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使得欧元区面临重压,由于金融市场连续施压、各国面临许多政治挑战,欧元区的最终结果仍然扑朔迷离
■ 马立克·达布罗斯基
2010年初欧元区一些成员国出现的主权债务危机使得欧元区面临重压,尽管人们付出大量政治和融资努力来维系欧元计划,但由于金融市场连续施压、各国面临许多政治挑战,欧元区的最终结果仍然扑朔迷离。也就是说,欧元区仍可能部分解体,甚至完全解体。
为了把潜在风险降到最低,以及在最坏的情形发生时,把欧元区解体的规模和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提前做好应急预案至关重要。因此需要首先确定欧元区解体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我们认为最有可能出现下面三种情形:边缘国自动退出;边缘国被动退出;一个或一群核心国主动退出。
情形一:边缘国自动退出
早在2010年初,即主权债务危机在欧洲刚刚出现之时,就有人建议那些麻烦缠身的国家自动离开欧元区,并重新引进本国货币。这样本币就会对欧元贬值,从而有机会重拾对外竞争力。然而,退出欧元区对于解决财政问题并无太多益处,甚至可能使财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建议同时也忽视了退出欧元区会给这些国家自身、给使用同样货币的伙伴国以及给欧盟其他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下面一一进行说明。
欧元区的货币联盟是高度统一的:使用单一的法定货币,所有的契约都以共同货币表示。事实上,退出这样一个联盟带来的后果远比本币贬值来得复杂和危险。就算是“正常的”本币贬值,在短期内都会紧缩经济,因为这会减少国内需求。而对那些大量的公共和私人债务都是用外币计价的国家来说,本币贬值的后果就更加严重了:以本币表示的外债将会增加,债务与GDP的比值也将上升。
因为原有的契约仍使用欧元计价,退出欧元区就意味着对全部公共债务和大部分私人债务违约。而且有一些经济主体或许希望继续使用欧元,那么被重新引入的本币就不易得到接纳。此外,如果没有强硬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支持,新本币将十分迅速地贬值,引致高通(微博)胀或超级通胀。这绝非危言耸听,奥匈帝国、前苏联、南斯拉夫解体后就有不少这样的惨痛教训。最后,重新引入本国货币也绝非易事,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术性操作,需要较长的时间、较强的行政能力和较高的保密性。
对欧元区其他成员和全球金融市场来说,任何一个国家从欧元区退出都有深远的连锁反应。具体地,欧元区其他边缘国会承受来自金融市场更大的压力,持有退出国债务的政府、银行和公司会蒙受巨大的损失。然而,如果仍留在欧元区的那些国家能够承受这些损失和压力,共同货币计划仍有机会得以存活。
在最近的两年内,边缘国对自愿退出欧元区可能引发的一系列复杂情况和可怕后果的理解逐步加深,自愿退出的意愿因而大为降低。甚至连希腊最反对紧缩政策的政党也宣称不希望脱离欧元区。但无论如何,还是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
情形二:边缘国被动退出
当边缘国无力满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IMF)、欧洲委员会和欧央行(ECB)的救助条件时,就可能被迫退出欧元区。被动离开总要有触发点,而主权违约和银行危机就可能是这样的触发点。
短期内,这样的边缘国政府可能会延迟付款并开始拖欠,但这种老套的法子是无法持续下去的,并且会对整个经济体的偿付纪律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过不了多久,这些政府就必须采取其他措施,通常会发行期票或其他形式的货币替代品。但即使它们是以欧元计价的,在私人市场上都会被打折交易,政府则不得不接受用这些替代货币支付的税费或其他政府服务费。如果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无法以票面价值赎回这些货币替代品,那么这样一种并行货币,即“本地欧元”,就会成为事实。
相比之下,银行危机会带来更加迅猛和剧烈的后果。实际上,边缘国的商业银行已经经历过净支取的情况,在政治和市场变得更加不稳定的时候,存款外逃将愈演愈烈,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银行业恐慌。为防止那些银行出现挤兑,欧央行已经为它们提供了大量流动性支持:降低抵押品要求,推出新的长期再融资方案(如LTRO),开启特殊借款窗口(紧急流动性援助,ELA)。这些措施间接地使当地银行能够继续为大部分政府债务融资,对帮助重债国维系生存已经见效。一旦离开这些帮助,银行将不得不关闭,而它们的债务也会因为流动资产不足而被冻结,银行关门,存款冻结虽不至于影响生存,但会给经济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更可能的情况是,银行违约将会使得政府允许持有被冻结的欧元存款的人自愿将其转换成新的本币存款,而这就需要回复到国家性的货币政策,并印发新钞以允许自由提取存款。
还有另一种可能:本国央行违背欧央行的规定,给商业银行提供超过欧央行上限的流动性支持,此时欧央行最可能的反应就是将“背叛”它的国家及银行逐出欧洲实时全额自动清算系统(Target-2)。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背叛国国内欧元非现金的流动将与欧元区其他国家脱离开来。一旦该国的欧元存款持有者得知这种情况,他们就会开始从当地银行取现,接下来或者导致银行关门,或者不得不发行本地的现金货币。
因为具有自发和不可预测的特性,被动退出很可能比主动退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更加危险。
情形三:一个或一群核心国主动脱离
想象一下,糟糕的危机处理能力使欧央行信誉受损,欧元区通胀严重,欧元对美元和其他货币大幅度贬值。此时,财政稳健、宏观经济良好并难以忍受通胀的国家就希望抛弃欧元,并恢复本国货币,或者引进另一种适用于更少成员国的共同货币。
尽管对于退出国来说,第三种情形比第一和第二种情形引发的混乱要减少许多,但不可避免也需要付出沉重的经济成本和政治成本。新的货币比欧元更强,这会给出口厂商、进口品的国内竞争者造成负面冲击。通过新货币升值,退出国就可以减少对外债务,同时也不会有大的国内违约风险。虽然如此,一些银行和公司,作为欧元区其他国家的净债权人,会遭受由于再度出现货币错配而引发的潜在损失。
退出本身并不要求对资本流出进行控制,但在货币操作期间,需要防止投机性的资本流入。另一方面,欧元区余下的成员国将不得不承受由于核心国退出所带来的金融与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即使它们相较于退出国来说竞争力提升了,被削弱后的共同货币区也将无法存活太久。
这一种情形在今天看来可能性不大。纵使欧元区内的几个成员国正面临着财政麻烦,西欧和南欧的一些国家正面临经济增长停滞甚至衰退,欧元仍被视作坚挺和稳健的货币。然而,随着欧央行冲破其传统纪律更大规模地救助重灾国,结果可能会是其资产负债表上坏账的迅速累积。而坏账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欧央行的信用将开始受到金融市场和公众的质疑。此外,欧央行的类财政运作所带来的通胀倾向和再分配后果,会逐渐引起一些核心成员国的担忧:关于Target-2体系失衡的论争就是这种担忧兴起的证据。
我们当然希望上面三种情形永远都不要发生,但通过分析,我们更能理解政策草率的后果,并尽力加以避免。同时,这些分析也能使我们看清现实中可供选择的政策以及政策操作的空间。■
作者为波兰社会与经济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主席,本文于2012年6月刊于CASE网站。中国社科院CEEM成员李想编译。
(责任编辑 赵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