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税收制度扼杀职业女性生育意愿_欧洲经济_理财热点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财热点 >> 文章正文

德国税收制度扼杀职业女性生育意愿_欧洲经济

加入日期:2012-8-3 9:19:19

  文/新浪财经驻德国特约观察员 程严(微博)

  光大银行深圳分行涉嫌要求新入职的女员工签订3、5年内不生育的承诺书,让国内的职业女性很受伤。虽然有漫长带薪产假和不错的育儿补贴,德国职业女性却不情愿生小孩。看似脑袋进水的她们,其实也是有苦说不出。德国税收制度和社会观念都束缚了她们一手当好妈妈,一手当好员工。更何况,她们也没有中国职业女性所具备的万能好帮手:(外)祖父母。

  数日前,光大银行深圳分行涉嫌要求新入职的女员工签订3、5年内不生育的承诺书,让国内的职业女性很受伤。在德国,职业女性并不会遭遇这种赤裸裸的歧视,反而还享受漫长产假和育儿补贴。可是,这些原本鼓励职业女性生育的政策却事与愿违,她们越来越不喜欢生孩子,妇女生育率为欧盟最低。对职业女性不友好的家庭税收养老制度、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和一些传统观念让很多职业女性在光鲜的福利下不得不放弃女人的这项基本权利。

  德国对儿童十分重视,这从很多细节中能体现出来。比如孩子每月有184欧的补贴,生到第四个甚至是每月215欧。6岁以内的孩子乘公交和火车都是免费,7到14岁的孩子在家长陪同下乘车也不需要钱;影院、动物园、博物馆都有半价左右的优惠;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幼儿园制度也是德国首创,连幼儿园的英文单词都是原封不动照搬自德语(Kindergarten)。

  虽然如此,人们仍然不愿意要孩子,德国自然人口长期是负增长。联邦统计局7月25日的数据表明,2011年底德国总人口超过8180万人,同比增加9.2万人,增幅为0.1%,为2002年以来首度出现增长。但是,仔细观察数据可以发现,当年新出生66.3万人,死亡85.2万人,人口自然减员约1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其实依然是负数。统计局指出,人口增长主要原因是移民数增加。

  在生育的妇女中,大多也是要一个孩子后就匆匆回到职场。笔者去年在从汉堡到法兰克福的高铁上偶遇一金发美女,她20岁出头,学习时尚设计,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我颇为惊讶。她倒是一副习以为常的样子,就如同我们的90后说起自己是家里的独苗苗一样。她说她同学中很多也是独生子,有一个兄弟姐妹的有一些,有2个及以上的就很少了。

默克尔政府提供更好的儿童抚育补贴,希望德国妇女多生孩子。(图片来源:路透社)

  制度对职业女性不友好

  德国的家庭政策建立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上,男人的工资一般都能养活一个家庭。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进入职场意愿增强,这一模式逐渐转变为现代供养模式。政府通过生育补贴和假期的立法,鼓励父母双方都能参与到家庭,比如有孩子的双职工家庭比没有孩子的上缴的税款会少很多。政府还规定,2007年1月1日以后,在孩子出生后的一年内,停职在家照顾孩子的父母一方每月可得到相当于本人税后月收入67%的补贴,每月最高可达1800欧元。

  这种政策对于家庭来说是有吸引力的,但对职业女性而言则有没有那么光鲜。由于德国社会男性平均工资比女性高,如果要利用上述税收优惠的话,为了保持家庭收入不下降太多,也多是女性选择暂时退出职场。这样的结果无形增强了男外女内的传统家庭模式。

  而且,如果女性原本的月工资就能超过税后1800欧,这种所谓的产后补贴对她们就没有丝毫的吸引力。对于不能达到这个工资水平的女性,她们也得思考着如何能将那少去的33%工资补回来。很多人等孩子大一点后去做小工(mini job),补贴家用。弊端是,这种小工缺乏连续性和职业发展前途。

  如果女性选择退出职场,专心育儿,那她们不得不考虑养老的问题。没有工作,老了就没有养老金,只能靠自己伴侣的退休金生活。然而,联邦统计局7月11日数据显示,去年每3对夫妻中就有一对离婚。如此高的离婚率让德国职业女性如何不保事业丢家庭?

  如果想老有所依,就得自己掏腰包买保险。本来辞职在家就会减少家庭收入,加上买养老保险的费用,家庭负担为更重。难怪在华人论坛上,有家庭主妇晒幸福,说自己老公担心先于她离世,就在她生日那天帮忙买了安盛的养老保险。

  中低收入职业女性更不愿意生

  对职业妇女而言,最大的问题不是怀孕的不便和分娩的痛苦,而是养育的操劳。如果没有配套的婴幼儿看管机制,职业妇女生育后不得不放弃工作,全心照顾孩子。

  德国的公办托儿所一直以来就是个受到批评的社会问题。问题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托儿所数量少,德国父母们为孩子提前一年排队的苦恼不比中国父母少。二是入托时间短,一般是半天时间,这让朝九晚五的职业妇女很难协调。还有一个问题是托儿所一般只接收3岁以上的小朋友。这意味着职业女性不得不在前3年全心照料孩子,搁置工作。

  对于中低收入群体的职业女性而言,增添一个孩子就意味着更多的经济压力和职业风险。Maria在法兰克福一个面包店工作,今年40岁。十几年前她在一家公司做后勤工作,后来生孩子了,休了2个月产假就返回工作岗位,但是她觉得既工作又照顾小孩实在是不现实。因为她的工作岗位竞争性强,她不干全职的话自然有人顶替。而托儿所要等到孩子3岁了才能送进去。

  如果Maria想在孩子入托前继续干全职,她唯一选择就是把小孩送到能接收3岁以下儿童的托儿所或者是幼童看护的家里。这种幼童看护一般要接受专门的培训、技术认证和当地政府对其家庭情况的审核,合格后方能在自己家里经营这项业务。

 

  德国劳工部长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自己有7个孩子,她鼓励妇女们能职业家庭两头兼顾。可是,像她这样有显赫家世背景的妇女有多少呢?即便总理默克尔也没有生育。(图片来源:路透社)

  笔者多年前借宿在一个德国家庭,它的女主人Petra就在自家一楼客厅操办着这项业务。每天清晨7点左右,门铃陆续响起,直接充当了我的起床闹钟,父母们跟Petra简单交谈后就把孩子留下。Petra看护的孩子从襁褓中的婴儿到2岁的小朋友都有。他们的家长大多是想全职工作而又没时间的双职工家庭。跟Petra聊天中发现,看管孩子是以小时计费,大概5欧元左右。

  替Maria算笔账,一天以8小时计算,这种看护一天得花费40欧,一个月下来一个孩子大概要800欧左右。即便是一半的费用,对于Maria这种低收入家庭的就业女性而言也是很大的负担。权衡再三后,Maria决定辞职,自己带孩子。不过,她付出的代价就是没法返回到之前的岗位,孩子大一点后就在一家面包店谋了个半职。

  与Maria相比,在福利好的公司就业的女职员就得开香槟庆祝了。笔者的一位朋友在法兰克福的大型银行工作,她透露说,类似于德意志银行这些企业,他们为女员工的孩子提供全天看管的托儿所,最长可以达到10个小时。这种长时间的托儿所在德国的确可以算得上是超级福利。而且,公司也不会因为女员工生育就把她的职位没收,只是会应女员工要求,将全职变成半职或者80%的工作量等。

  与中国迥异的养育观

  除了现实的家庭收入情况外,一些固有的社会观念和文化习惯恐怕对生育的影响更为深远。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重视程度甚至比德国父母还高。但职业女性想工作家庭两手抓,两手都硬的可能性比德国职业女性会高出很多,因为她们有个万能帮手:自己的父母和公婆。

  中国职业女性从怀孕到生产再到之后的养育,全程都有父母和公婆打下手。他们不仅乐于帮忙,更能随叫随到,24小时候命,孩子的孩子也是他们的孩子。更为重要的是,祖辈跟孩子在一起,也能增进家庭感情。这是一个陌生的且要花钱雇佣的保姆无法取代的优势。

  笔者一位朋友曾吐槽,她生产后德国公婆就烤了几片披萨给她吃,而且还没吃饱。她说这不是他们“心狠手辣”,只是德国人根本没有坐月子的观念,也不懂得如何照顾产妇。公婆人不错,对她的孩子十分疼爱,舍得买贵重的玩具,但孩子的孩子绝不是自己的孩子。

  即便他们破天荒地愿意长期带孙子,她的德国丈夫也会觉得奇怪。在典型的德国人看来,自己的孩子就该自己带,即便是自己的父母也不能代劳。否则会被认为是不尽职的父母。

  他们认为,边工作边照顾小孩肯定不会有足够的时间陪孩子们经历生命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或者就不能当个尽职尽责的好员工。所以,有些职业妇女尽管工作收入不错,公司对其生育也充分理解,她们仍然十分担心最终是两手都抓不好,不是落下“坏妈妈”就是“坏员工”的骂名。为此,有些职业妇女就选择单身或者丁克,实在寂寞了就养条忠诚的狗狗,陪伴其左右。“狗比孩子多”并非夸张之说。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