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愈演愈烈的“左手‘圈钱’,右手理财”的现象终于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
根据上证所近期发布的《沪市上市公司2011年委托理财和委托贷款情况分析》报告,2011年沪市上市公司委托理财和委托贷款的现象更趋严重,当年委托理财发生额相比2010年度出现大幅度上升,其风险也已初步显现。
委托理财发生额急升
据统计,2011年度沪市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年初余额为239.04亿元,借方发生额为1180.60亿元,贷方发生额为1248.43亿元,年末余额为171.19亿元。虽然余额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但期间发生额出现大幅上升。特别突出的是,2011年度地方国企进行委托理财的上市公司家数和规模都比2010年度出现比较大幅度增长,远超其他类型的上市公司。
从余额和发生额看,2011年度上市公司委托理财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为主(分别占比86.37%和62.88%),但相比2010年度的97.09%和87.27%有所下降,主要是2011年度上市公司通过信托公司进行委托理财的比重有明显增加。
业内人士表示,上市公司无论是通过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还是直接认购信托产品,资金最终流向基本上都是信托计划。“至少90%左右的银行理财产品最终挂钩的是信托产品。”该人士表示。
上海一家知名第三方理财机构的销售人员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2010年以来,就看到有新上市的公司手握大笔超募资金,开始盯上这一块,为此公司还成立了专门的团队对江浙地区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对接。
江苏一家纺织类上市公司董秘对记者表示,公司决策层也曾考虑过购买一些理财产品,也有相关销售人员找过公司,但在公司投资部门的反对下,最终还是没有买。他表示:“公司IPO超募资金有好几亿,放在账上几乎没有收益。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至少4%以上,信托就更高。但问题是,IPO资金不仅专款专用,而且有专门账户,要使用这些资金太麻烦。”
上市公司的“腾挪术”
不过,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面对每年相对较高的投资收益,最终还是选择了“不怕麻烦”。
海螺水泥(600585)的做法,正是不少上市公司通常的做法。作为一家深谙资本运作的上市公司,海螺水泥动用的不是IPO超募资金,而是通过发债等手段腾挪出来的资金。
根据海螺水泥的公告,2011年5月,公司发行95亿元公司债券,资金将以1:1的比例分别用于偿还商业银行贷款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但6月份即决定以40亿元的自有资金投资期限为1~2年的理财产品。截至理财产品到期,除本年外,海螺水泥还获得1.54亿元的投资收益,年化收益率约为3.85%。
不怕麻烦的还有新安股份(600596).
今年7月12日,新安股份公告称,公司与杭州工商信托签署了太原星河御廷股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合同,以2500万元认购2500万份信托单位,用于太原星河所开发的星河御廷项目建设。信托计划期限16个月,发行预期收益率12%。
对于此项交易,新安股份董秘姜永平似乎有些忐忑,“不知道信托资金最终的投向是不是房地产。”他对记者表示。
亚星锚链(601890)“失手”
如果说,在面对操作程序上的或是引发争议等类“麻烦”时,上述上市公司对于理财依然信心满满,有的还斩获颇丰。然而,也有上市公司因为理财真的惹上了大麻烦,2010年年末上市的亚星锚链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当然,也有上市公司因为参与这类业务而“鸡飞蛋打”的。
2011年7月,亚星锚链以自有资金2.5亿元购买国联信托的信托产品,用于向深圳中技实业集团发放贷款,亚星锚链作为受托人获得收益权。不过,中技实业未能向国联信托支付2012年一季度利息,其所持3025万股成城股份(600247)也于4月5日全部被司法冻结。2012年4月25日,亚星锚链决定终止国联信托资金理财计划。
亚星锚链证券部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2.5亿元的投资至今没有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