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终于出手救市了 利好耐人寻味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证监会终于出手救市了 利好耐人寻味

加入日期:2012-7-21 9:38:46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证监会无意暂停IPO 再陷管制旋涡
  7月第三个交易周,市场再度上演黑色星期一,个股全面暴跌,超百只股票跌停。8只新股联袂发行和证监会拒绝停发新股的消息,成为诱发新一轮恐慌性抛售的导火索。
  面对极度低迷的二级市场,部分分析人士呼吁停发新股救市。证监会则在第一时间公开回应,停发新股是一种行政管制行为,应当尽可能避免采取这类措施,停发新股并不能对市场环境有实质性改善。
  虽然新股停发现象历史上发生了多次,但此次停发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业内专家向记者表示,从管理层的表述来看,新股发行仍然坚持市场化与监管化。不过,新股发行改革还不够彻底,发行体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拒绝回归行政管制
  近期出炉的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显示经济增速明显下行、中报业绩频现地雷,在诸多压力下,大盘走势较为疲软,机构普遍看空后市,投资者情绪也降至冰点。
  市场最大的担忧是,所谓的2132点钻石底也可能变为砖石顶。有私募人士认为一旦钻石底变成砖石顶,下面所砸出的坑更深,可能砸破1800、直逼1600将是轻而易举的。
  迭创新低的大盘指数,给投资者信心带来沉重打击,有迹象也显示投资者正在加速抽离股市。
  据中登公司最新披露的周报数据显示,7月第一周,A股持仓账户数为5657.1万户,比前一周下降约5.68万户,这已是连续第七周环比下滑。与此同时,A股持仓账户占比降至34.06%,这也是自2008年初有统计以来的最低。
  相比之下,上半年A股IPO明显放缓但仍密集发行。截至7月23日,今年IPO的公司为122家,首发募集资金825亿元,此外,还有72家公司通过增发融资1516亿元,IPO和增发合计募资2442亿元。相比于2011年首发募集资金2720亿元和总募资7019亿元的规模,2012年半年多以来实际募资尚不到2011年的1/3。
  著名评论人皮海洲认为停发新股是有利于市场环境改善的。在他看来,A股325点、998点、1664点历史大底的形成,都是伴随着IPO暂停。并且停发新股有利于恢复投资者信心,有利于股市休养生息。经济学家华生也建议暂停新股发行,推出二次股改。
  但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明确表示,停发新股是一种行政管制行为,改革应当尽可能避免采取这类措施,从过往经验看,停发新股并不能对市场环境有实质性改善。因此,应当坚持继续深化发行体制改革,引导和督促市场主体归位尽责,发挥好市场约束机制的作用。
  私募大佬深圳龙腾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吴险峰认为,市场行情不好不完全跟新股发行有关,主要还是市场投资意识差,投机意识强,这与A股整体不具备投资价值有关。
  审不审更重要
  多数受访人士认为,停发新股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应坚持市场化改革,决不能用停发新股这种行政化手段来改变现状,否则与我们市场化改革方向南辕北辙。
  事实上,相对于2010年、2011年同期,今年上半年新股发行已明显放缓。有数据显示,今年截至6月底,A股首发上市的企业,比去年上半年下降37.5%;筹资额676.8亿元,比去年上半年下降58.4%。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苏培科认为,虽然在市场行情不好时适当停发新股对投资者信心恢复有一定好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停发新股就像房地产调控,控制了需求,最后需要将更加旺盛,供应量减少后,价格最后反弹得更高。
  在业内人士看来,新股发行的给二级市场带来的资金分流压力并不是很严重,虽然单周新股发行数量达到8只,但这些品种多为中小板、创业板股票,单只股票的融资总量非常有限。新股发行的加速带来的真正压力,更多体现在新股估值体系的混乱,目前深圳新股发行市盈率较主板依然偏高,高定位上市的新股引发的持续价值回归,给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尤为严重。
  应该完全市场化发行新股,以增加股票数量供给加速重塑新股估值体系,吴险峰告诉记者,只有加大发行力度,使参与打新的投机者到时没钱赚了,新股价格自然产生理性回归。同时,一旦大规模出现新股发行认购不足、承销商包销的现象,新股发行询价价格自然会同步降低。相信真正有价值的上市公司能够引发足够认购,而缺乏业绩预期支撑甚至是造假上市的公司,自然会遭到市场抛弃。
  财经评论人士黄湘源则称,股市的根本出路,从长远看,并不在于IPO停不停,而在于IPO审不审。(.中.国.经.营.报)

 

  监管措施密集 证监会强化稽查力度
  6月28日,证监会稽查执法联席会议在上海召开,交易所、公安部及证监会等多个相关部门与会。7月5日,2012年中央金融机构纪检监察部门主要负责人例会日前在京召开。会议要求,要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严厉打击以贷谋私、内幕交易、利益输送等行为,有效遏制金融领域腐败问题多发势头。
  数日后,证监会纪委书记黎晓宏在证监会监察系统会议上表示内幕交易与市场操纵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这些动向,被媒体解读为证监会的新一轮监管风暴。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券商及公、私募基金,不时传出有人士接受调查或者已经公告受到处罚,监管措施如此密集,处罚措施如此严厉,胜于以往。市场这么弱,不会搞运动的。一位监管层人士直接否认了存在监管风暴。
  被约谈的保荐人
  虽然上述监管层人士否认存在监管风暴,但记者获悉,今年以来,有市场人士因5年前,甚至是10年前的行为遭到了约谈。
  4月9日上午,银河证券投行部执行总经理张涛在云南省科研机构联合会举办的中小企业融资与创新培训会上做了主题演讲。在这之后,多位同事称再也没见到他出现在公司。
  在与此相近的时间段,银河证券保荐代表人黄健、韩杨因在保荐金河生物(002688)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项目中,尽职调查工作不完善、不彻底,对该公司使用的一项专利已失效事实核查不充分,被证监会监管谈话。
  本报从多个消息源处了解到,张涛也已被监管层约谈,原因则与上述两名保代不同。
  张涛的多位银河证券同事表示,公司内部消息是他可能涉及一桩5年前的二级市场内幕交易。
  2007年,银河证券保荐了亿城股份(000616)增发项目,在年初定增方案被否后,在银河证券原总裁肖时庆的运作下,当年10月底,新的公开发行方案获得证监会批准,亿城股份成功再融资12亿元,该项目保荐代表人即为张涛。他是国内第一批保荐代表人,2007年从银河证券投行部副经理升任投行部执行总经理。
  亿城股份证券代表李秀红告诉本报,没有稽查人士来公司询问相关情况。而张涛本人也拒绝了记者的采访,短信表示最近确实不方便,过一段时间再联系吧。
  根据《行政处罚法》,内幕交易在行政处罚上的追诉时效为2年,起算期限应从内幕交易人具体实施内幕交易行为之日起计算,该等内幕交易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如果按照《刑法》的规定,内幕交易的追诉期最多可达10年。一位稽查总队的人士告诉本报。
  理顺机制
  上述监管层人士告诉本报,理顺稽查系统内部的关系,特别是与地方派出机构的关系,是稽查系统目前的主要工作。
  6月19日,湖北地区上市公司的100多名高管们参加了一个紧急会议,湖北证监局局长芮跃华在会上给出了一组数字:今年上半年,湖北辖区内因涉嫌违法违规接受调查的有14起,其中12起涉嫌内幕交易,形势非常严峻。
  今年二季度,证监会稽查总局下派了一个工作组进驻湖北,随后,湖北省被媒体冠上了内幕交易重灾区的名号。
  湖北证监局局长芮跃华,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曾经担任过财政部国际司副司长,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副董事长等职。在湖北当地,虽然有说法称其为过路官员,但接近芮跃华的人士多称其与一般派出机构的领导有所不同,他和上市公司的距离保持得较远,很洁身自爱。湖北当地熟悉芮跃华的人士评论说。
  在华工科技(000988)内幕交易案被证监会督办后,有传言称证监会稽查总局直接下派工作组进驻湖北是对派出机构的不信任。上述监管层人士对此否认,称下派工作组是常规监管行为。
  今年上半年,证监会通报的立案查处案件已经多达37起,而去年同期,仅公布6起。证监会纪委书记黎晓宏称,从2009年至今的不到3年间,沪深证券交易所向证监会上报案件线索435件,仅占证监会全部案件线索的五成,其中又有六成是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案件线索。黎晓宏还表示,必须进一步加强技术系统建设,优化监控指标体系,不断提高异动线索发现能力和准确性;进一步加强联动监管机制建设,更加重视信息交换与共享,有效防范跨市场风险;进一步加强研究能力建设,适应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及时跟踪研究新交易特点和违法违规行为变化,不断提高及时应对打击的能力和水平。郭树清上任伊始强调的零容忍现在看并非虚言。但实际上,证监会内部在内幕交易监控手段上较为依赖交易所,这有一定的风险存在。一位券商高层称。(.经.济.观.察.报 .陈.旭)

 

  证监会喊话 QFII抄底 蓝筹股能否绝处逢生
  市场对蓝筹股期待已久,但大盘依旧在寻找底部。不过,本周蓝筹股终于出现异动中国石化逆市上涨,宏源证券(000562)放量上涨……从板块来看,医药和酿酒食品更是走出独立行情。值得注意的是,证监会上周末又再次唱多蓝筹股,而本周欧洲老牌财团罗斯柴尔德家族投资公司满仓投资A股的消息更是让市场对蓝筹股的行情充满了期待。那么,蓝筹股能否在市场处于绝境之时强势启动呢?
  管理层喊话
  证监会多次力挺蓝筹股
  自郭树清担任证监会主席以来,证监会已经多次力挺蓝筹股。但二级市场上,蓝筹股不仅迟迟未见行情启动,反而成了走势最为疲软的板块之一。
  证监会今年唱多蓝筹股
  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负责人2月称,蓝筹股就是市场的主体,是股市价值的真正所在。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月15日和2月22日两次提到,目前沪深300等蓝筹股的静态市盈率不足13倍,动态市盈率为11.2倍,显示出罕见的投资价值等言论。
  6月12日,证监会在其官网上发布的《近期投资者关注热点50问(三)》中继续倡导关注蓝筹股,称现在我国股市估值已降低到历史最低水平,具备了长期投资价值,倡导理性投资遇到了比较好的时机。证监会表示,倡导关注蓝筹股本质上是倡导理性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绩差股不确定性更强,只有经验较丰富的投资者才适合风险较大的投资选择。证监会还列举了蓝筹股自身特点、业绩情况、分红情况、公司治理情况四方面情况,力挺蓝筹股是股市价值的真正所在这一观点。
  想说爱你不容易
  虽然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和证监会官网反复推崇蓝筹和价值投资理念,两者对投资者价值投资的教育可谓苦口婆心。但从股民和股市的反映看,似乎都未买账。
  上半年以来,代表中国经济主体的蓝筹股依旧在沉沦的边缘。数据显示,沪深300成分股中已经有11只个股跌破历史最低价,分别是金风科技(002202)、荣盛石化(002493)、比亚迪(002594)、中国一重(601106)、桐昆股份(601233)、二重重装(601268)、广深铁路陕鼓动力(601369)、华锐风电(601558)、中国中冶(601618)、际华集团(601718);另外25只个股距离最低价不到1元的距离。另据统计,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工商银行中国人寿、中国神华等10家公司在最近五年中共计蒸发市值逾12万亿元,成为A股市场的十大财富毁灭机器。其中,中国石油于7月9日盘中创出8.75元的历史新低,该股上市以来累计重挫77.04%,成为A股有史以来总市值损失额最大的一只股票。
  近一周来证监会两次唱多
  作为股市管理层,证监会一直力挺蓝筹股,但蓝筹走势低迷,无疑让证监会脸上挂不住。最近一周,证监会更是连续两次力挺蓝筹股。
  上周末,证监会在官网发文对市场做出回应。有投资者称,倡导蓝筹投资价值投资是正确的,但现在股票市场却以蓝筹被抛弃、银行股暴跌的结果回应郭主席的号召。对此,证监会称,倡导投资蓝筹股,实际倡导的也是价值投资理念。近期,部分蓝筹股交易不够活跃,银行股也出现了一些波动,但还不能因此就说蓝筹股被抛弃了。此外,针对基金砸盘银行股的质疑,证监会称,数据表明,2011年底,基金公司持有的银行股流通市值仅占全部上市银行总市值的3.7%,占上市银行流通市值的4.9%。可见,以现有基金公司持有银行股的规模恐怕难以对银行股的价格起决定性作用。
  昨日,证监会副主席姚刚表示,股市的投资价值可以通过市盈率、现金分红、股息率等指标来衡量。事实上,去年底以来,证监会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被市场视为政策利好。这些政策措施是着眼于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而不是急功近利地去调节短期的涨跌,不能将此理解为政策救市。市场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证监会并不能左右股票指数的变化。证监会主要负责维护良好的竞争秩序,保护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青睐蓝筹股
  QFII基金加仓
  对于证监会唱多蓝筹股的言论,二级市场似乎并不买账,而机构投资者却以实际行动暗合管理层的呼吁。近期,QFII不断增加A股投资额度,大举买入蓝筹股;最近披露的基金二季报也显示,基金经理们加大了蓝筹股的投资力度。
  看好蓝筹QFII大举买入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12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称,要适当加快引进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的步伐,增加其投资额度。今年以来,监管层一直大力倡导长期资金入市,QFII额度的扩容便是其一,而QFII的持仓动向也普遍受到市场关注。本周,又有一家海外投资机构坚定看多A股市场,这次是大名鼎鼎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成员爱德蒙得洛希尔资产管理公司。这家知名投资机构的香港有限公司总经理汤熠昨天在北京透露,公司目前在A股市场7亿多美元的投资数额基本是满仓操作。不久前,韩国央行表示已开始用今年早些时候获得的3亿美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额度购买中国股票;总资产达到1.35万亿美元的世界最大的公共养老金基金日本政府养老金也在7月初表示,已经选出6家资产管理公司,以积极管理其投资组合中的新兴市场股票;更早些时候,卡塔尔一官员称,卡塔尔正在申请QFII资格,拟申请投资额度50亿美元,远远超过当前规定的10亿美元上限。
  市场人士称,自从QFII进入中国以来,凭借其国际化的视野,对A股市场总体判断比较准确,而QFII相对稳健的投资风格决定其往往对绩优蓝筹股长期持有。多家分析机构表示,作为价值投资者的代表,目前QFII资金正在积极买入蓝筹股,意味着大盘估值已具备相当的吸引力,即将触底或接近触底反弹。截至目前,已有172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QFII投资总额度已由300亿美元增加到800亿美元,这些境外机构投资者注重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主要持有大盘蓝筹股股票。
  下半年基金看好蓝筹股
  相比外资机构大举建仓以及对蓝筹股的青睐,国内机构虽然动作不那么迅速,但仍看好蓝筹股下半年的表现。从目前发布的基金公司下半年投资策略报告和基金中报来看,蓝筹股是多家基金共同提及的下半年投资的主流品种。
  国投瑞银投资策略报告认为,蓝筹股在下半年可以作为主流配置仓位。理由在于,随着A股制度性改革持续推进,积极采取增加机构投资者入市、强制完善分红机制、推进退市制度等多项措施,在投资偏好和管理层扶持的双重动力下,蓝筹众多行业包括银行、非银行金融、交运、石油石化、基础设施等有望成为各类资金的增配对象,从而产生显著上扬行情。南方基金表示,目前市场估值处于相对低位。从结构上来看,偏好沪深300为代表的蓝筹股。下半年重点配置金融、地产、品牌消费、先进制造等行业。
  蓝筹异动
  并非都是万人坑
  虽然蓝筹股今年整体走势低迷,但也并非都是万人坑,且不说喝酒吃药行情,权重更大的房地产和保险股就走出了独立行情。近期,更有多只蓝筹股出现异动走势。
  保险股成护盘先锋
  根据对近期市场的观察,每逢大盘大跌,保险板块均有资金逆市流入。由此可见,主力资金介入程度较深,护盘动作明显。这种不同寻常实际上是从去年的11月份一直持续到最近。今年以来新华保险(601336)涨了21.53%,中国人寿涨12.70%,中国平安涨了33.48%,中国太保(601601)涨21.34%。而基金中报也显示,基金在二季度加大了对保险股的买入。以中国平安为例,数据显示一季度末时只有92只基金重仓该股,但到二季度末时,重仓中国平安的基金数大幅增加到217只,整整增加了一倍还有多。毫无疑问,中国平安成二季度最受基金欢迎的个股。
  长江证券(000783)认为,下半年投资政策会逐步兑现,养老以及医疗保险创新政策是保险业绩以及股价的重要推动因素。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具有良好的新业务增速和投资收益弹性,预计2012年每股收益分别为3.07元和1.02元,维持推荐评级。国泰君安更是表示,下半年坚定看好保险股20%的上涨空间。
  地产股走强力挺深市
  今年以来,地产股一直在突围。地产股中的明星股华夏幸福(600340)从年初的16元起,两个半月内冲上28元;有着资金链紧张等不利传闻的阳光城股价在2月中旬突破6元的平台整理后,直冲10元大关,尽管大盘持续下跌,阳光城的股价却一直走在上升通道中,目前依然保持在9元附近。其他诸如万科A、招商地产(000024)、金地集团(600383),今年以来无不是处于一个角度完美的上升趋势中。地产股的走强也直接推动了深市的走强,整体而言深成指走势明显强于沪市。随着地产板块的整体走强,券商等机构的判断也由去年年底的强烈看空转为集体看多。包括国泰君安在内的多家券商机构认为,此轮地产板块的表现,有着坚实的基本面支撑。具体而言,今年初地产股票普遍估值较低,纵向看处于历史上的绝对低点。因此,地产股上半年的行情可以基本定性为流动性回暖促成的估值修复行情。
  记者观察
  蓝筹股局部行情可期待
  证监会喊话看多,境内外机构加速买入,二级市场出现异动,蓝筹股行情似乎真的有望出现。那么,蓝筹股能否在逆境中强势崛起呢?
  事实上,A股市场诞生20年来,真正意义上的蓝筹股行情只有两次。一次是1996年至1997年间,以沪市四川长虹(600839)与深市深发展(000001)为龙头的蓝筹股行情(其时称为绩优股行情);第二次即为2007年大牛市阶段的蓝筹股行情。2007年上半年,低价股、题材股、概念股涨势如虹,翻番个股比比皆是,而蓝筹股的表现却乏善可陈,重仓的基金也因此遭遇了集体郁闷。当年5月30日的一声半夜鸡叫,让买者自负的投资者醒悟过来,蓝筹股行情被正式引爆。回顾历史,蓝筹股的全面行情均在大牛市当中出现。而当前,尤其是在市场权重最大的银行类上市公司业绩增速放缓已经被确定,走势低迷的背景下,市场或难以出现全面的蓝筹股行情。
  但局部的蓝筹行情或许是值得期待的。从市盈率来看,当前全部A股平均市盈率为14倍,特别是蓝筹股典型代表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平均市盈率仅为11倍,低于标普500指数成分股13倍的平均市盈率。从股息率来看,2009年至2011年沪深300指数股息率分别为1.29%、1.59%和2.34%,均呈现稳步提高的趋势。据统计,2001-2011年的11年间,全国社保基金累计实现投资收益2846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达到8.4%;另外,自2003年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QFII)进入中国资本市场以来,先后共汇入资金1200多亿元,累计盈利1500多亿元,年化收益率达到16%。
  正如证监会所言,投资股市需要树立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的观念。股市的投资价值需要长期坚守才能实现,对于蓝筹股的行情,投资者也不妨多一些耐心和坚持。(.成.都.日.报)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