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陈楚
37岁的刘洪(化名)是北京一家软件企业的中层,在北京有房有车,工资收入也不错,但天生不安分的他,内心总是有一股创业的冲动和劲头。不幸的是,在中国经济下滑和出口萎靡的背景下,初次创业的刘洪呛了口水。
初次下海
从天津一所综合性名牌大学毕业后,刘洪在北京打拼多年,从一个普通的程序员,成长为一家软件企业的中层,并且在北京有了房子、车子、妻子、儿子。但刘洪天生就是一个不安分的人,通过创业实现财务自由和自我价值,一直是他内心“永不熄灭的火炬”。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刘洪在东莞的一位朋友邀他开办一家帽子厂。
厂址就定在东莞的一个镇上,刘洪的朋友此前对制造帽子的企业做过广泛调研,在2008年之前,东莞不少帽子厂的产品都是销往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一带,成本一二十块的帽子,卖到国外动辄就是百元以上,不少帽子厂都赚得盆满钵满。刘洪和朋友在新创办的这家帽子厂分别占40%和60%的股份,2009年2月,帽子厂正式在东莞成立。
刚开始招聘员工时,一般的工人工资是每月1200元至1300元。帽子厂每个月的开销在12万左右,照此计算下去,刘洪的帽子厂至少能坚持一年半。
彼时,刘洪的算盘是:一旦熬过金融危机,外需就会增加,帽子厂的效益应该能好起来,保底计算,刘洪年收益也能有个三四十万,这抵得上他在北京辛辛苦苦一年的工资。
工资加上帽子厂的收益,刘洪年薪五六十万似乎唾手可得。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折戟沉沙
“从2010年开始,我就感觉到不对劲了!”刘洪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从2010年开始,帽子厂的运营成本明显上升。工人的工资由原来的每个月1200元至1300元涨到2500元左右,一下子翻了一倍左右。更糟糕的是,由于金融危机持续发酵,外需萎靡不振,帽子厂要取得订单,只能从别人碗里抢食,竞争非常激烈。
除了人力成本大幅上升外,帽子厂的原材料成本也大幅攀升,如此两方面的成本上升,让刘洪的帽子厂一下子一年至少多出了接近20万的开销,而迄今为止,帽子厂还在苦苦挣扎,一次红都没分过。
在网络购物的冲击下,刘洪的帽子厂更是前途不容乐观。2008年之前,一顶帽子卖到韩国或日本的价钱是10至20美元,而现在一顶帽子网购的价格一般在100元人民币左右,有的甚至更便宜,刨开中间经销商的利润和营销成本,刘洪的帽子厂利润非常之低。和国外市场同类商品比较,不少国内商品原有的价格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很多国外的商品甚至比国内同类商品还低,加上此前人民币汇率升值,帽子厂的出口效益更是不好。
此外,这几年国内的创业环境也比以前要差,资不抵债或者拿了钱就跑路的情况很多,拿刘洪的话说就是“什么都得防着!”
刘洪的帽子厂苦苦支撑三年多,如今不仅没赚钱,现实的窘境让刘洪还彻底丧失了继续撑下去的信心。“现在正考虑关掉这家帽子厂,最乐观的预计,是我能顺利抽出股份。”刘洪近乎绝望地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作者:陈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