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化桥:人民银行必须加息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张化桥:人民银行必须加息

加入日期:2012-7-13 20:09:33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 读:
  乔 虹:2季度GDP全年垫底 三四季度将大幅反弹
  鲁政委:上半年GDP表明经济初现企稳信号
  曹凤岐:上半年GDP符合预期 保8有希望
  吴黎华:下半年买房子还是买股票
  熊锦秋:监事会与独立董事职能交叉的尴尬
  童第轶:股市扩容 炒作缩容
  股市里那只看不见的手
  曾 业:经济不会像股市那么糟糕
  董登新:中美股市比较 我们缺什么
  上交所专家别站着说话不腰疼
  孙立坚:美元升值是全球避险情绪升温导致
  谢国忠:经济局势相似 澳大利亚将是下一个西班牙
  金岩石:经济三季度见底 说通缩者脑子里有一条鱼
  张化桥:只有加息才能减息


  乔 虹:2季度GDP全年垫底 三四季度将大幅反弹
  国家统计局7月13日公布,上半年GDP增速为7.8%,二季度GDP增速为7.6%。
  新浪财经消息称,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乔虹表示,二季度GDP将全年垫底,但是三四季度数据会大幅反弹,年底甚至有望达到9%的增速。(证.券.时.报.网)
  


  鲁政委:上半年GDP表明经济初现企稳信号
  7月13日,微.博认证资料显示为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鲁政委在微.博称,经济初现企稳信号。
  鲁政委称:[经济初现企稳信号]GDP同比虽然回落,但环比1.8%已较上季度有所回升;在PPI负增长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13个月内首次反弹;在物价加速回落的背景下,消费零售总额降幅较前期趋缓。反映经济已经企稳。工业增速依然低于预期,主要是前期产成品库存依然较高所致。
  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测算,2012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270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8%。其中一季度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二季度环比增长1.8%。(证.券.时.报.网)
  


  曹凤岐:上半年GDP符合预期 保8有希望
  国家统计局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测算,2012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270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8%。其中一季度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二季度环比增长1.8%。对此,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表示,这一数据结果基本符合市场预期,仍有希望完成全年保8的目标。
  在谈到二季度GDP增长速度与上半年GDP增长速度双双破8的问题时,曹凤岐对中新网财经频道说:这一数据还是符合预期的。他解释道,这主要是因为国内整体的经济形势不好,此前公布的CPI、PMI等一系列数据已经预示了这一结果。
  他预计,三季度的经济数据可能将于二季度的经济数据相似,而四季度将会有所上升。从现在的经济情况来看,今年GDP实现8%的增长还是有希望的。曹凤岐说。(证.券.时.报.网)
  


  吴黎华:下半年买房子还是买股票
  吴晓求和任志强的对赌,把投资者对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分歧摆在了公众面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机构对于这两个市场都持相对谨慎乐观态度,但楼市似乎有比股票更乐观的理由。
  吴晓求对赌任志强 股市VS楼市
  在前不久的一次经济研讨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与华远地产(600743)董事长任志强提出对赌约定,打赌当前投资股票的收益在5年后一定会大于买房的收益。吴晓求认为,当前股市确实已经拥有投资价值。对此,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并不认同。一时间,这个对赌成为了网上讨论的热点。
  虽然对未来5年内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观点不一,但对于今年下半来说,到底是买股票还是买房子,却是摆在投资者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市场上主要有两派观点。一派观点认为,随着宏观政策的放松,尽管政府对于房地产调控不动摇,但房价已经不太可能继续下行,房价的反弹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已经是大概率事件,因此此时进入楼市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时机。另一派则认为,在调控政策下,房地产市场仍然存在一些变数,但在A股的股票市场上,目前的估值明显处在底部,未来随着中国宏观经济的探底回升,股票市场的上涨将是大概率事件,此时入市,可以抄底。
  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现在的房地产还是在一个非理性的轨道上行走,房价还有合理回归的空间。他认为,央行连续两次降息,意在稳增长促增长,客观上也可能使楼市回暖加速,但是千万不要误解为降息是一个旨在挽救房地产市场的政策转向。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说,6月份,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面积为373万平方米,环比上个月上涨8%,同比去年6月增长34%。杨红旭认为,住宅成交量是行业先行指标。之前,全国房价整体上保持下跌,但近期也出现了止跌迹象,突出表现在近日中指研究院公布数据6月份全国10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结束了9个月的下跌,环比上个月微涨0.05%。涨幅虽小,却具有强烈信号意义。如果政策面继续保持平稳,则未来几个月,房价极有可能步入上涨通道,虽然涨幅绝不可能重演2009年的火爆。
  银率网最新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则认为,随着宽松式货币政策在更明确的实施,下半年的信贷量将进一步走高。在当前民营经济地位还没有得到改善,实体经济发展的环境没有好转的情况下,大量的资金流向必然是楼市。这从目前日益回暖的楼市成交和地王再现就可以看出来。有了巨额资金的支持,从去年开始,钱紧的开发商不再会有以价换量的冲动,涨价将成为下半年楼市的主旋律。
  机构观点:下半年均不具备大涨基础
  下半年到底是买房子还是买股票?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排除了刚性的住房需求之后,房价和股价,今年下半年到底哪个会涨,又有哪个会上涨的比较快?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楼市还是股市,从目前机构的观点来看,多数均认为今年下半年并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
  在房地产市场上,高华证券表示,年初至今,中国大城市的房地产交易量在购房承受能力改善、购房意愿增强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政策等因素下从底部强劲复苏。预计下半年交易量仍有望进一步比上半年增长10-20%。高华证券预计,交易量强劲复苏的前景将推动房价从当前的谷底水平缓慢回升。
  但高华证券强调,三点原因将决定开发商的定价能力不太可能在未来几个季度大幅回升。首先,刚需是交易量复苏的关键推动因素,它对承受能力的敏感性较高;其次,开发商需要再用一两个季度来将资产负债状况恢复至良性水平,这可部分归因于融资成本依然高企以及现金回收周期较过去几年有所延长;最后,新盘上市数量可能会在下半年增幅较大,因为在建工程在本轮周期规模十分庞大,更不用提说业已发售但尚未售出的楼盘数量仍处历史高位。
  中投证券也认为,目前政府主要的调控思路是促使经济回归自主增长,房地产行业回归平稳增长成为当期经济趋稳的重要力量。从目前政策信号看,调控的最后底线为维持限购政策、决不让房价反弹、抑制房地产投机投资性需求作为一项长期政策;而预计目前基本的容忍度已经从价跌量增放宽至价稳量增。
  对于七八月份成交量基本可以判断淡季不淡,对于房价,反弹则不可避免。中投证券表示,在三季度这种反弹应在可控范围,而四季度房价上行压力会更大,因为二季度已经进入去库存阶段,3月份新开工已经负增长,而销售面积开始则同比大幅上升,今年四季度会进入求大于供的阶段。
  而在股票市场未来的走势判断上,机构也普遍持谨慎态度。太平洋证券认为,下半年对A股市场既不乐观,也不悲观。在当前的政策条件之下,需静观经济和企业盈利的自然触底、缓慢复苏。这个过程,是在迎来牛市之前无法逾越的。太平洋券认为,下半年政策将继续托底,但企业盈利还处于负增长过程中;经济和业绩很难对市场形成正面贡献,但也不会失速;在海外经济疲软和国内内生性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市场很难直接步入业绩驱动的行情中,下半年区间震荡的概率更大。
  中金公司则认为,下半年A股将呈现倒V型走势。7、8月份随着政策放松节奏和力度有所加大以及市场资金面的显著改善,市场将出现一波反弹行情。在确认二季度经济增速已回落过程中,稳增长政策出台力度将加大。这些因素将为反弹创造较好氛围,市场高点可能达到2500点到2600点。
  蓝筹难担大任 地产股被看好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12日收盘,按照整体法计算,全部A股的平均市盈率仅为13.35倍,市净率则仅为1.84倍,对应的历史大底998点时市盈率19.45倍,市净率1.65倍;沪深300的平均市盈率仅为10.51倍,市净率仅为1.66倍,均低于A股历史上998点大底时市盈率为13.83倍和市净率1.73倍。
  在A股市场整体处于估值底部的情况下,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数曾数次力挺蓝筹股,他表示,蓝筹股正显示出罕见的投资价值,对蓝筹股绝对有信心。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也表示,倡导关注蓝筹股本质上是倡导理性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绩差股不确定性更强,只有经验较丰富的投资者才适合风险较大的投资选择。然而,尽管监管层再三喊话,A股却不为所动。截至7月12日收盘,上证综指收报于2185.49点,今年以来累计下跌了0.63%,而同期的美股三大指数,欧洲三大指数以及日经等主要亚洲指数今年以来多数则实现了上涨。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以来,沪指不断破位下行,累计跌幅已经达到了7.87%。在6月份以来的29个交易日当中,有25个交易日呈现净流出状态,累计净流出达到了1112 .8亿元。而在最近一周(6月30日-7月6日)的产业资本动向中,方正证券(601901)研究显示,产业资本的流出力度较5月有所改善,但情况仍不乐观,基本面的拐点在产业资本的层面没有得到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对下半年的股票市场整体持谨慎态度,但无论是券商还是基金,在其发布的中期策略报告当中,对下半年房地产股票表示出兴趣的均不在少数。中金公司表示,最为看好房地产和券商的核心板块配置策略;申万菱信基金也认为,下半年在基本面、资金面没有明显回暖迹象时,早周期类行业和防御型行业将是配置重点,比如保险、地产等早周期类行业。(经.济.参.考.报)
  


  熊锦秋:监事会与独立董事职能交叉的尴尬
  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公司为董事会与监事会分设的二元制法人治理结构,但目前A股上市公司被强制执行独立董事制度,治理架构有向美英模式靠近的迹象,遂使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职能定位形成了交叉。这就带来了棘手的法律问题。
  《公司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了监事会的职权,包括检查公司财务,监督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的行为等。而从不少上市公司不时爆出公司董事及高管违规、失信的案例来看,一些上市公司监事会的监督作用还很不到位。一些上市公司监事会工作报告所称的在报告期履职尽责,不过是在形式上和言辞上例行公事而已。
  上市公司监事会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细究起来,原因很多。
  比如因为人员组成不合理。《公司法》规定,监事会的成员包括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其中职工代表不得低于三分之一。但现实是,由公司职工代表大会或工会提名选举的职工监事,如果尽职尽责对董事、经理这些公司领导行使监督权,很可能被穿小鞋,而股东代表监事只能由股东尤其是大股东指派,在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下,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的人选都被大股东操纵,监事会的独立性自然无从谈起。
  又比如监事会缺乏行使职权的有效手段。首先,一般上市公司没有赋予监事会履责所需合理费用的自行处理权。其次,即使监事可以列席董事会议,但是公司主要经营信息仍掌握在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手中,上市公司一般较少主动为监事会提供大量真实、原始、可靠的信息,监事会难以了解公司实情,难以履责。
  再比如,监事会自身也缺乏激励和处罚机制。监事会在设立之初虽被赋予重要的监督之责,但《公司法》第六章只是规定监事不得侵占公司财产、挪用公司资金等行为,如果违法违规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将承担赔偿责任,却并没有规定如果监事不履行其对董事经理的监督义务时应承担什么后果,由此监事只要不违法,无为而治也可平平庸庸混日子。监事会干好干坏没有硬性评价标准,也没有激励机制。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在众多被查处的上市公司董事、经理违法违规案例中,几乎没有监事被同时追究失职责任的。
  在全球的各类公司治理架构中,监事会并非必须有的设置。在美、英等国的一元制公司治理模式中就没有监事会;在香港上市的一些内地蓝筹公司也只有独立董事,而无监事会制度;法国公司对是否设立监事会由公司章程选择。那在当前这种情况下,我国上市公司的监事会是否还有必要存在呢?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想法:
  其一,上市公司监事会并非必须有。有为才有位,如果监事会越来越被边缘化,那将其取消或部分取消也未必就是错误的。在全力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确保独立董事的独立公正性的基础上,可以考虑修改《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上市公司是否设立监事会,由公司章程自主决定。对于不设监事会的,原监事会的部分职能可归并由独立董事执行。
  其二,如果保留监事会,那就必须促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要设法确保监事会的组成人员具有较高素质,并与董事、经理相互独立;还要赋予监事会行使职权所必需的基础条件和手段;建立监事会是否履责相应的激励与处罚机制。
  其三,合理划分监事会与独立董事的职能权限。由于目前独立董事与监事会两者之间职能划分不清甚至存在不少交叉,对于保留监事会的上市公司,在确保公司利益最大化这个共同目标基础上,应该明确两者各自的职能重点。为此,笔者的设想是,独立董事的宏观大目标是要充分发挥其独立公正的品质及专业技能,监督董事会所有重大决策的公正性和科学性,保障决策的公正与行为的妥当;独立董事理应主要站在中小股东角度,维护中小股东利益不受侵犯。而监事会的宏观大目标应以检查公司财务等手段来监督董事、经理业务行为的合法性,保障财务信息的真实和业务行为的合法。监事会的立场应主要站在公司职工以及银行等公司相关利益者角度,按《公司法》的规定,监事会应包括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因此监事会已经含有职工利益代表,这么看来,今后监事会也应适当注意吸纳银行等利益相关者人员,以维护其合法权益。(上.海.证.券.报)
  (作者系资深经济研究工作者)
  


  童第轶:股市扩容 炒作缩容
  时间荏苒,转眼间,2012这个末日年已经走完了一半。在这半年时间里,A股市场再次经历了从热闹到沉寂的小轮回,指数从年初最低一度跑出约15%的升势,此后又一蹶不振,近日沪综指一度跌破2200点,市场情绪再度陷入极度悲观。
  上海市场单日最大成交额1707.4亿元,日均成交额796.4亿元。在这张成绩单中,最大涨幅差强人意,而日均成交金额的低迷,亦反映出资金参与意愿不高。
  市场的人气哪去了?缘何在流动性有所放松的背景下,面对市盈率仅十几倍的A股市场,资金仍然望而却步呢?也许下面一组数据点出了场外资金的忧虑:仅今年上半年,I PO的公司多达112家,融资总额高达2155亿元。
  此外,有56家公司增发,增发总额1310亿元。I PO和增发累计总额达3 4 6 5亿元。当有限的资金面对如此不断膨胀的筹码供应时,也难怪资金止步不前。
  面对汹涌的筹码供应,有谁愿意充当螳臂挡车的入场资金呢?
  看看沪深两市占货币供应的比重,也许会更加明了。2005年998点时,沪深两市流通市值1万亿元,占当时M1的比重10%,占M2的比重4%。2008年1664点时,流通市值3.8万亿元,占当月M1的比重24%,占M2的比重8%。
  如今,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份,两市流通市值18. 4万亿元,占M1比重6 6%,占M2比重20%。虽然货币供应相比2005年增长了近2倍,但显然流通市值的增长更为迅猛,以至于流通市值占M1的比重是当年的6.6倍,占M2的比重是当年的5倍。
  想想也有些许可悲,与A股的流通市值增长相比,让人诟病的超发货币似乎都要汗颜。而且,从图中可以更清晰的发现,尽管现在的指数相比6124点时已经跌去了63 .7%,但当前流通市值的占比竟然把当时的高点踩在了脚下。
  股市扩容不已,社会上的闲置资金也只能退避三舍。新的资金不进场,存量资金不断被消耗,面对上半年的喝汤行情,局部作战似乎成为不多的场内资金唯一的选择。所以可以看到,在上半年的行情中,市场活跃的范围越来越小,分化比以往更为明显,一些板块、一些题材反复被炒作,譬如包钢稀土(600111)几乎长期占据着两市成交金额之首。而与此同时,在指数和部分热点股票创出年内高点的时候,另一些股票则跌破了1664点时的低点。或许,在股市筹码与资金的天平无法恢复基本平衡之前,资金的局部作战将成为一种常态,市场的分化也将成为一种常态。股市扩容之下,炒作缩容成为市场应对的本能反应。
  既然如此,不妨假设市场在这样半死不活的状态下继续维持,目前看来,投资者可以关注突发政策带来的投资机会,有政策来当催化剂,这样的热点资金更有介入的意愿。再有,就是业绩确定的中小盘成长股的机会。这类股票一方面拥有稳定的业绩和良好的成长空间;一方面市值偏小,在资金有限的背景下,吸引力会更大。当然,市场没有一成不变的逻辑,市场的自我学习、自我纠错的能力超强。另外,在短线热炒的同时,我们也应小心市场在持续扩容状态下出现的估值体系坍塌。这是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不得不防。(投.资.与.理.财)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