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19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范小建赴内蒙古自治区燕山-太行山片区化德县、商都县、兴和县,深入乡村、企业和农户就片区规划、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移民搬迁、农村社保等工作进行调研。
商都县屯垦队镇乌彦沟村大围子村小组、兴和县民族团结乡蝠沟村是典型的空心村,由于干旱、土地贫瘠等原因,全村70%以上的农户都已向外搬迁或外出打工,留下的多为体弱多病的老人,劳动能力差,收入少,面临着生产、生活、公共服务、养老等诸多方面的困难。这种情况在当地带有普遍性。范主任深入贫困户家中详细了解他们的困难,并同基层干部探讨解决的办法。
针对农村劳力大量转移和“空心化”、“老龄化”的问题,化德县按照开发扶贫、转移扶贫和保障扶贫三种方式探索解决办法。对部分留守老人,采取“集中居住、分户生活、统一管理、互助养老”的模式建设了老年幸福院27所。白音特拉乡民建村幸福院免费供老人居住,并配有卫生室、活动室、售货点、食堂、休闲健身广场等服务设施。范主任了解了幸福院的建设管理情况,并为生活在那里的老人带去来自北京的问候。
化德县白音特拉乡绿色蔬菜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企业负责投资、技术指导和收购,农户租赁使用,租金从产品销售收入中扣除,目前已建成200多座日光温室,为周边农户提供就业岗位500多个。范主任详细询问了日光温室的运营情况,并鼓励企业通过典型带动、技术示范引导更多贫困农户参与大棚蔬菜种植,增加收入。
将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有序移进县城,依托服装、合金等产业发展,使农民变市民、变产业工人,化德县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在雪绒服装公司的生产车间,100多名工人正在紧张的工作,范主任详细了解了公司生产、销售和员工待遇等情况。化德县像雪绒公司这样的羊驼绒服装生产企业还有240多家,年加工服装2300万件,吸纳就业人员3万余人,其中多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2006年以来,县里还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亿余元,兴建了48栋楼房,使1万多名进城务工农民的基本住房得到保障。
范主任对内蒙古自治区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推进扶贫攻坚给予充分肯定。他说,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不断完善政策、加大投入、突出重点,在全区掀起了新一轮扶贫攻坚热潮,成效显著。范主任指出,乌兰察布市扶贫开发立足当地实际,围绕贫困群体的迫切需要,创新工作思路和做法,为推进新时期扶贫攻坚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一是全市领导干部群众信心坚定,怀着极大热情投入扶贫攻坚;二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探索出了符合本地实际的扶贫模式,即坚持发展生产推进开发式扶贫,坚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转移式扶贫,坚持广覆盖、保民生实施保障式扶贫。在产业扶贫方面,提出了“三增三减”的思路,即“增设施、减旱作,增节水、减耗水,增猪鸡、减牛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范主任指出燕山-太行山区是离首都和环渤海经济区最近的片区,区位优势明显,同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结合紧密,借力周边区域加快发展的优势明显。同时生态环境恶劣、发展基础较差、人力资源不足、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的问题也相对突出。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探索出加快发展的新路子,将为其他片区的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提供借鉴。
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办主任李荣禧、自治区扶贫办党组书记刘忠诚,乌兰察布市市委书记王学丰、市长陶淑菊、副市长赵锦等陪同调研。来源扶贫办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