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8月22日决定取消和调整314项部门行政审批项目,重点对投资领域、社会事业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特别是涉及实体经济、小微企业发展、民间投资等方面的审批项目进行了清理。此项改革,中央对广东寄予厚望,批准广东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先行先试。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必须勇担重任,勇当先锋。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深圳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深圳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征程上能够快人一步,很大程度得益于深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探索。1997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又再启多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15年来,这项改革在资源配置、市场调节和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保持经济特区竞争力、实现特区发展目标提供了制度保证。深圳要保持这样的制度性优势,必须继续加大改革力度。
行政审批改革,是深圳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一步。多年来,深圳一直在学习新加坡,学习香港,特别希望建立像这样大都市一样的国际化营商环境。现在,前海又成为特区中的特区,其先行先试的主要使命,就是打造深港趋同的国际营商环境。而两地营商环境的差距何在?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行政审批制度。长期以来,香港对于经济实施积极不干预政策,政府行政审批项目非常少,企业有困难,政府会积极提供服务,企业正常发展时,政府则奉行不干预原则。世界银行曾把企业每年与政府部门打交道消耗的时间称为企业缴纳的“时间税”,如果我们不通过行政审批改革把“时间税”降下来,深圳的营商环境就很难实现深港趋同。
行政审批改革,可以激发民间资本活力,真正改变国进民退的现状。此次国务院取消行政审批项目的重点放在支持和鼓励民营资本、小微企业发展的领域。今年以来,为释放民营经济活力,贯彻落实扶持促进民间投资的“新36条”,中央政府各个部门都出台了系列配套文件,从政策层面来说,落实“新36条”已无障碍。在这种背景下,从行政审批入手,采取实打实举措,就可能对民营经济的发展产生比较实际的推动。而深圳一直是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最活跃的地区,深圳应该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
行政审批改革,对于保增长也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2008年,中国的保增长采取的是加大政府投资的手段,这种做法,能够救急,但不可持续。而行政审批改革是一种生产关系的改革,取消行政审批表明目前已有一部分生产要素完成了市场化的资源配置,企业的自营度在加大,被行政审批抑制的需求将得到增长,打破约束生产力的藩篱,对保增长作用重大。由于这种做法是通过释放民营资本的方式来解放生产力,它不仅能解决当下保增长的问题,而且能够持续拉动投资,扩大供给,促进消费,平抑价格,促进经济走向良性增长。
当然,行政审批改革千好万好,但有一条“不好”,这项改革是一场权力的自我革命,它会降低权力的含金量,压缩权力的寻租空间。所以,政府部门能否克服自身的阻力,成了这项改革成败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