业发展的主导思想。”
光伏企业如何渡过产业寒冬
关于光伏产业将面临整合,钱晶表示,“产业整合和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而这种洗牌和整合目前已然进入白热化阶段。而且,这种整合是必须的,是任何产业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经历的过渡时期,对于年轻的光伏产业也不例外。”
中投顾问《2012—2016年中国太阳能光伏设备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2012年是光伏产业的低谷期,产业结构面临大幅调整。光伏设备市场发展状况令人堪忧,国内光伏巨头亏损严重,这一局面持续时间比预期要长。光伏企业应尽快摆脱对地方财政的过度依赖,通过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实现“造血”功能,尽快走出经营困境。
对于光伏行业的困境,赵永红坦言,“融资难,现金压力大是光伏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由于光伏市场产能过剩,目前市场上普遍账期长,企业的现金流转压力非常大,这一点对于市场份额快速增长的辅料配材企业就更为明显,一边是应收款过大,另一边是由于产业整体不景气,银行对于光伏产业的支持紧缩甚至关闭,这使得越来越体现出金融化的光伏产业面临着融资上的巨大困难。”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沈宏文认为,光伏企业陷入危机折射出整个光伏行业的很多问题。比如,地方政府的责任不容忽视,地方政府缺乏产业规划能力。光伏产业属于新能源产业,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在落实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时应实事求是,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避免“短视”行为。
企业如何渡过这个产业寒冬呢?赵永红表示,“浙江省民营企业普遍拥有风险意识、精细化的管理能力,以及迅速灵活的反应能力,相信在产业低谷的形势下,借助于政府的资源平台和协会的专业服务能力,企业会顺利转型,光伏企业也会得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