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锐 ○编辑 孙放
“长痛不如短痛”。熔盛重工最终还是选择以“撤回要约收购”的方式来了结这场拖延了近一年半的闹剧,结果既在意料之外,也处预料之中。而在熔盛重工宣布单方“毁约”的一刹那,便也注定了本次收购的“多方共输”结局。
熔盛重工据此虽避免了数十亿元的巨额现金支出,但其商业信誉、企业形象也因毁约而一落千丈;原本期望借助熔盛入主而开拓发展新局面的全柴动力,亦付出了时间成本,历经16个月的等待后“重回原点”;不仅如此,随着熔盛要约收购预期的逐步衰减、股价的持续下跌,前期为获取要约套利收益而大举建仓的各路投资者,最终也须面对大比例亏损的残酷现实。
如今,在熔盛重工已主动叫停要约收购的现实面前,再对其“收购不作为”予以更多指责、批判似已于事无补。然而回看这场跌宕起伏的大戏,其中的确有诸多细节值得市场各方回味乃至反思。
事实上,在全柴动力股价大幅低于要约价的背景下,熔盛重工方面早已显露出违约迹象,其也深知如果突然宣布中止要约收购所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因此,熔盛方面遂采取了“分批释放利空”的方式来不断试探投资者底线。
具体来看,由于熔盛重工收购全柴集团及要约收购全柴动力迟迟未有进展,今年4月份以来,以基金、券商为代表的投资者对熔盛重工的指责、质疑变得愈发强烈。有鉴于此,熔盛重工大股东中国熔盛(HK.01101)于6月1日、5日通过港交所连发两则公告,反复强调本次收购交易的先决条件并未全部达成、协议尚未生效。言下之意,即熔盛重工本次收购仍在履约过程中。在外界质疑稍有平复后,熔盛重工随即通过全柴动力公告表达出延期实施本次收购的想法,该消息一出随即又进一步激怒了全柴动力的中小投资者,后者拟联合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声讨”熔盛重工。见此状况,中国熔盛又立即发布公告向投资者“示好”,称延期收购是“为支持申请证监会批准”。随后待市场充分消化上述消息后,熔盛最终于本月17日“暴露”终极目的:向证监会撤回要约收购申请材料。
可见,熔盛重工在此过程中采取的“战术”是:在避免巨额资金偿付的大前提下,尽可能将收购违约的代价、影响降至最低。不难发现,无论是最初宣布延期收购还是日前撤回要约申请,熔盛重工均未主动提出“中止收购”等相关字眼,而是通过强调各种困难来“暗示”全椒县政府先行解约或重新商谈,进而避免其背上“恶意违约”的坏名声,亦可避免支付高额的违约金,可谓“机关算尽”。
而对于全柴动力及中小投资者而言,长远来看,熔盛重工若最终放弃收购也未必是坏事。鉴于熔盛重工现在不惜牺牲商业信用来维护一己私利的行为“准则”,若其未来真的控制上市公司,会否通过各种手段以另一种方式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需要指出的是,就在熔盛重工因迟迟不履行收购全柴集团的协议而饱受市场非议之际,公司实际控制人张志熔近期又卷入了海外内幕交易“漩涡”。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7月27日突然发表声明,指控香港公司Well Advantage及一些新加坡账户利用中海油海外并购的内幕消息在纽约股市非法获利超过1300万美元,而Well Advan-tage的实际控制人正是张志熔。
基于熔盛重工方面的诸多不良形象,这样的接盘方,全柴动力不要也罢。
(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