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范彪
苏宁电器12.15元增发价与二级市场7.33元股价的差异颇为引人关注。历史经验表明,产业投资者的出价与安全价格完全是两回事,并且对产业资本而言,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相对股价的账面浮亏并不能说明全部。
由于增发价与二级市场股价倒挂,苏宁
增发结果出乎多数人的意料,包括实际控制人张近东在内的增发对象硬是顶着巨额浮亏的压力,以12.15元/股的价格,参与了增发。张近东以真金白银支持了苏宁的发展,斥资35亿元认购,认购后即浮亏约10亿元。
公司老板敢以如此高价入股,可能让投资者的信心备受鼓舞。但从利益出发点考虑,产业资本与普通投资者并不相同,投资者有必要重视这一点,产业资本认可的价格,未必是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护身符。类似的例子不在少数。
2010年,ST宝诚原大股东将股权转让给宝能系,每股价格达19.35元,两年过去,ST宝诚的股价仅剩12元,对于一个壳公司而言,宝能系目前看起来大额浮亏。2011年2月,苏泊尔的股东法国SEB以高于市场价约三成的价格,以30元/股的价格收购了苏泊尔股东苏氏家族的股权。时至今日,苏泊尔股价仅剩下12元多,法国SEB浮亏超过50%。
这些例子至少给了投资者几个启示:产业资本的眼光是长远的,它看得可能是一年,也可能是五年十年;但产业资本也未必战无不胜,比如苏泊尔过去一年多不断出现产品质量问题,说明有些变化因素产业资本也很难把控。
相比苏泊尔的例子,京东方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近年来,京东方实施了多次增发。2010年12月,京东方以3.03元/股的价格定向增发29.85亿股,募资89.43亿元。当时参与定增的共有7位投资者,其中北京亦庄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4.95亿股,从京东方目前的股价来看,参与定增的机构亏损的可能性极大。
没有人愿做亏本生意,但很多时候,产业资本股票账面的亏损未必是实质性的亏损。京东方在北京亦庄开发区是有工业园的,再者京东方身为国有企业,其研发一些产品的目的远不止盈利那么简单。有分析人士表示,其在面板上的投入,很大程度上是缘于民族工业在这方面必要的布局,不排除一些参与增发的机构纯粹是为了支持企业的发展。
A股市场上,一些壳公司的大股东转让上市公司股权的价格都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后高于或远高于二级市场股价,如果投资者简单以转让价格作为安全底线,则很可能招致损失。产业资本可能在买壳时面临短期损失,甚至一直亏损,但长期而言,产业资本关于壳公司的运作,远不是买卖股票这么简单。
很多产业资本买壳后将原有的资产通过壳公司上市,会产生估值溢价,原来净利润1亿元的企业,借壳后可能有30亿元的市值。在此过程中,买壳的产业资本充分享受了资产溢价的好处,但这个过程未必伴随着二级市场股价的大涨。换句话说,产业资本买壳时相比市场价好像是亏损的,但实际情况或许并非如此。
作者:范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