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红周刊》的不解之缘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我与《红周刊》的不解之缘

加入日期:2012-8-26 14:59:41

  《红周刊》创刊20年,我与她相识16载,16年来大部分时间我都坚持购买《红周刊》,看着她的价格从3元到5元到10元,名字从《证券市场周刊(市场刊)》,再到今天的《红周刊》,十几年来,和她一起感受了投资市场的魅力与艰辛、喜悦与痛苦、成功与失败。16年的交往,红刊改变了我的生活,指导了我的投资之路,也帮助我成为了专业的证券从业者。

  与红刊的初恋

  知道《红周刊》这个杂志,是在1996年夏天。当时我在银行工作,由于单位代理发行新股,开始接触股市并参与股市投资,每天利用午休时间跑到附近的营业部看盘、交易。初入股市的我,纯粹依靠无知者无畏的莽撞在股海里扑腾,反复呛水就在所难免。虽然知道自己专业知识极度匮乏,但无处学习,直到偶然看到营业部门口报摊上出售的证券报纸和刊物,就如获至宝地每份都买了本回去研读。但看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只有《红周刊》的市场分析和个股研判是最专业、最实用的,于是开始喜欢上了这本杂志。

  从相识到相知

  由于自己的基础比较差,一开始连K线图也搞不清楚,也不能理解《红周刊》上所有的内容,所以主要关注刊物上几位名家的市场分析观点和推荐的个股,然后跟踪操作,总体而言收获不小。兴奋之余,我也总结了些投资经验,给红刊的散户之家栏目投过一次稿,并幸运地被刊登了。这小小的豆腐块文字极大地鼓励了我对证券专业知识的研究,由此开始更多地写一些市场分析的文章,在青岛当地的一些媒体发表,并因此逐渐小有名气。于是,2000年初在朋友推荐下投身证券行业,成为一家大券商的从业人员。

  冷战与分手

  然而好景不长,在我成为证券从业者后不到一年的时间,A股市场进入漫长的熊市,从2001年2245点一直跌倒2005年998点。行情低迷,我所在的营业部效益直线下滑,每个月只能发少得可怜的生活费,虽然自己的专业能力已经能独当一面,但漫漫熊市还是摧垮了我的信心。对市场失望的同时,也失去了对股票的兴趣,曾经一期不落的《红周刊》也不看不买了,并在2005年离开了证券行业,进入一家企业从事管理工作。

  再续前缘

  远离市场,远离《红周刊》后的2006年,我所在的企业成为青岛市第一家在中小板上市的公司,我因为以前的从业经历,也进入公司的证券部工作,这时我惊讶地发现,市场已经摆脱了熊市的阴霾,逐渐走牛。这时我赶紧重新开了资金账户,兴冲冲地杀回股市,同时第一时间买来《红周刊》的合订本,细细研读了最近一年来的名家文章,从而确认牛市终于回来了。于是我又回到了一边看红刊一边炒股的状态,借助红刊的指导不断提高,我的交易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取得了不错的投资收益,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刊物上推荐的湖北宜化(000422),经过慎重的分析后,我重仓买进,收获了连续5个涨停板,当时开心的情景至今难以忘怀。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牛市不仅让我找回了与《红周刊》的缘分,更让我重新回到了阔别两年的证券行业。2007年秋天,信心满满的我又回到了券商行业,成为一家证券营业部的负责人。随着职务的升迁和接触客户层次的变化,我感到自身的专业知识远远不够,需要不断充电学习。恰巧此时《红周刊》培训学校诞生了,红刊请来众多名家为投资者举办培训。我也积极响应,挤出时间自费参加了红刊的培训,通过学习认识了艾古老师等专家和高人,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技术分析能力,丰富了我对股市规律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结识了同样爱好股市、痴迷投资事业的一帮师兄弟。我们通过在红刊培训相识,定期聚会交流,互相学习,一起提高,成为了忘年交和好朋友。

  弹指一挥间,红刊创办20年了,回首与红刊的16年缘分我有颇多感慨,千言万语汇成两个字:感谢!在投资之路上,无论牛熊如何转换,我将永远与红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同时,希望刚刚结识红刊的和还没有看过红刊的投资者好好把握与红刊的缘分,因为她是大家投资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在红刊的指引下,有缘人会逐步认识市场,建立自己的投资模式和逻辑,伴随中国股市的成熟,穿越熊途奔向红色的未来。

  最后,感谢红刊的编辑、记者和作者们,谢谢你们的付出才让我们拥有了这么好的刊物。在此代表我和所有受益红刊的读者们向你们致敬!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