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底”变“暂时底”机构建言四救市措施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钻石底”变“暂时底”机构建言四救市措施

加入日期:2012-7-29 10:14:55

  极度疲软的A股市场,已让不少投资者失去了最后的信心。但对于不得不继续留下的机构来说,却只能苦苦挣扎,无奈之下,机构提出了四大救市政策。

  在众多期望当中,暂停IPO的呼声颇高。随着近期持续大跌,2132点的“钻石底”变成了“暂时底”,某论坛发起了《千万股民大签名:强烈要求证监会停发新股、停止IPO!》的请愿帖,引来众多网友“围观”。

  “延迟大小限解禁”也被机构投资者列为最希望看到的四大股市政策之一。其实,延迟情形已经出现,一些上市公司股东采用的是追加限售承诺的方式。

  建言1

  解禁潮猛、资金面紧 “延迟解禁”稳定股价

  马小臣 每经记者 李智

  大盘跌破“钻石底”,指数弱势不改。

  近期有媒体报道,“延迟大小限解禁”被机构投资者列为最希望看到的四大股市政策之一。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统计发现,“延迟大小限解禁”其实已经在市场中频繁出现。

  和监管政策的强制性不同,上市公司股东采用了追加限售承诺的“自愿方式”,主动延长所持股份锁定期。

  自今年7月份以来,大股东或公司管理层承诺对所持公司股份追加限售期的上市公司数量已达14家,股份总数多达37亿股,相应市值超过260亿元,三项指标均已超过今年上半年的总和。

  弱市频现“追加限售承诺”

  一直以来,“大小限”解禁给A股市场带来不小的压力。

  一方面,IPO不断扩容,市场融资规模越来越大,“大小限”基数也将随之不断增加,等到限售期满,相当数量的公司首发股股东选择减持套现,给资金面本来就不宽裕的A股市场带来很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由于A股市场的制度还不够完善,投资者已将 “大小限”解禁认做较大的利空,其心理已经受到比较大的负面影响。

  巨灵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的大小限解禁公司数量合计978家,解禁股票数量达1498亿股,解禁市值近11623亿元。

  解禁数量方面,上半年合计455亿股,而下半年多达1043亿股,环比增长超过129%。

  解禁市值方面,上半年累计解禁金额为4365亿元,下半年则高达7207亿元,环比增长幅度也达到了65%以上。

  其中,下半年的7月 和12月是解禁规模最大的两个月份。7月份,解禁数量为339亿股,解禁市值达1745亿元,超过全年总数的22%,其中中国建筑(601668)的169亿股解禁量约为当月总量的1/2。

  近期有媒体报道,“延迟大小限解禁”被机构投资者列为最希望看到的四大股市政策之一。

  A股单边下行,看着自家股票“跌跌不休”,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和高管们纷纷开始采取“稳价”措施,“追加限售承诺”便是其中之一。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发现,在大盘加速下行的今年5月~7月,大股东和管理层追加限售承诺的越来越多,所涉及的公司数量、股份总额和相应市值三项指标均逐步放大。

  2012年5月,共有2家上市公司股东追加限售承诺,涉及股份约1.1亿股,对应市值7.4亿元。

  6月份,公司数量增加到3家,追加承诺股份略有下降,约0.7亿股,而对应市值却显著增加,达12.6亿元。

  7月份开始,上述三项数据均出现爆发性的增长:涉及公司数量上升到14家,环比增长367%;涉及股份总额多达37.2亿股,环比增长5200%;同时,对应市值高达267.4亿元,环比增长超过2000%!

  仅7月25日和26日两天时间,就有大东南(002263)(002263,收盘价6.05元)、齐峰股份(002521)(002521,收盘价12.79元)等5家上市公司公告其股东追加限售承诺。

  与2012年1月~6月的总数相比,7月份的追加限售承诺涉及公司数量多出3家,涉及股份总额几乎是上半年总数的2倍,而相应的市值额同样超过了上半年的总和。

  回顾2012年1月的2132点和2008年10月的1664点两次阶段性大底,在股市底部探明之前,上市公司大股东和高管的“追加限售承诺”亦频繁出现过。

  不难看出,每当大盘经过长时间的下跌,特别是公司股价急速下行时,投资价值开始凸显,在这个时候,很多上市公司大股东和管理层便开始追加限售承诺,以力挺自家公司股价。

  大多数情况下,公司股东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彰显自己对公司的信心,并把积极的信号传达给市场和投资者。

  承诺后市场反应积极

  尽管只是将限售期限往后延迟,但不可否认的是,大规模的上市公司股东追加限售承诺的行为,和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延迟“大小限”解禁一样,不管是从市场的资金面还是对投资者的心理影响来看,都将对解禁潮的负面影响产生一定的缓冲作用,进而给A股市场带来积极的影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统计发现,上市公司大股东和高管追加限售承诺后,对比同时期的大盘指数走势,大部分公司的股票价格会有较稳定的表现。

  广汇能源(600256) (600256,收盘价13.15元)4月12日发布公告称,基于对本公司未来持续高速发展的信心,公司控股股东广汇集团承诺自愿将其持有的近8.4亿股(占本公司股份总数42.91%)股份的锁定期,在其各自限售期满后,全部延迟至2015年5月25日。

  公告一出,当日广汇能源股价上涨4.11%,截至目前,在大盘指数同期下跌达10%的背景下,该公司股价表现平稳。

  万马电缆(002276)(002276,收盘价5.68元),公司于7月6日公告,其控股股东浙江万马电气电缆集团承诺对其持有的4.3亿限售股份追加限售期一年至2013年7月10日。

  当日股价直奔涨停,至今仍有10%左右的涨幅。

  除了控股股东,上市公司高管对所持股票追加限售承诺,同样会给公司的股价带来正面影响。

  金城医药(300233) (300233,收盘价13.19元)是今年以来股东追加限售承诺后上涨幅度最大的一只股票。

  该公司6月11日公告称,基于对金城医药未来发展的信心,郑庚修、李家全等5名公司董事或副总经理承诺延长所持股票锁定期,由原来的2012年6月22日延迟至2013年6月22日。

  自公告当日开始,金城药业股价从10.75元一路高歌猛进,7月26日的收盘价已经突破14元大关,上涨幅度一度接近30%。

  上证指数在此期间跌幅近10%,医药指数累计涨幅不超过5%,就算是医药板块龙头股同仁堂(600085),涨幅亦不到15%。

  豪迈科技(002595) (002595,收盘价17.30元)6月19日公告,柳胜军、冯民堂等40名公司股东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将各自持有的限售股份于2012年6月28日锁定到期后,自愿继续延长至2013年6月28日,涉及股份总数达6882万股。

  在这40名股东里,有7人是公司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合计持有公司股票5676万股,占此次追加承诺股份总数的82.48%。

  或许正是多达40名的股东数量给投资者带来了信心,公告当日,豪迈科技大涨7.32%,盘中一度涨停。

  截至7月26日收盘,大盘跌幅已经超过8%,但该公司股价基本持平。

  德力股份(002571) (002571,收盘价15.08元)、金禾实业(002597)(002597,收盘价15.24元)等股票在股东追加限售承诺后均有可观的涨幅。

  建言2

  新股连发、A股重挫 暂停IPO缓解扩容压力

  每经记者 李智

  每当股市低迷时,投资者们总是有各种期望,在这众多期望当中,暂停IPO无疑呼声最高的一个。

  近期,A股持续大跌,2132点的“钻石底”变成了“暂时底”,暂停IPO的呼声也再一次高涨起来。

  以“八卦”见长的某论坛,也发起了《千万股民大签名:强烈要求证监会停发新股、停止IPO!》的请愿帖,引来了近三十万网友“围观”。

  各方呼吁暂停IPO

  极度疲软的股市,已让不少投资者失去了最后的信心,但对不得不继续在A股市场杀伐的机构来说,却只能苦苦挣扎。

  人们在极度无奈之时,往往会寄希望于外界,于是机构呼吁的四大救市政策本周横空出世。

  四条政策中,当然少不了每逢大跌就会被提及的暂停新股IPO。

  实际上,期待暂缓IPO的何止是机构,个人投资者早就发出了类似的呼吁。

  最近,一个消息引起市场各方关注,一直以“八卦”消息出名的天涯论坛,居然出现了一篇和A股市场有关的热帖,而且还引起大批投资者的关注。这篇帖子的标题,就是《千万股民大签名:强烈要求证监会停发新股、停止IPO!》。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这篇帖子其实发布于6月28日,在近一个月的时间中,已经有接近三十万的点击量,回帖数也接近1.9万。

  在网友的回复中,绝大多数人都表示赞成暂缓新股IPO。

  然而,也有一部分网友颇为悲观,表示离开股市才是最好的选择。

  不管是机构还是个人投资者,对于暂缓IPO为何都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期待呢?

  最重要的理由,就是新股融资对整个市场造成了资金面的压力。

  巨灵统计数据显示,在A股市场不断下挫的6月和7月,累计有33只新股发行,募集资金超过180亿元。

  市场极度低迷,但对新股180亿元的融资额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网上、网下参与申购的资金却无比庞大。

  巨灵数据显示,6月以来发行的33只新股,网上、网下累计冻结资金超过了8000亿之巨(部分资金重复参与了申购新股)。

  另一方面,从2009年最新一轮的IPO重启以来,已经有超过850家公司成功登陆A股市场,累计募集资金接近了1万亿,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当中。

  毫无疑问,A股市场疲软,新股IPO的不断抽血是一个重要因素。也正因为此,市场低迷之时各方一再呼吁暂停新股IPO。

  新股IPO曾6次中断

  统计数据显示,从1994年以来,A股市场新股发行曾经先后6次被监管层叫停。

  A股市场第一次暂停新股发行始于1994年7月,在粤宏远A(000573)(000573,收盘价3.69元)发行后,一直到当年12月中炬高新(600872)(600872,收盘价4.97元)发行。

  从市场走势来看,该次IPO暂停的短短几个交易日后,上证指数就迎来了325.89点的阶段性底部,并于同年9月13日涨至1052.94点。

  第二次暂停发行发生于1995年1月,在S仪化(600871)(600871,收盘价6.70元)之后,大概经历了五个月,创业环保(600874)(600874,收盘价5.14元)才在6月成功登陆A股市场。

  当年上证指数于2月7日触及524.43点后震荡上行,5月22日最高涨至926.41点。

  第三次则颇为特殊,因为在1995年7月至1996年1月之间仅有3只新股登陆A股市场,所以业内将其视为“暂停期”。

  这一期间上证指数先扬后抑,整体呈现回落趋势,区间跌幅逾14%。

  第四次为2004年9月至2005年2月,在双鹭药业(002038)(002038,收盘价32.55元)上市后,华电国际(600027)(600027,收盘价4.20元)直到2005年2月才登陆A股市场。

  而和第三次一样,上证指数在这一期间小幅反弹之后继续下挫。虽然区间振幅接近25%,但是整体来看区间跌幅并不大。

  第五次暂停的表现最为惊人,由于股改的启动,从2005年6月三花股份(002050)(002050,收盘价9.00元)上市后,开始新股发行暂停了一年。

  这一次恰好经历了A股有史以来最大的牛市,上证指数从2005年6月6日见低998.22点后,一路涨至2007年10月16日的6124.04点。

  第六次,也是大家最熟悉的一次,在2008年9月华昌化工(002274)(002274,收盘价7.23元)发行之后,到桂林三金(002275)(002275,收盘价13.16元)在2009年6月底重启发行。

  在这一期间,虽然熊市让投资者信心遭受重创,但是指数已经在2008年10月28日触及了1664.93点,并迎来了至今令不少投资者扼腕叹息的小牛市。

  从以上的历史数据可以看出,虽然每一次新股暂停发行的表现不一,但是对A股市场多多少少都有些正面的刺激作用。

  甚至,在暂停期间A股市场曾数次出现阶段性的大涨,绝对算得上是A股的“强效兴奋剂”。

  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每当市场疲软之势,新股停发的呼声就此起彼伏。

  证监会多次表态不暂停

  机构提出的四大拯市措施中,暂停新股发行是呼声最高的一条,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却可能是最不容易成为现实的一条。因为证监会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新股发行不会暂停。最引人注目的一次就是7月13日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对投资者关注问题的答复。

  对于投资者提出的,监管部门为什么不停止新股发行的疑问,证监会表示,有投资者、市场人士、媒体认为,即使是在弱市的情况下,IPO数量的多少也应该由市场来调整和决定,希望监管部门再也不要把发行上市和调节股市联系起来,坚定IPO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和信心。通过多年不懈努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市场化方向,已经获得了市场参与各方的广泛认同。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47万亿元,储蓄率高达52%,资金供给应该说是比较充裕的,新股发行并不会对市场资金面供求关系产生大的影响。停发新股是一种行政管制行为,改革应当尽可能避免采取这类措施,应当在市场和经济正常运行的条件下进行。证监会指出,目前资本市场气氛不够热烈,主要是国际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投资者信心受到影响,不是因为资金不足。从过往的经验看,停发新股也并不能对市场环境有实质性改善。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IPO暂停的期望成真的难度很大,但是今年以来新股融资规模确实有了明显的滑坡。据统计,2012年上半年,A股IPO融资额度创出了2009年6月底重启以来的新低。新股融资金额约为740亿元,明显低于2011年上半年的近1600亿元,以及2010年上半年的近2100亿元。

  今年6月份,启动申购的15只新股累计募集资金约93亿元,较5月的172亿元和4月的128亿元均出现了明显缩水,仅仅高于今年1月。面对上半年新股融资额的同比大降,业内各方都有自己的解读,其中IPO公司数量减少以及新股大盘股数量的锐减被视为最直接原因。2010年和2011年上半年,正式启动发行的新股数量分别为170余只和160余只,而在今年上半年发行的新股尚不足110只,募集资金最多的中国交建(601800)也才刚刚迈入50亿门槛。

  不过,面对上半年IPO的趋缓,不少业内人士也深感忧虑:面对越来越多的排队等待上市的企业,特别一批“胃口不小”大盘股,早已脆弱不堪的A股市场将来不得不直面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7月初,普华永道就公开预测,2012年沪深股市IPO融资额会达到2000亿元至2500亿元。安永则预测,全年IPO融资总额在2200亿元左右。如果这个预测准确的话,对于今年上半年才完成740亿元“任务”的A股来说,下半年压力无疑是“亚历山大”。

  普华永道和安永的预测绝非危言耸听。截至7月19日,已经递交上市申请的企业数量就达到了750家之多,其中包括中国邮政速递、淮北矿业、陕煤股份、中国铁流等一大批大盘股。而且,已经通过发审委审核、距离上市仅有最后一步的公司就超过百家。

  在机构提出的四大救市政策中,第三项政策建议就是鼓励大股东和管理层增持。在A股市场,大股东或管理层增持往往被视为利好,因为他们更了解公司,因此市场常常将增持解读为公司股价被低估,或是大股东和管理层看好公司成长性。本周,甚至连机构投资者也开始呼吁监管层再次出台政策鼓励增持了。

  此外,一度被热议的平准基金入场救市,再次被提了出来。政府通过证监会、财政部、交易所等机构以法定的方式建立的基金,可通过对证券市场的逆向操作,熨平股市的非理性波动,稳定证券市场。

  建言3

  大股东增持潮起 监管部门鼓励但勿强求

  每经记者 王砚丹

  A股市场上,大股东或管理层增持往往被视作利好。因为他们通常比普通投资者更了解上市公司,市场常常将其增持解读为公司股价被低估,或是大股东和管理层看好公司成长性。

  在大盘屡创新低之际,市场视“大小非”减持为洪水猛兽,视产业资本增持如久旱后的甘霖。本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甚至连机构投资者都开始呼吁监管层再次出台鼓励增持政策,鼓励大股东增持是机构最希望看到的四大股市政策之一。那么,投资者美好的愿望能实现吗?

  产业资本增持超去年全年

  事实上,随着市场估值水平降低,近期产业资本增持的力度已经大大增强。

  7月,就在越来越多的中小投资者割肉离场,甚至注销账户,彻底离开这片“伤心地”的时候,上市公司高管、产业资本却反其道而行之,果断选择增持,力挺自家公司股价。

  据同花顺(300033)iFinD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7月19日,产业资本对上市公司股票的增持总数超过22亿股,月均增持3.21亿股;相应的市值总额和月均额分别为141亿元和20.14亿元。其中,7月以来的增持股数合计为11470万股,估算市值约10.15亿元,涉及67家上市公司的161名主要股东。而在2011年,产业资本增持股份总额约17亿股,月均增持1.42亿股;对应的变动市值总额约165亿元,月均额为13.76亿元。也就是说,今年前7个月,产业资本增持力度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本周,在沪指跌破2132点“钻石底”之际,产业资本和高管们继续高调增持。周五,茂业国际宣布2012年6月5日~7月25日,在上交所通过场内购买购入大商股份(600694)(600694,收盘价38.15元)共1332.5万股,消息一出,大商股份周五午盘后由绿翻红,大涨8.29%报收。中鼎股份(000887)(000887,收盘价8.60元)也公告了6名高管周二联合增持的消息,并且6名高管还表示未来12个月内将继续增持。

  3月已出台鼓励增持政策

  对于大股东增持,管理层一直明确表达支持态度。

  今年3月15日,证监会正式开始实施的《关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六十二条及第六十三条的决定》(下称《决定》)中就为大股东增持大开方便之门,包括对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不发生变更的发行行为引发的要约收购义务豁免,不再需要履行行政许可审核程序等。原来规定股东在增持到29.9%后,若想继续增持须进行要约收购;而新的规则修改为增持比例达到30%后,“既可以发起要约收购,也可以按照每年不超过2%继续自由增持”。另外,持股30%以上的股东每年2%自由增持股份的锁定期从12个月降至6个月。《决定》出台后,市场叫好声一片。

  那么,管理层还有没有继续出台诸如税收减免之类政策的必要,以鼓励大股东、高管们继续增持呢?

  从上述 《决定》中修改事项来看,证监会仅仅是简化了行政流程,并适当放宽了一些增持条件,并没有对大股东和高管的增持做出硬性规定。这传达出了管理层对大股东增持的支持态度。但如果管理层为了救市再出台诸如减税之类的政策,那么一是可能涉及到多部委协商,流程会很复杂,二是凡事过犹不及,行政干预过多后,会不会有新的不可知因素诞生?会不会有违市场化改革的初衷?这些都是未知数。

  增持样本之汇金:系市场行为

  A股市场上,增持行为中最被关注,也最容易引起争论的,莫过于汇金历次增持四大行。

  2008年9月,次贷危机传导至A股市场。9月18日,汇金增持工行、中行、建行(当时农行未上市)各200万股,并公布增持计划。时隔一个月,大盘探底1664点后反弹,开启了2009年小牛市序幕。

  去年10月,汇金再次公布增持四大行计划,至今年一季度末,半年时间增持耗资逾25亿元,特别是在一季度增持中行8363.02万股,更是引市场侧目。

  不过,从四大行走势图来看,汇金这次出手既没有稳定四大行的股价,也没有改变指数运行轨迹。工行、中行、建行A股均创出三年来新低,沪指本周也跌破2132点的心理关口。今年以来,上证指数跌幅达3.21%。

  为什么投资者常常疑虑汇金增持的性质,说到底还是与一个根本问题有关:汇金增持到底是行政手段还是市场行为?

  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副主任洪磊曾在一次会议上表示:“汇金是一个很好的机构投资者典范;它有实力,有股权,能够改进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换句话说,汇金是一个具有国家使命的机构投资者,一只主权财富基金。

  既然是机构投资者,那么把汇金的增持看做是市场行为或许更为贴切。汇金上半年对四大行增持或许出现了浮亏,但相比每年动辄获得的千亿分红,完全不值一提。试想一下,如果现在沪指处于6124点、四大行创出历史新高,那么汇金还会增持吗?

  如果连汇金的增持都不是政府扶持市场的行政手段,那么管理层还会对增持行为做过多干预,甚至出台强制增持措施吗?恐怕很难。

  证监会可以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制定分红计划,提升股东回报,因为这样可以平衡上市公司与股东之间的利益,也有利于股市发展。但前提是,要建立在上市公司有钱可分的基础上。同样,你不能强求大股东和高管们在他们认为不适合的价格买自家股票,因为这就违背了市场规律,也否认了理性经济人原则,但像3月15日出台的《决定》那样,为大股东增持提供便利,可能是最为可行的措施。

  增持潮多对应大盘低点

  不可否认的是,当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和高管开始增持自家股票时,市场信心也会跟随恢复。

  广发证券(000776)罗军在研报中指出,从历史上看,市场处于熊市时增持事件发生较为集中,增持事件集中爆发的时间段刚好对应了大盘走势的低点。而集中性的增持事件可能意味着股票价格被严重低估,后市可能存在上涨机会。“大量的买入行为可能表示管理层认为目前公司价值被低估、价值提升空间较大,或者对于公司未来经营充满信心。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到,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持有增持公告事件股票5日平均可获得0.92%的累积超额收益,年化超额收益可达44.16%。”

  不过,在现在的时点上,宏观经济可能在三季度见底或是促使增持潮出现的内生动力。

  7月24日,汇丰公布的7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 (PMI)初值为49.5,为5个月以来的最高值,同时中国制造业产出指数初值为51.2,较6月份的49.3有所上升,创9个月以来最高。

  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兼经济研究亚太区联席主管屈宏斌认为,7月汇丰中国制造业PMI初值温和回升到5个月以来的最高值,表明前期的宽松措施开始产生效果。而快速回落的通货膨胀率为实施更为宽松的政策创造了空间,随着宽松政策全面产生效力,经济增长有望在未来几个月内明显好转。

  建言4

  平准基金救市呼声再起 推出面临三道坎

  每经记者 郑佩珊

  争议颇多的“钻石底”终于在本周被击破,A股市场的低迷气息再度弥散。时逢国内外经济双重施压,A股市场信心难以提振,市场上关于推出平准基金的呼声再起。

  被市场寄予高度期望的平准基金已非第一次被热议。2008年下半年A股陷入低迷,社会各界对于平准基金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市场上不断涌现出各种平准基金救市的传闻,但最终平准基金入市被搁置。

  如今在A股再次受到重创之时,平准基金是否能起到 “救市良药”之用?平准基金的推行还面临哪些阻碍?

  平准基金入市呼声已久

  2008年11月份A股市场一度跌至1680.60点,股市处于一片低迷之中,现在,争议颇多的“钻石底”终于在本周被击破,市场上呼吁推出平准基金之声再起。

  平准基金之所以被市场赋予救市期望,在于其自身所特有的 “干预”作用。平准基金是指,政府通过证监会、财政部、交易所等机构以法定的方式建立的基金,这种基金可以通过对证券市场的逆向操作,用以稳定证券市场。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曾在 《保证股市稳定健康发展六大建议》中建议政府设立平准基金。

  与此同时,包括了中国证监会吉林证监局前局长江连海在内的一批专家、学者也公开呼吁设立市场平准基金。

  实际上自 《证券法》制定实施后,不同时期都有设立股市平准基金的声音,但一直没有引起监管层的重视和回应。

  “消息层面对于股市的稳定已不具有实质性作用”,有市场人士指出,只有出台具体救市政策或采取相关措施才是拯救股市的最好选择。

  海外市场实践成败兼有

  平准基金是否应该入市?或许应先看看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案例。

  浙商证券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显示,日本在1964年股市暴跌之后,1964至1965两年间投入了5127亿日元建立平准基金,占当时日本股市总市值和前一年总成交额分别为6.9%和9.0%。1990年韩国投入共约100亿美元设立平准基金救市,占当时股市总市值和前一年总成交额分比为8.9%和8.4%,基本稳住了股市。1996年我国台湾地区成立2000亿新台币股市稳定基金进场护盘。1998年我国香港投入1200亿港币设立平准基金,占总市值和年交易量的6.2%和4.2%。此后美国等国家也都纷纷设立平准基金护盘。

  从以上这些案例来看,我国香港特区政府设立的平准基金救市较为成功。1998年8月,索罗斯等一批国际炒家以香港联系汇率和香港股市为阻击对象。香港特区政府随后启用了平准基金,以1180亿港元的外汇基金购买香港股票。由于平准基金入市,恒生指数在8月28日以7829点收市,成交额达790亿美元,创出单日成交最高历史纪录。此后,特区政府财政司立即注册成立了外汇基金投资有限公司,负责管理入市行动中购买的股票。截至2001年,香港特区政府之前动用的外汇基金尽数回笼,同时还赚取了1100多亿港元。

  平准基金也是一把双刃剑,历史上出现过操作不当的案例。

  上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为了挽救暴跌的股市和低迷的经济,日本政府从1992年开始,数次动用邮政储蓄基金入市。日本政府每次动用邮政储蓄基金及其他保险基金和养老基金进入股市,在当时均有一定效果,但好景不长,股市又出现下跌。

  中国证监会吉林证监局前局长江连海曾指出,“平准基金如果设计得好,操作得好,顺应市场机制而又纠正市场机制的不足,那么可以起到相当好的作用,维护市场的稳定。反之则适得其反。”

  其实,在1998年我国曾推出证券投资基金试点。监管层希望通过投资组合追求基金自身的增值外,还承担稳定市场的功能。但遗憾的是稳定股票市场的作用目前没有显现。业内普遍认为,无论投资基金的规模达到多大的水平,都无法担当“平准基金”的重任,要稳定证券市场,必须重新设计专门的基金。

  平准基金遇三大阻碍

  市场上虽然对于推出平准基金的呼声很高,但是质疑声也同样不少。2009年年初,中国证监会前主席周正庆曾公开表示,现在对平准基金的认识还不一致,平准基金近期无法推出。但如今,随着A股跌破钻石底之后,是否到了必须重视推出平准基金的时刻?

  “在市场无力的情况下,平准基金的介入,一方面可以起到挽救投资者信心的作用,另一方面能产生实际托市的效果。”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歧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有分析指出,目前推出平准基金面临三道坎:一是可能会造成新的政策市;二是能不能用全体纳税人的钱去救助证券市场投资者;三是操作上的问题,如资金来源、介入时机、如何退出等。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王国刚曾在有关媒体上发文指出:股市平准基金一旦设立,就很容易成为有关政府部门调控股市的又一新路径,从而,发生“政策市”向“操控市”的演化。这种状况的发生,不仅不利于A股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且将严重强化股市的体制弊端。

  “另外,股市平准基金暗含着政府信用的保障机制,由此,它将处于盈亏的两难境地。”王国刚表示。

  除此之外,王国刚还提出多个质疑:这一平准基金的资金来源于何方?是政府财政投入还是从社会上募集?如果是政府财政投入,那么,在财政预算中这笔资金如何安排?近年虽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但在建设和谐社会中,财政支出也大幅增加,收支相抵,政府财政并无多少盈余。在此背景下,政府财政如何有数以万亿计的富余资金用于设立这种股市平准基金?另一方面,如果资金是从社会募集,那么,这一基金是否要以赢利为目的?假定不以赢利为目的,那么,社会投资者如何愿意将资金投入这种股市平准基金?如果以赢利为目的,那么,为了赢利,如何防范这一基金操纵股价?显然,这一系列疑问是待解的课题。

  而从操作层面看,他也指出,主张设立股市平准基金的人强调,这一基金由专家运作,何时介入股市、投资于哪类股票、如何投资以及投资组合等均由专家组选择确定。这种设想建立在 “专家高明论”基础上,的确有着“蒙人”效应,但它违背了“股市无专家”的基本常识。

  由此来看,平准基金难以推出,还是由于上述三道坎目前难以跨过。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