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基金观点:蓝筹股很好但还不是买入时
私募看市:A股正面临最后一跌
刘建位:巴菲特为什么二季度大幅减持消费重仓股
李志林:A股低迷缘于为谁服务问题上的立场偏差
叶檀:警惕地方投资热中的大跃进基因
水皮杂谈:中国不再是短跑选手
基金观点:蓝筹股很好但还不是买入时
股市再度回到2100点,平安大华保本基金拟任基金经理孙健昨日表示,蓝筹股是最好的投资品种,但目前买入蓝筹股的时机还不成熟,还需进一步等待。
孙健表示,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短期见底的概率较大,但这并不是中国经济真正的见底。受制于房地产调控和地方财政收支、地方融资平台,地方政府要启动新一轮投资的基础比较薄弱。中国经济长期处于下滑阶段,外围经济难以好转的情况下,大企业、中小企业都会选择储备资金,两次降息也进一步加大企业囤积资金的动力,总体看下半年债券的发行量依然很大。同时,今年二季度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714亿美元,外汇资金的流出,会导致市场自然紧缩。
孙健认为,在各类股票中,更看好蓝筹股的投资机会。从数据上看,蓝筹方面的石油化工、建筑装饰、航空运输、机场高速、铁路运输、银行等行业PE、PB值均处于历史低位。然而,投资蓝筹股的时机尚需等待。以银行股为例,目前银行资产的不良率才刚显现,经济周期的底部尚需等待。
孙健最后表示,下半年债券市场慢牛趋势不改,投资者可以在股市和债市之间平衡布局。(重庆晨报)
私募看市:A股正面临最后一跌
证券时报记者 姚波陈楚
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机会究竟来自何处?据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解,市场人士较为一致地认为A股市场目前正在寻底过程之中,投资者需要自下而上仔细筛寻盈利增长确定的个股。在经济景气回升前,此类个股多集中在能够抵御经济周期下滑的防御类板块。
弱震荡是下半年的主格调。深圳恒德投资总经理王瑜表示,市场即将接近最坏的阶段,但这个过程需要1个月还是3个月尚不能确定。不过,市场不会出现像2009年那样的迅速反弹,因为今年的整个政策因素和经济环境都和2008年金融危机后完全不同。此种情况下,周期板块缺乏上攻动力,投资机会还是集中在安全系数较高、成长性比较确定的个股上。
在防御板块中寻找机会的逻辑也得到展博投资总经理陈锋的认可。他表示,目前经济和市场环境下,只能从业绩增长中去寻找线索。陈锋认为,目前经济环境下能够持续走好的板块,依然是带有防御性质的消费、医药及环保、消费电子等板块。其中,医药板块在经历了前期的大幅上涨后,能够继续保持强势的个股必然要有业绩支持;而下半年白酒不会出现上半年的超额收益,业绩是投资者筛选个股的首要因素。
吃酒喝药板块本周已经出现调整迹象。从上周五盘面来看,前期上涨较多的白酒、医药类个股出现了下跌。就白酒来看,洋河股份(002304)、泸州老窖(000568)及贵州茅台(600519)跌幅居前。
王瑜认为,这是熊市里周期轮动到防御板块后的最后一跌,白酒并非铁板一块,部分业绩增长50%以上的二线白酒能否持续走强还需要进一步观察。从投资逻辑上来看,中低收入阶层收入增加将带来消费量的增加,中高端品牌酒在消费升级的逻辑推动下,也会有进一步增长。虽然白酒行业量价齐升的好日子不再,但具有品牌支撑的一线白酒股在目前行业集中度较低的背景下,仍然具有稳定的增长空间,只是过去10年数倍的快速增长的盛景难现。
而对于医药板块,王瑜表示,靠常规药物为主的企业容易受到降价等政策因素影响,更看好瞄准社会老龄化相关的医药股。此外,具有高行业景气度的军工板块,如具有南海概念及航天领域的个股也值得关注。
对近期市场热炒的主题板块,陈锋表示缺乏基本面支持,最好短线波段操作、快进快出。对近期火爆的页岩气板块,陈锋也做过一些调查,他认为,尽管现在美国的技术及推广已经比较成熟,但要真正的反映到中国上市公司的业绩上还需要1年至2年的时间。(证券时报)
刘建位:巴菲特为什么二季度大幅减持消费重仓股
刘建位
2012年8月14日巴菲特公告二季度伯克希尔公司最新股票投资组合。组合总市值减少10亿,减幅1.3%很小。但是令人吃惊的是,巴菲特长期持股很少变动的前十大重仓股中,有3只大幅减持合计卖出24亿美元,减持卡夫持股19%卖出约8.6亿美元,减持宝洁25%卖出约7.4亿美元,减持强生64%卖出约12.6亿美元。
我们不能仅仅靠巴菲特大幅减持两大消费重仓股卡夫和宝洁,就简单推断巴菲特并不看好消费行业。一是因为巴菲特股票组合规模高达743亿美元,减持这3只股票只占3%而已。二是因为巴菲特消费股持股218亿美元,减持卡夫和宝洁共16亿美元,只占7%左右。三是巴菲特旗下控股多家消费企业,他本人也根据这些企业的经营数据变化推论,美国经济除房地产相关行业以外全面复苏,他非常看好美国消费增长。
事实上,巴菲特并不是二季度突然减持,而是最近两年来一直在持续大幅减持卡夫和强生,一季度也曾大幅减持了宝洁。巴菲特连续大幅减持三股的原因并不是不看好消费行业,最主要是对这三家公司的长期竞争优势变化表示担忧,他在大幅减持之前已经公开做过一些分析。我个人推断,还有一个因素可能是巴菲特为了筹措资金进行200亿美元以上的巨型收购。
第一,巴菲特最近两年半连续大幅减持卡夫,是因为对其收购吉百利强烈不满。
巴菲特一直是卡夫的最大股东,2009年底持股1.38亿股,市值37亿美元。但是巴菲特对卡夫116亿英镑(合189亿美元)收购吉百利(Cadbury)极为不满,他非常少见地公开批评。他在2010年1月20日接受CNBC采访时说:如果我有机会投票表决这笔交易,我会投反对票……我对这宗交易抱有很多疑虑。巴菲特在2010年5月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年度股东大会上表示,卡夫竞价并购吉百利出价过高,而出售旗下比萨业务给雀巢食品要价过低:两笔交易决定都很愚蠢,尤其是出售比萨业务,更是愚蠢之极。
巴菲特言行一致,此后连续减持卡夫。2010年一季度就减持0.32亿股,减幅高达23%;二季度又微幅减持1.4%。2011年巴菲特进一步减持卡夫:二季度减持574万股,减幅5.5%;三季度又减持972万股,减幅近10%;四季度减持271万股,减幅3%。2012年巴菲特继续更大幅度减持卡夫:一季度减持902万股,减幅超过10%;二季度更是减持1919万股,减幅高达25%。至此,巴菲特两年半连续减持卡夫后,持股从1.38亿股下降到0.78亿股,减幅近半。尽管这两年半卡夫食品的股价已经上涨了55%,但巴菲特并没有改变自己对卡夫基本面的长期看法,一直连续大幅减持。
第二,巴菲特最近两个季度大幅减持宝洁,是因为对其部分产品定价能力下降担忧。
巴菲特二季度减持宝洁1365万股,减幅高达18.6%。有人推断巴菲特大量减持是对宝洁CEO麦睿博(Robert McDonald)不满。据彭博报道,宝洁董事会成员对于麦睿博任期内宝洁今年第三次下调预期十分不满。但巴菲特大量减持的真正原因是他发现宝洁产品的定价能力下降。
5月7日巴菲特接受CNBC采访时说,宝洁在一些市场上提价时遇到困难,发现自己并没有自己想象的定价能力。对于宝洁这家以高端产品定位的消费品企业来说,定价能力至关重要。
我想,宝洁已经发现他们在某些市场领域提高产品价格遇到了一些问题。很清楚的是,他们本来以为自己在某些产品上具有定价的弹性,但他们已经发现,他们其实本不具备这样的定价能力。
消费者在某些产品上削减了购买,尽管是在一定程度上。但是消费者总是在寻找得到更多的价值……如果你想成为一家低成本运营商,这种情况下就有利了。这正是沃尔玛和好市多这两家连锁超市具备的优势。消费者削减购买预算后,你会看到更多人到廉价超市购物,那些属于低成本运营商的企业就拥有竞争优势了。而和这些超市销售的低价自有品牌商品相比,宝洁销售的多数属于高端产品。
主持人问:但这并不会改变你作为一个股东对公司的长期看法,你是一个长期持股的股东。
巴菲特却说:我们过去一直是一个长期持股的股东。我想如果你分析过我们去年的持股的话,你会发现我们已经减持了宝洁。
事实上巴菲特一季度已经减持宝洁351万股约合2.4亿美元,减幅4.6%。巴菲特却同时大举增持他十分看好的低成本运营商沃尔玛20%,约合5.6亿美元。
巴菲特二季度又更大幅度减持宝洁18.6%。现在巴菲特持股宝洁36.5亿美元,持股沃尔玛32.5亿美元,估计下一步巴菲特会继续减持宝洁,还会寻找机会进一步增持他从金融危机以来多次增持的沃尔玛。沃尔玛将会取代宝洁成为巴菲特第五大重仓股。
第三,巴菲特最近一年连续大幅减持强生,是对强生过去几年犯下很多错误十分不满。
2007年底巴菲特持有强生6175万股。但在2008年为了购买箭牌、高盛和通用电器公司发行的145亿美元优先股,就曾减持强生3314万股,减持过半,回收现金17亿美元。
但在2009年一季度巴菲特又增持390万股,增幅14%。二季度增持440万股,增幅14%;但是四季度却减持978万股,减幅高达26.5%。
2010年巴菲特继续减持:一季度减持324万股,二季度却增持1742万股,增幅高达57%。三季度又增持130万股,增幅3%。
2011年巴菲特开始减持强生:三季度减持518万股,减幅12%;四季度减持843万股,减幅高达23%。2012年二季度又大幅减持1868万股,减幅高达64%。至此巴菲特连续三个季度减持强生从4262万股到1033万股,减幅高达3/4。
分析巴菲特大幅减持的主要原因,与强生最近进行一系列产品召回以及发行一些诉讼有关,令巴菲特对其品牌影响力出现担忧。但过去3个季度强生股价上涨5%以上,接近于创出历史新高,这是因为其药品业务十分强劲,有新药品上市,使老药品专利到期的影响已经减弱。但巴菲特越逢高越大量减持。
巴菲特在2012年2月27日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强生公司在过去几年时间里,在许多方面都表现糟糕。公司不再拥有几年之前所有良好的声誉。但保证仍然拥有很多卓越的产品,而且拥有非常强健的资产负债表。但是强生公司最近犯下了太多的错误。他们很明显没有达到他们自己制定的标准。巴菲特说,从价格方面看,强生强大的业务仍具有相当的投资吸引力,但是如果我需要资本的话,我会把强生公司而不是富国银行等其他公司列入卖出的名单。这是巴菲特二季度大量减持强生的最明显征兆。
第四,巴菲特大幅减持强生、宝洁和卡夫也可能是筹资进行巨额收购。
巴菲特在2008年致股东的信中说:2008年我做得成功的股票投资是,购买了箭牌口香糖公司、高盛公司和通用电器公司三家发行的总计145亿美元的固定收益证券……为了筹集购买这三笔金额庞大的优先股需要的资金,我不得不出售了我本来愿意继续持有的一些持股(主要是强生公司、宝洁公司和康菲石油公司的股票)。
根据伯克希尔二季报,公司现金增长7.5%至407亿美元,为1年来最高水平。巴菲特多次声称他账面至少要保留100亿美元的现金,一般要保留200亿美元左右。这意味着他手头上有超过200亿美元的可用现金。他这两年还多次说,他在寻找200亿美元的大型企业收购项目,他说他准备扣动扳机射击大象的手指在发痒。巴菲特大量卖出强生、宝洁和卡夫,是不是为了进行一次像收购伯灵顿北方铁路那样200亿美元以上的巨大收购呢?让我们拭目以待。(作者为汇添富基金公司首席投资理财师,本文仅为个人观点,并非任何劝诱或投资建议。)
李志林:A股低迷缘于为谁服务问题上的立场偏差
李志林(忠言)博士
本周股市以单边大跌,将上周五连阳成果一举吞没,回到了起点,2100点再度岌岌可危。中国股市低迷的症结到底在哪里?毛泽东曾经说过:为什么人的问题,这是一个首要的问题,根本的立场问题,原则问题。把这话用到当今股市,无疑是一把犀利的解剖刀直刺中国股市症结:只为融资者的利益,而漠视、侵害投资者的利益。具体表现为:
1、当年股市为国企扭亏服务,给投资者埋下了后遗症。1998年政府为了实现国企3年扭亏的目标,要求一家优质企业捆绑一家亏损企业一起上市,通过业绩包装作假,在大规模圈钱后,大股东再掏空上市公司,为股市制度缺陷埋下祸根,造成了许多大盘股沦为垃圾股、ST股。如中国远洋从68.4元跌到4.14元,广大投资在这些老大盘股里蒙受了巨大损失,还要遭到现在的管理层和舆论对绩差股的严厉训斥。
2、大小非减持的限制规定不了了之。股改前,流通市值仅8900亿,总市值仅2.8万亿。此时,非流通大股东仅付出10送3的极小对价(2700亿元),就换来了最高时27万亿市值的流通权,至今流通市值仍高达16.8万亿,总市值23万亿。问题是,原非流通股东的成本只有一元,经多年的送股分红,已变成了零成本,而原先国资委的国有股三年内减持5%须报请国资委批准的规定已不了了之,国企困难时就加大了减持力度,它们在任何股价上兑现都收益巨大。而股改后新上市的非流通股的锁定期更短,兑现后的机会成本更高。这几年股指和股价之所以飞流直泻,广大投资者之所以亏损累累,除了IPO和再融资以高溢价抽血外,更主要的是持股的高成本输给了大股东的低成本或零成本。不妨说,现在是在为股改时拿到的微小的红利还重债。
3、管理层盲目扩容大跃进把投资者推向了深渊。从1958年的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大跃进,到1978年的洋跃进,再到2009年4万亿投资和地方政府12万亿的投资大跃进,都是好大喜功、凭功升迁、只求速度、不顾质量的思想造成的。平心而论,仅20年历史、人均GDP刚刚达到5000美元的中国股市,而机构仅占市值7.4%、85%的投资者资金仅10万元以下,却把股市搞成20多万亿市值,世界第二,这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大跃进所导致的恶果。(金融投资报)
叶檀:警惕地方投资热中的大跃进基因
大跃进不仅是历史现象、经济现象,还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
本轮地方投资热度超过以往,地方版4万亿将加剧未来债务风险,投资效率难以保障,恐怕难以经受时间检验。
以开封市的投资规划为例,此前媒体流传开封千亿造古城,被激烈质疑。8月14日,刚上任一年多的开封市委书记祁金立专门连发三条微博,表示千亿造城并不确切,开封将重点进行旧城改造,新区开发,而且,开封确实需要这样做。8月12日,开封市相关部门接受央广经济之声采访,表示开封两改一建、进行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保障房建设,无意打造所谓的北宋汴京城,之前媒体的报道存在误解。开封市旧城拆迁改造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孔祥成澄清,资金来源是多渠道的筹措方式,全国所有的城市普遍采用的是国家政府补贴、企业投资、银行贷款相结合的形式,政府和民间资本共同支撑,政府不必倾其财政。记者所采访的当地老城区居民,也有人希望加快旧区改造,改善生活条件。
不过,据新华网报道,开封在老城区内即古城墙内的居民有近30万人,这次两改一建将有近半居民从古城墙内搬出,迁出15万人。按照最保守的估计,一个人补偿20万元计,相当于300亿元。而改造与开发需要前期基础设施改造、招商引资、企业投入、充分的就业岗位,千亿元估算不太离谱。
没人可以贬斥开封人重塑辉煌的理想,没人可以摧毁民众改善生活质量的诉求,但梦想照进现实需要前提,资金来源、投资效率、市场前景缺一不可。
地方财政难以承受庞大的投资计划。2011年,开封全市生产总值实现1093.64亿元,增长12.9%,首次跃升千亿GDP俱乐部。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68.7亿元,增长31.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9.05亿元,增长32.5%;其中市本级20.09亿元,增长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45.2亿元,增长24.7%,增幅居全省第12位。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92元,较2010年分别增长13.6%和20.4%。
以2011年乐观的数据论,改造将花掉开封一年GDP总量,相当于6.89年的一般预算支出,开封目前城区人口刚超过100万,整个市人口在450万左右,1000亿元相当于城区人口人均负债10万元,开封市区人均负债2.2万元左右。
大规模建设将使市场生存环境恶化。开封市的预决算报告显示,去年开封土地收入下降,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大幅上涨。全市税收收入完成345602万元,同比增长30.3%,增幅全省排名第5位,非税收入完成144872万元,增长37.8%,增幅全省排名第3位。作为税收创新功绩,建立车船税先税后检制度,全市车船税收入完成5058万元,比上年增加1185万元。可以看得出,当地在挤压税收油脂。
造城运动是凯恩斯主义在中国的变种。认为政府主导的城市化提供就业机会、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城市化必然带动内需。这是倒果为因,城市的产生是市场聚合的自然结果,先有居民消费能力,有企业集聚、人才集聚、资金集聚、物流集聚与信息集聚,后有城市。几十年前,我们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公共食堂当做幸福生活的标志,把每年出产的钢铁数量当做赶英超美的标志。大炼钢铁的恶果之一,就是把居民的铁锅炼成了毫无用处的铁疙瘩。
目前的造城运动在本质上与大炼钢铁一脉相承,认为发达的城市应该有基础工业、有高楼大厦、还有发达的通讯以及金融街。只要建立起这些硬件,发达的城市巍然屹立。这又是倒果为因,我们可以集中力量建立基础工业、树立世界罕见的高楼群、扶植出巨无霸的企业,但拥有竞争力、良好治理结构的企业,训练有素的工人,无法靠行政手段建成。
开封在历史上之所以辉煌,源于黄河水源的滋养,运输的便利与帝都的聚合力,宋代开封商业之发达甚至超过了千年后,《清明上河图》显示的是商人承平、物阜民丰的盛景。巨大的城市不是开封辉煌的原因,而是辉煌的结果。当黄河干枯、水运不畅、商业凋蔽、资源污染,仅仅靠一座新城能够重现辉煌吗?
笔者曾经到西部某县城,鳞次栉比的新楼触目皆是,四处却空空荡荡。当地政府有雄心将四乡八镇的人口聚集到县城,可惜县城提供不了充分的就业机会,农户以土豆为主食,买不起县城的房子。
发达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人口稀少的国家,竞争力也许体现在村镇的钟表匠身上,体现在品牌威力上,体现在小城市的儿童合唱团身上;人口众多的国家,可能体现在高楼大厦,体现在轨道交通的四通八达。发达的金融体系各不相同,低信用国家可能适用债券,高信用国家可能适用于证券衍生品。只要适合本国特质、能够真正体现市场高效与公平的制度,就是好制度。照猫画虎,缺乏神韵,其行不远。
将近4万亿的投资建立在假想的基础上,假设融资渠道、民间资金会跟随政府的脚步,投入政府主导的项目。这样的假设不合时宜,请记住,城市化的成功是明智的政府、宽松的环境、高效的企业与收入有保障的专业劳动者合作的自然结果。没有就业,没有消费,就没有一切。此轮大规模的投资,或许会让人们在本轮调整周期结束之前,被债务压垮,希腊式阴云笼罩在头顶。
一个根本的疑问是,开封到底是想成为幸福指数高的中小城市,还是要成为面目模糊的高GDP城市。日本京都不会试图去恢复公元9世纪开始的历史辉煌,但作为全球最美的城市之一,闪烁着历史文化的荣耀之光。(每日经济新闻)
水皮杂谈:中国不再是短跑选手
中国的奇迹在外人看来是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分不开的,因此,GDP增速的下滑不但中国人关心,外国人也同样关心。摩根士丹利新兴市场主管鲁吉·夏玛尔不久前在接受美国《环球邮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中国的两位数持续增长的日子已经结束了,中国已经不再是短跑选手,现在的中国是一个中年国家,增长速度也要作相应调整,需要的是持续深化的改革,而不是简单的经济刺激。
夏玛尔的观点很大程度上和国内主流经济学家相近,即都认为超过8%以上的增速不切实际。一方面中国的基数太大,人均收入已经达到6000美元,一方面要达到8%以上的增速,必然通过快速投资得以实现,而投资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近50%,再行大规模刺激必将产生大量重复建设和浪费。在其新作《经济突破型国家》中,夏玛尔指出,处于发展中阶段的国家面临中等收入陷阱,虽然这不是中国的基础案例,但可能成为最糟糕的情况,这不仅意味着中国不可能再增长,对全球经济同样是个不可接受的后果。在研究中,夏玛尔发现对于经济增长而言,体制似乎并不起决定作用,在他研究的120个高速增长的经济体中,威权体制占一半,民主体系占一半,更重要的是领导层的质量。而每隔4-5年,中国便会出现改革振兴中国的经济。
在不少人眼中,制约中国经济下一步增长的力量是消费,因为消费不旺似乎是中国经济的心结。不过在夏玛尔看来,过去十年中国的消费能保持在8%已经相当不错,即便是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在创造经济奇迹的时候消费也不曾超过8%。内需不旺更多的是和投资与进出口的两位数增长相比较而言的,随着工资的增长,8%的消费增长会越来越成为GDP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半年的统计数据看,居民收入的增长已经和GDP的增速持平,而在过去,这个数字是倒挂的。上海的GDP和北京一样只有7.2%,但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0689元,增速虽然垫底,只有8.6%,但也大大高于GDP,其他省份就自不待说了。
夏玛尔的观点有没有道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观察角度,甚至不同的政治倾向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最近几天,水皮正在美国的西海岸旅行,差不多的线路2009年夏天也同样走过,时隔三年反差极大,印象深刻的不是美国经济复苏的强劲,而是来自中国的贡献。贡献之一是巨大的客源。庞大的中国旅行团已经成为美国各大城市的奇特景观,前几年欧洲游的情景正在美国重演。据称美国使馆现在的拒签率极低,因为美国总统奥巴马说:我们再不能放过中国的游客。而通过旅游进入美国寻求非法移民的可能性也正失去合理的解释。蜂拥而至的中国团队让美国的旅游公司难以招架,饭店订不上,大巴订不上,甚至中国餐厅的位置都订不上。连导游都知道,这时候上美国投资酒店、大巴公司五年内不会有什么风险。贡献之二是疯狂的购物。在这些出国旅游的中国人看来,美国的什么东西都便宜,奢侈品更是如此。尽管那些著名的品牌都来自欧洲,但是和国内超高到离谱的消费税相比,美国的价格同样有吸引力。贡献之三是潜在的投资。金融危机是次贷危机,次贷危机使房地产过剩,如果美国的房地产向中国人开放,如果中国人投资50万美元就可以换取美国的永久居留权,虽然不能打工,但是30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对于像北京、上海这样城市的居民来说并不是一个不可想象的天文数字。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仅房产就不止这个数,那样的话,会有多少来自中国的投资者?美国又有多少套过剩的房产?美国的议员们并不都是吃素的,一旦类似的议案通过,美国的GDP会被拉动多少谁能说得清楚?
中国人是没有消费能力吗?
不是。
中国人的消费观念落后吗?
也不是。
那为什么中国人都喜欢跑到国外去消费呢?
因为国内的消费环境太差了,消费税那么高,是个人就会比,比就不平衡,不平衡就会找平衡,找平衡就找到美国,或者欧洲,或者日本,去拉动别国的GDP。
中国是不是短跑选手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跑中长跑的能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