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日起,新版《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将全面实施。经过4个月的过渡期,这一规则将进入强制执行阶段。规则规定,有机产品生产企业应按照相关规定要求,在销售的有机产品或者产品的最小销售包装上,加施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及其惟一编号(有机码)、认证机构名称或者其标识。“一品一码”溯源体系的建立,将使有机产品“有迹可循”,监管部门能以此查到产品从产地到最终零售商的整个环节。
认证空前严格 费用水涨船高
据国家认监委透露,新版实施规则突出一个“严”字,在有机产品的认证程序方面更加规范。如要求认证机构对产地环境必须进行检测,认证现场检查需覆盖所有生产活动范围;规定对产品所有生产季(茬)均需现场检查,没有例外;对所有种类的认证产品都要进行产品检测;认证活动需提前报告监督部门等等。而以往的农药残留限制标准,如今成为了“零容忍”,不允许有丝毫残留。
在有机认证新规之下,申请有机认证的每一种产品,每出产一次就要接受一次检测,无论从检测项目还是次数来说,都比以往多了不少,企业需要支付的检测认证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在采访中许多中小农产品(000061)公司向记者表示经营压力比以往大了许多。
本报记者以办理有机蔬菜认证为名,致电国内的权威认证机构北京中绿华夏食品认证中心,咨询有机产品的认证所需费用和相关程序。该中心的认证员帮记者算了一笔账,以申请五种蔬菜为例:一年如果种三茬,那就一共是十五个检测样品;每个样品的检测费用是三千元,一年一共四万五千元;环境检测费是五千元;那么检测费用一共就是五万元,这些是需要交给检测部门的。加上认证中心收取的认证费两万六千元,以及检测人员的差旅费,检测认证费用每年就需要支付八万元左右。
由此,申请认证的产品种类增多,费用将会更高。
“这个操作性不是很强,所以我们现在都不大受理蔬菜产品的认证。”该认证员坦陈,他们机构内部都认为有机蔬菜的认证价格过高,不推荐初次申请的企业去做。
辽宁方园有机食品认证有限公司报出的认证费是一年一万多,不包括检测员从辽宁过来的差旅费。另外,产品检测需要自己去找相关机构。据记者了解,总费用并不比中绿华夏的低多少。
方园认证的工作人员提到,认证通过之后,并不意味着直接就能生产有机产品,还需要等三年的转换期,从开始有机管理,按照有机食品的生产标准开始生产,到真正获得标注有机食品的资质,期间的产品需标注“中国有机转换产品”标签。
近年来,各级媒体上对于有机转换产品的非议颇多,三年的转换期对于新入行的企业而言,如何顺利度过仍是问题。
福兮祸兮 企业反响不一
在本报记者走访的几个大卖场中,都有黑龙江北珍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的身影,产品包括有机大豆、糯米、小米等多个品种。然而据北珍的工作人员介绍,有机产品却成了他们的心病。
“销量不大,认证费用却增加那么多,你说做这个还有啥意义?赚的钱还不够他们检测认证的。还不如做普通蔬菜,卖的量大,还没人管,愿意怎么卖就怎么卖。”北珍食品的尤经理向记者诉苦,有机食品对于生产条件与技术的要求极为严苛,生产量较小。加上目标消费者是小众群体,销量低是业内的普遍情况。本就严格的检验程序,如今又增加了不少新规定,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很难实现盈利。
“等认证到期之后,肯定得看情况再做决定。”当记者问及会否坚持把有机产品做下去时,尤经理这么回答。
也有企业为认证成本增加而叫好。青岛五谷康食品营养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地区负责人于女士告诉记者,认证新规的出台并没有对产品的销售造成影响。
“认证成本并不是为了增加而增加,而是要把门槛抬高。有机产品行业本身就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在老百姓心中仅仅是贵而已,并不一定是真正安全。认证成本增加的话,会有所筛选,这样才能保证行业的健康和产品的安全。我认为不是一件坏事。”于女士说。
中信证券(600030)的一位分析师则认为,在中国要想做真正的有机产品,不容易。在水源、土壤、空气整体污染严重的大环境下,很难做到严格意义上的有机。检测程序的细化也是逼不得已。
“有机产品的成本,十年来一直都很贵。但在检测认证方面,原来的次数并没有这么多。”北京欧阁有机农庄科贸发展有限公司综合办的李主任对于有机行业的变化十分了解,在他看来,认证程序的增加的确会对产品安全有更多保证,然而检测认证费用的持续上涨却也颇令人无奈。“既然选择做这个行业,就要支付这个成本,这是没办法的。只要对行业有好处,我们还是接受的。当然,如果费用不是那么高的话,肯定更好。”
有机行业或将面临洗牌
据悉,截至2011年底,我国已颁发有机产品认证证书9337张,获得认证的有机生产面积达到200万公顷。生产有机产品的企业越来越多,也导致一些不正之风渐渐流行。夸大与虚假宣传行为、有机产品认证标志使用不规范等尤为严重。不同规模的企业对于有机认证新规持有不同态度,这在业内人士看来,十分正常,严规之下,中国的有机行业即将面临洗牌,一批中小企业或将退出有机产品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