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包括能源和基础原材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慷慨馈赠,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回溯人类过往数千年走过的历程,不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残酷的战争,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争夺是重要的主题。随着技术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也越来越高,单位GDP对资源的需求强度是下降的,但作为人类所有活动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我们对资源的需求总量还在不断增长。
大部分自然资源尤其是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注定了资源是有限的,而资源在全球的分布又不均衡。中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我们的自然资源相对贫瘠,特别是基于我们的人口规模,其短缺程度就更加显著,我国包括石油、有色金属在内的诸多资源产品的进口依存度非常高,甚至连煤炭这个我国传统的优势资源,现在也变成了净进口国。除中国以外,其他人口大国如印度、印尼,以及其他东南亚、南美和很多非洲国家,从人均GDP看,他们也已经或即将进入到工业化的阶段,在国际形势趋于和平的大环境下,生存和发展并实现共同富裕也是这些国家和民族的必由之路。可以预期,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在获取资源方面,我们仍将面对诸多国家的竞争,全球自然资源供不应求的局面不会改善。所以对于国家而言,拥有和掌握资源就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对于企业和投资者来说,拥有资源就是拥有了不断增值的财富。
在我国,有代表性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资源型企业基本都是上市公司,包括煤炭、有色、石油等。但在这些领域一样有行业通病,也就是产业集中度不高。例如:我国最大的10家煤炭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只有25%左右;再如稀土,行业分散的特征更明显,即便经过几年的产业整顿后,目前全国规模以上的稀土开采经营企业仍有数十家,稀土出口企业竞相压价的乱相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触目惊心。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包括金属钨、锡等。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这种产业集中度不高的状况更多意味着机会。相对其他类型企业,上市公司由于具备强大的融资渠道,其获取和整合资源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且这种整合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往往获得各级政府的鼎力支持。行业研究员在研究资源类上市公司时,资源储量增加的预期是上市公司价值评估中的重要考量因素。上市公司获取资源的方式包括大股东资产注入和外延式收购。外延式收购不仅在国内,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企业跨出国门进行海外矿产收购的案例也不在少数。在A股市场,资源储量快速扩张的经典案例很多:大部分煤炭企业都有大股东煤炭资产注入的预期,部分省市如山西等地的煤炭上市公司还承担着整合省内煤炭资源的重任。有色公司中厦门钨业(600549)通过外延式收购成为了金属钨的行业龙头,包钢稀土(600111)在母公司坐拥巨量稀土资源的同时自身也承担着整合国内稀土产业的重任。在海外收购方面,吉恩镍业(600432)这些年来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印尼等地都有建树。
衡量资源类企业长期价值的最重要因素是其拥有的资源储量,而一段时间内影响其盈利能力的主要因素是产品价格。在自然资源里,石油、铁矿石和大部分的有色金属都是全球定价的产品,煤炭、天然气、稀土等少数有色金属虽是区域定价产品,但随着煤炭国际贸易量的增加、稀土产品的贸易纷争加剧,这两种产品的定价也越来越国际化。产品定价的国际化,意味着相关企业的盈利能力更多与全球经济走势相关。
从2000年至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夕,受益于全球景气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拉动,资源类商品牛市多年。2008年以后,除黄金作为避险工具其价格继续走强、稀土价格上涨以外,其他资源类产品价格这几年来价格都已腰斩,只有铜和煤炭受中国2009年10万亿刺激计划的拉动,至今价格从高点跌幅小于50%。
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全球经济已经连续下行了5年,作为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美国经济完全符合经济周期的统计规律、在悄然渡过了最低谷后,现已进入复苏阶段。中国经济虽然面临结构转型、经济长期增速重心下移,但2012年GDP增速保持在7%以上的水平是没有问题的,未来经济从政策红利中获取超预期的增长也是可期的。因此虽然目前欧洲因欧债问题仍在反复,但在美中两国经济触底企稳的前提下,全球经济走出低谷重回上升通道只是时间问题。
资源产品价格不仅与全球经济走势高度相关,而且相比其他类型产品,其产品价格弹性也是最大的。在当下全球经济处于底部、资源产品价格俱已腰斩的时候,选择资源储备多、整合扩张能力强、经营管理优异的上市公司作为投资备选,以分享全球经济复苏后盈利水平的高弹性,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