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称将适时推出员工持股计划 或长期利好股市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证监会称将适时推出员工持股计划 或长期利好股市

加入日期:2012-8-20 7:53:55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银行员工持股计划遇冷 职员不愿每月少30%现金
  证监会8月初刚公布《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管理暂行办法》之后,部分银行立刻就此事进行了内部讨论。然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对该计划感兴趣的银行仅限少数几家股份制银行,而多家大行仍按兵不动,没有将《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管理暂行办法》提上讨论议程。此外,银行内部员工对员工持股的反应冷淡,较担心成为救市的炮灰。
  政策出炉
  8月4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称,上市公司能根据员工意愿,将不高于应付员工工资、奖金等现金薪酬的30%委托资产管理机构管理,通过二级市场购入本公司股票并长期持有,持有锁定期很可能长达3年。
  事实上,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股价多数已跌至 价值投资区间。尤其是银行股,浦发银行股价已跌破净资产,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股价也在 破净边缘。
  银行股的投资价值在于下跌的空间很小,风险不是很高。很多银行高层回购股票都有心无力,通过这种员工持股的做法来救市也是一种思路。某证券公司银行分析师表示,简单地看,这对银行肯定是一个利好。
  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该行的高层就曾对员工持股内部计划有过沟通,但是还要征求员工意见。这件事情很复杂,还涉及委托机构,实施可能还需较长时间。
  相比这家股份制银行的进展,更多的银行眼下只是在观望。据记者了解,大行目前对此事似乎还不太热心。农行一位高管称最近没有讨论这事。中行相关人士则称还没听说这个事,现在也不是合适的实施阶段。工行某分行负责人也称,这个事好久以前说了,后来一直没讨论。建行新闻处人士表示,不清楚此事。
  我们还没看到文件,银行内部也没有对这件事有过任何讨论。中信银行高层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透露。
  争议犹存
  从2008年之后,银行员工持股的情况就很少了,监管层一直也没开这个口子。这个时候要恢复银行员工持股,可能会存在一些障碍。国有大行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商业银行员工持股在2008年之前曾有过热烈讨论。2007年7月,建行在上市前曾专门推出了一个员工股权激励方案,其中27万名员工认购8亿股。
  当初该方案提及,激励方案的资金来源为员工自愿出资、建行提取并分配的专项绩效资金及激励基金。员工的自愿出资为本人上年度税前工资额的5%至10%;专项绩效资金为员工本人出资额的19.9/80.1;激励基金由建行以当年净利润增加额为计算基数按一定比例计算提取。其中,每年计算提取的激励基金数额不得超过当年净利润的5%。
  股票来源方面,独立受托人将根据激励对象的授权,以员工自愿出资、专项绩效资金和激励基金通过二级市场购买、股东转让、定向增发等方式购入建行股份,并代表激励对象统一持有股份。
  从模式上看,该方案与《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有诸多共同点。同样是员工自愿出资,以委托第三方机构的形式在二级市场上购买股票,而区别仅是薪水的提取比例从上限10%放大到了30%。
  国有大行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必须非常谨慎。除了合法性之外,公平性也是一个极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银行刚经历了暴利风波,这个时候推出员工持股可能会有一些风险。上述人士称。
  员工的担忧
  尽管银行股价现在已经被戏称为白菜价,但银行员工仍担心成为最后的接棒者,沦为救市的炮灰。
  与此同时,很多银行职员倾向于薪水以现金的形式下发,对从二级市场购买银行股票的意见并不感兴趣。
  每月的工资本来也没有多少钱,买不了多少股票,用30%来持股票的话并没有太大的意义。相反,现在上市公司股东减持的情况比较严重,也不想冒着做炮灰的风险。一家国有大行基层员工表示,员工持股计划和在高管群体中推行的股权激励不同,员工持股计划用于购买股票的资金来自于自己的现金收入而非额外奖励。而今股市行情这么糟,要是亏损了就太不值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银行员工不仅不愿意每月口袋少30%的现金,还对员工持股计划的自愿性表示了怀疑。如果银行把这些东西列在考核里面,或者给予隐形的压力,最后产生损失可能还是自己买单。(.每.日.经.济.新.闻)

 

  现金分红加码将提升A股价值
  上交所上周发布的《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应合理制定现金分红政策和相应决策程序,完善现金分红信息披露及监督机制,上市公司可选择4种现金分红政策:固定金额政策、固定比率政策、超额股利政策、剩余股利政策,同时现金分红比例低于30%还需披露原因。
  从目前释放的政策信号来看,要求上市公司加大现金分红比例、让现金分红政策保持稳定和连贯,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这对上市公司来说无疑意味着现金分红加码。然而,从资金利用效率来看,现金分红加码将在客观上提升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资金的利用效率,这对间接提升A股价值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上交所《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指引》的发布,与A股市场长期以来不进行现金分红或分红极少的铁公鸡层出不穷有一定关系。尽管A股现金分红情况逐渐改善,但现金分红的收益率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例如,在过去几年里A股市场分红的公司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逐渐上升,2010年实现分红的公司达到1300多家,占所有公司数量的65%,涉及总市值22万亿元,占总市值的85%。然而,现金分红的收益仍然少得可怜,初步测算上市公司平均年度分红收益不足1%。换句话说,如果单纯指望A股分红,二级市场的部分股民要收回投资成本,恐怕得等上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在此局面下,基于维护长期投资者利益的需要,提升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比例势在必行。
  上市公司分红有两种方式:向股东派发现金红利和发放股票红利。在不考虑税收的情况下,发放股票红利是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权益部分的内部调整,而派发现金红利则是上市公司与股东之间的资产负债表调整。就实际情况来看,现金分红具有提升上市公司价值的作用,而股票红利的影响则相对有限,多数仅表现为上市公司会计数字的变化。
  中长期来看,现金分红稳定的公司,股价往往也有上佳表现。对比2005年以来的上证指数和中证红利指数可以发现,中证红利指数超额正收益高达70%左右,这说明了上市公司积极进行现金分红无疑是有利于提升A股价值的。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部分人士鼓吹的不进行现金分红更有利于二级市场投资者的荒谬言论甚嚣尘上,其晦涩的言论不仅让二级市场投资者感到一头雾水,还将很多投资者引入歧途。
  诚然,从理论上来说,不进行现金分红,并不必然影响相关公司的投资价值,但前提是上市公司能够有效率地使用未分红的资金。但是,在目前国内上市公司整体治理结构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指望所有上市公司怀着高尚的道德,以主人翁的心态,实现所有未分红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化,是一件极端困难的事情。而且,从结果来看,长期不进行现金分红弊端十分明显,只要看一看很多不分红的上市公司小得可怜的净资产收益率,就可以发现未分红的资金使用效率远低于其应有的水平。
  在此格局下,与其让巨额的资金在上市公司中以低效率运行着,还不如将其回馈给二级市场股东,让股东为其寻找更有效率的使用途径。
  从资金使用效率来看,如果现金能够在二级市场股东手中获得更好的回报,那么提高现金分红比例的做法,就是更加明智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资金利用效率的提高,最终对提升A股价值起到间接的、但毫无疑问是积极的作用。(.中.国.证.券.报)

 

  资产管理机构可提升员工持股计划专业性
  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即将正式推出。值得注意的是,在征求意见稿中,监管层明确提出持股计划需要委托信托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专业资产管理机构进行管理。
  有人认为计划所购买的股票标的具有唯一性(即所在上市公司股票),所以这种看似简单的投资管理行为通过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完成并为此支付相应的管理费用似乎不太必要。但我们认为,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的引入能够有效提升持股计划的专业性。资产管理机构受托管理持股计划,可以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发挥自身专业价值,从而使持股计划有效兼顾各种要求,主要表现在促使持股计划有效服务实体经济、使持股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坚持价值投资和理性投资、有效管理持股计划所面临的各种潜在风险、通过方法和业务创新努力增加持股计划收益等方面。此外,通过委托专业资产管理机构集中管理持股计划,也利于发挥资产管理的规模效应,从社会整体层面有效降低持股计划的实施成本。
  第一,持股计划的实施不仅涉及上市公司内部的利益相关各方--控股股东、非控股股东、公司管理层和公司员工等,还涉及上市公司外部的利益相关各方--监管机构、二级市场投资者等,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这些不同的诉求之间往往会存在冲突,如何结合不同企业千差万别的现实条件,使持股计划能够调和各利益相关方的各自诉求并努力实现共赢,需要丰富的资产管理经验和专业的资产管理方法技巧。
  以当前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民营中小企业为例,通过持股计划可以建立起中低层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资本联系纽带,消除企业未来经营发展的人力资源问题,但如果只考虑这一点,所设计出来的持股计划可能造成普通员工与原始股东之间的冲突。如果在持股计划的设计过程中,能有效解决企业原始股东上市后面临的企业股权分散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恶意收购、股东大会决策效率等问题,便有可能使原始股东从整体利益的角度接受持股计划,最终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
  第二,持股计划作为一项关系到许多员工切身利益的投资计划,尤其需要在投资过程中坚持理性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杜绝短视的投机行为,而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在受托管理过程中能促进这一要求的实现。
  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可以通过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在投资过程中采用严格的程序控制,从而使持股计划的实施能够坚持理性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例如,专业资产管理机构能够在持股计划的目标制订中从收益、风险、期限和流动性四个维度出发,结合持股计划的各利益相关方需要,统筹制订较为合理可行的投资目标。从现实状况看,能够坚持理性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通过长期投资来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正是机构投资者较个人投资者的优势所在。
  第三,持股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各种潜在风险,有效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成为开展持股计划的基本要求,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的引入将有助于该要求的实现。
  一方面,专业资产管理机构作为第三方介入,能够更好地防止内幕交易。这是因为上市公司员工对公司敏感信息往往较外界接触更多,如果由上市公司员工管理持股计划,便可能存在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的风险。如果交由第三方实施,可以构成形式上的隔离,从而为实质上的隔离奠定基础。金融机构作为监管机构的重点监控对象,内部也早已形成较成熟的隔离墙制度,这都将有助于持股计划防范内幕交易风险。
  另一方面,在投资操作过程中,专业资产管理机构还能够通过结合外部经济环境、股票市场走势和企业经营状况,有针对性地利用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如融资杠杆、期货 、期权等,并采用各种风险控制策略,如根据股价表现合理配置股票和现金比重的再平衡策略等,帮助持股计划有效防范各种投资风险。
  第四,持股计划本身作为一种投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除防范风险之外还有增加收益的内在要求,专业资产管理机构能够通过业务创新努力增加持股计划的收益。
  通过对投资价值源泉的分析,专业资产管理机构能够从多元化、再平衡、风险管理和再投资全维度进行分析,利用资产再平衡等方法有效锁定持股计划的投资收益。专业资产管理机构还可以在未来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协助部分符合要求的上市公司成为融券融资来源,从而通过业务创新提高持股计划的综合收益。
  第五,通过委托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对持股计划进行集中管理,有利于实现专业分工、发挥规模效应和在全社会角度降低持股计划的实施成本,便利持股计划的开展和普及。
  资产管理业务作为明显存在规模优势的专业领域,如果持股计划不选择第三方专业资产管理机构而是自行管理,必然会造成不经济现象。通过促使专业资产管理机构集中管理持股计划,并使之与专业机构的其他业务产生协同效应,能显著降低管理成本,节约社会资源。
  最后,为了使专业资产管理机构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专业价值来提升持股计划的专业性,我们也呼吁监管层从帮助资产管理机构的角度出发,对以下四方面问题做进一步强调和明确:一是在持股计划的规则制定中,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提升具体操作的便利性;二是在持股计划的制订和执行中,强化价值投资和理性投资的政策导向和约束限制;三是适度放松各类可以用于防范风险的金融工具,如股指(或股票)期货(或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的适用条件和使用限制;四是适度放松各类可以合理增加收益的方法,如放松借贷杠杆、增加融资融券来源、进行融资融券操作、创设权证等的各项适用条件和使用限制等。(.中.国.证.券.报)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