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两市重大情报专家点睛
叶檀:降息潮说明次贷危机发展到全面债务危机
曹中铭:券商凭什么拒绝减负?
郎咸平:我们能安心退休么?
朱大鸣:引爆中国房价暴涨炸药已经埋好
钮文新:宏观调控太匠气
二、今日机构劲爆看点
市场无视降息利好 银行蓝筹集体砸盘
大盘表现疲软 降息难就两市
逢低吸纳优质个股 等待反弹
关注前期低点位置的支撑作用
降息反而带来隐忧 利空出尽后能否迎来契机
央行降息作用有限 操作上保持谨慎
大盘五连阴制造年度最大周跌幅
短期弱势明显 关注2250的支撑
权重集体倒戈 大盘缘何如此疲软
降息下的A股为何不涨?
三、火线热点飙升内幕
央行突击降息 15股面临重大爆发机遇
四、顶级私募内部信息交流园
顶级私募关注个股:保利地产地产龙头降息利好
顶级私募个股内幕消息汇总:荣盛发展南京项目销售极为成功
顶级私募建仓成本:巴安水务主力平均持仓成本16.832元
五、民间高手股王争霸
月盈利前15名绝顶民间高手一览:最牛高手一月盈利24.54%
民间高手仓单:4高手重仓巴安水务
一、两市重大情报专家点睛
叶檀:降息潮说明次贷危机发展到全面债务危机
央行降息在预期之中,这是倒逼的结果,也说明5月份CPI增幅不高。
新兴经济体在欧美之前率先宽松货币政策。2012年以来,已经有巴西、印度、俄罗斯、越南和菲律宾等新兴经济体降息;深受大宗商品价格下行困扰的澳大利亚央行6月5日也宣布,下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至3.50%,这是该行连续第二个月降息,累计幅度达75个基点。
从2011年开始的第二波降息潮,说明次贷危机从衍生品危机时代,进入债务危机时代,各国不得不在2009年后再次放开货币闸门以鼓励投资提升市场信心。衍生品危机产生的金融去杠杆化,使得负债率高、效率低下的经济体首当其冲,债务环境恶化,从南欧开始到中国南方的小镇上,金融机构、债权人、企业忧心忡忡。
国内外实体经济忧患丛生。全球大宗商品进入黑5月,欧债危机深化,制造业下行。在中国,煤炭等原材料库存在码头、仓房堆积如山,库存钢铁可以建371个鸟巢。反映中小企业生存状态的汇丰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连续7个月跌至荣枯分界线下方,近两月反映大型企业的官方采购经理人指数开始下行。虽然中印两国的汇丰非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上升,汇丰5月份印度服务业PMI,从4月52.8升至54.7,为三个月新高,而当月中国服务业PMI创出19个月以来的新高,达到54.7,但民间投资与消费仍然处于低位。
降息所传递出的宽松货币信号,比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更明确。央行此次降息意在刺激民间的投资与消费,为债务人减负的目的很明显。央行在降息的同时,规定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也就是说,在贷款利率下降25个基点的基础上打个八折。最粗略的算法,按照2.5万亿元的地方平台贷计,下降25个基点节省利率625亿元,如果再打八折,那就更多。而根据标普的研究,截至去年底,中国私人部门债务与国内生产总 值 的 比 例 为131%,虽低于美英的约200%的比例,但高于发展中国家50%的正常水平。
央行破天荒地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反映出保证储户利益的一片苦心,也是利率市场化的一小步。央行呵护企业与储户的一片苦心恐怕未必能实现,由于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较为困难,能与银行博弈下调贷款利率的企业少之又少,在市场利率较高的情况下,银行会通过票据、中间费用等办法变相提升利率。而储户大多将资金取出进行投资理财,以目前的存款利率上升10%,对于储户没什么吸引力,但此举可以防止资金大规模流向利率较高的国家。
目前民间借贷利率下行,并非资金宽松,而是企业因为经济低迷、成本高涨失去了投资意愿。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4月份温州民间借贷综合利率平均水平为21.58%,同比下降3.02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08个百分点。
对于市场化的企业来说,利率下降25个基点还不足以吸引企业投资。企业关键是看消费市场与盈利空间,如果未来中国消费力上升,美国创新力上升,欧债危机国减少无谓的福利,那么企业将乐于把新增货币用于投资;如果发放货币后中国消费不振,欧债国还是不愿意削减福利,失去盈利与市场的企业,绝不会因为利率下降而进行大规模投资。恰恰在拉动消费、经济结构改革方面,货币政策无能为力。降息是为维持经济增长不得已而为之,目的是为改革腾出时间和空间,降息本身不是目的,不能把补药当饭吃。日本长期维持低息与财政刺激的结果,不仅债台高筑,还表现在资源低效滥用,在三家村修建白头鲸博物馆就是典型案例。
市场是否欢迎降息?当然。6月7日,沪综指跌破2300点,房地产市场则出现红5月,预计房地产市场火上浇油,与实体经济相关的股市、期市会有短暂反弹,仅此而已。(每日经济新闻)
曹中铭:券商凭什么拒绝减负?
今年4月30日,沪深证交所和中登公司宣布,降低A股交易的相关收费标准,总体降幅为25%,调整后的收费标准于6月1日起实施。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多地调查发现,6月1日之后绝大多数券商纷纷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应对,大打太极拒绝为投资者减负。
来自证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沪深两市股票总成交金额为42.16万亿元。这意味着去年沪深交易所共收取经手费90多亿元,如果按照调整后的标准0.087‰计算,那么2011年经手费将减少约20亿元。毫无疑问,20亿元不是个小数目。如果券商将之截留,等于将本该属于投资者的利益装进了自己的腰包。
正如证监会相关负责人所言,降低A股交易相关收费,将明显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减轻投资者负担。显然,监管部门的降费对象是投资者,而不是券商,更不是将降低收费标准变成券商的利润增长点。然而,众多券商却揣着明白装糊涂,或故意曲解,或拒不执行。
目前的中信证券(600030),堪称券商中的大哥大,其在2011年报中曾自豪地声称 我们依然在各项业务上保持行业领先地位,但在此次的降费行动中,中信证券显然没有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相反,针对减负问题,中信证券既不回应,也未执行减负政策。
在未挂牌上市以前,中信证券与其时的长江证券(000783),无论是规模还是市场影响等诸多方面,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而在发行股票实现融资以后,中信证券不仅将长江证券远远地抛在后面,并且一跃成为券商领头羊。应该说是资本市场培育了中信证券,是350多万在中信证券开户的投资者成为其坚强后盾,为中信证券成为行业龙头默默地奉献着。
俗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虽然在资本市场中利字当头,但该回报还是要回报。因此,中信证券对执行监管部门的规定,不仅应该支持,更应该积极付诸行动。更何况,此次的减负是监管层给市场中的投资者减负,而不是中信证券给投资者减负。退一步讲,在券商佣金大战常常爆发的背景下,中信证券即使是自己割点肉回报资本市场与在其开户的投资者,又有何不可呢?作为券商的龙头,面对着2亿元减负款,中信证券的眼中不能只剩下利益吧?至少,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不能被忘却吧?
其实,除了中信证券,有券商不执行减负政策的理由,竟然是降费通知由证交所与中登公司所发,而不是来自证监会。但不应忽视的是,在降费的当天,证监会相关负责人专门为之进行过表态。虽然通知来自交易所与中登公司,但其实明显包含着证监会的用意在内。某些券商把面包不当干粮,到底是有意为之还是恶意为之?而为投资者减负变成了为券商增利,在这一切的背后,说明A股市场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已到了何种疯狂的程度,事实上也是市场的一个写照。
为投资者减负遭到券商拒绝,如果此次的通知不是降低相关收费,而是提高收费标准,各家券商还会纷纷说不吗?(每日经济新闻)
郎咸平:我们能安心退休么?
2005年以来,国家连续6年7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而且最后几次的上调幅度都在10%左右。国务院为何如此重视养老金问题?养老金的实际状况到底怎样?
按照现在的养老金情况来看,一旦退休很可能面临悲惨的生活。2010年3月29日有媒体发表文章说,如果退休以后每天只吃盒饭,需要100万元的退休金。现在一般盒饭的市场价格是10元,随着通胀率的不断上升,假如以4%来算,30年后盒饭的价格大概会涨到32元,如果一日三餐都吃盒饭,一天就需要100元,30年的盒饭钱就需要100多万元。当然,4%这个数字肯定是被严重低估了。
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一个普通家庭1年的生活费是5万元,以更为严重被低估的3%的通胀率来计算,20年后要维持现在的生活水平,1年就需要9万元。假设离退休还有20年,退休后还要再活20年,需要的养老费用是242万元。按照现行的养老制度,如果月薪4000元,再假设薪水的涨幅和通胀一样每年涨3%。退休时养老保险金总共也只有37万元,但需要的费用却是242万元,连零头都不够。
我们看看清华大学养老金工作室提供的数据,2012~2017年,中国14~64岁的劳动人口开始下降。到2035年,65岁以上的人口约为2.94亿。也就是说,现在是每10人中有1个老年人,但二三十年后,每10人中老年人的数量可能会达到4个,将出现2个纳税人供养1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这对年轻的夫妇来说意味着每对夫妇要供养4个老人,你们怎么养得起?
我们再看看其他国家都是怎么做的。比如智利在养老金这方面做得就比我们好。其中有一条就是它们的社保基金经理人必须交纳他所管理资金的1%的个人资金做担保。比如你负责10亿美元的养老金投资管理,必须自己拿出1000万美元的个人财产作为担保。智利政府养老基金监管部门单独雇用审计人员、律师进行审查,而且养老金的投资交易当天上报,财务和资金情况要月报。也正是因为有这样规范的流程,尽管智利已经有几个养老金公司倒闭,但是养老金都没有受到损失。
我们的养老金全部统筹运用的结果就是,任何一个省跟任何一个市只有总量,其他所有的资料,如何投资、如何回报、如何使用,全部都不透明。社保局征收的效率极低,还要单独找一批人进行企业财务核算,监控企业工资,通过类似税务总局的征管软件去进行调查、稽核、征缴,这个过程中产生的费用都要从社保基金的收入中扣除。很多地方的社保返还率都不到40%,也就是说60%都被当成费用扣除了。需要花60%的社保金去做这种调研、征税的工作,这就是我们的社保金。
这个钱是可以省下来的。支出为什么这么大?因为既没有明确分工,也没有问责。最不合理的是政府根本就不鼓励大家存钱。我们的社会保险法规定,参保人交费年限满15年以上者,达到规定年龄后可以每个月领取养老金。交费不足15年的,可以交费到满15年后,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没有投资回报,也没有任何的政府鼓励。不过话又说回来,在现在这种体制之下,也没有办法鼓励大家为自己多交养老保险,因为交了,这个钱就直接进入政府的统筹账户里面去了,但少交还不行。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只愿意交规定的数字,多交就亏了。
我们现在是在用年轻人交的养老金去补老年人的支出。玩的就是一个庞氏游戏,就是拿后面的钱补前面的,等到前面的退休金都被拿光了,并且现在的年轻人也退休了,我可以负责任地跟你讲,没钱了。目前就是这么危险。
当然,养老金也会破产。比如中国香港,2000年香港大学退休金破产时,学校竟然召回所有合同重签。过去答应给你的退休金,现在一笔勾销,不认账了。如果你不愿意重签合同,你就别干了。如果你想通过跟学校打官司来讨个说法的话,那你就得先想想自己是不是掏得起律师费。打不起官司只有重签合同。所以,像笔者这种级别的教授,本来可以拿到2000万港币退休金的,但是现在就只能拿20万港币了。
内地的养老金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如果继续这样下去,肯定会比香港地区还要糟糕。如果现在不解决养老金问题,这么多退休的父母亲怎么办?将来一对年轻夫妻要养12个老人。如果国家不趁现在把问题解决掉,将来怎么办?所有的担子全部都压在年轻人的身上。笔者建议最好对整个社保基金做一个改革,最起码每个人要有一个独立账户,而且这个钱是不可挪用的,然后让每个老百姓都知道自己存有多少钱。这是一切问题的开始,之后我们再慢慢规范,慢慢管理。当然,个人也要养成投资理财的好习惯,通过多种理财工具和产品,丰富自己的投资手段,在社保之外,自己动手为养老做好准备。也只有这样双管齐下,才能够像温总理讲得那样,让每个人活得更有尊严。 (.中.国.证.券.网)
朱大鸣:引爆中国房价暴涨炸药已经埋好
针对各地政府微调架空调控政策 的行动,住建部新闻发言人做出了回应,三点值得关注:要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和税收政策。一方面,要在中央统一政策框架内,落实好对居民家庭购买首 套普通自住房的信贷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二套房认定标准、首付款比例、贷款利率和三套及以上住房停贷政策,坚决 遏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最后一点是发言人指出,对于地方出台放松抑制不合理购房政策的,将及时予以制止或纠正。
首套房信贷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从本质上说已经改变了宏观调控。中国房地产市场之所以有着充足的购买力,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信贷充足。中国房价上涨的十二年, 也是中国信贷大投放的十二年。信贷大投放一方面导致了通货膨胀,资金被迫进行投机,才能保值;一方面,信贷大投放导致了资产价格上涨。货币政策已经严重不 能反映信贷投放量了,在这种背景下,流动性如地下炽热的火焰,不在房地产市场爆发,就在物价上升腾。这是这些年的现实证明了的事情,从根本上来说,宏观调 控政策已松,房价就暴涨,最主要的原因是货币超发所致,以至于很多人都总结出来这个规律了。所以,遏制投机性需求,没有管好信贷政策,就是无根的政策。我 们多次指出,民间资金十分匮乏,并非是说流动性不足,而是信贷制度极其不合理。正是基于此,中国的税收成本、资金使用成本都是非常高。一些企业可以拿着巨 额信贷去放高利贷,去投机,制造火箭蛋、蒜你狠,去制造土地市场的地王,一些企业嗷嗷待哺,告贷无门。经济两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信贷体制造成 的。如果这种无效成本继续增加,经济增长下滑并不奇怪。信贷投放量增加而不调整信贷结构,等于直接房地产作为保值和投机的蓄水池和银行,等于埋下了炸药, 专等着地方微调政策突破底线而爆发。这种情况不仅仅将房地产推向绝路,断了房地产健康发展的唯一一条后路,还将经济拖向了无底洞。滞胀、失业、无效率,这 些可怕的名词并非只是与别的国家有缘。
澳大利亚央行 5日宣布,下调其基准利率--现金利率25个基点至3.50%,该决议符合市场普遍预期。这是该行连续第二个月降息,累计幅度达75个基点。全球救市政策 只有印钞票一招了,但是,在上述两难的背景下,我们还有降息空间吗?不对称降息可能会成为一项选择,问题是,这样的政策能实现吗?金融利益高于实体利益的 时代,这样的政策会出来吗?我们有些存疑。
如果货币继续超发下去,那么,房价暴涨就会有很强的基础。泡沫经济是经济大国转型的最致命杀手。譬如拉美病、东南亚危机、日本的衰落以及美国次贷危机。一位伟人说过,历史的教训就是从来不接受教训。
我们早就说过,限购令并非这轮调控成功的最重要原因,这轮调控之所以取得暂时的成功就是限贷令和信贷投放放缓。投机最重要的驱动力就是避免货币贬值和利用信 贷杠杆进行运作。与其说限购令起到了作用,那只是表象:真正起到作用的就是信贷放缓。信贷投放放缓造成了资金饥渴,但这种饥渴是结构问题。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扬州新政没有及时制止,已经从表面平静的泥潭中投进了一颗小石子,其带动效应在一圈一圈的扩大,最终将会影响整个国家经济大局,其后果 在不救的将来显现。不知道还会有什么样的补丁来补好这个漏洞,中国经济的未来,实在难以设想,因为这种设想,远远超越了预期。住建部能兑现其对于地方出 台放松抑制不合理购房政策的,将及时予以制止或纠正吗?实在值得怀疑。而中国房地产市场能不能健康发展,中国经济会不会滑向泡沫经济最终溃烂,现在已经 到了关键抉择时刻了,祝我们中国经济好运。
钮文新:宏观调控太匠气
都说宏观调控是一门艺术,但中国的宏观决策者是否已经领悟到这门艺术的真谛?我看没有,而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工匠气。工匠与艺术家的区别在哪?各家有各 家的说法。而在我看来,关键在于魂把握。工匠之作往往有形无魂,而艺术家的作品必须形魂兼备,相得益彰,恰到好处。
什么样的作品有魂?真情实感、动人心魄。观赏者与作品之间可以发生交流,交流的语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讲一个故事:在法国巴黎艺术馆里,陈列了一座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它的作者是大艺术家罗丹。细心的人会发现这尊雕像没有手。他的手哪去了?被罗丹用斧头砍去了。罗丹为什么要砍掉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
一天深夜,罗丹终于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非常满意,迫不及待地叫醒他的学生一起欣赏。他的学生把雕像反复看了很久,然后目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巴 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生动夺人。学生们连声叫好: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罗丹的笑容突然消失了。他快步走到工作 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斧,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
为什么要看掉?学生不解。罗丹说:这尊雕像是要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现在那双手(次要部分)太突出了,人们看了雕像,只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主要的内容。所以,必须砍掉这双手,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意义。
中国宏观调控的匠气就体现在:管理者会为那双本该被砍掉的完美的手而沾沾自喜,绝不可能被砍掉,哪怕他会严重影响总体效果,甚至会带来难以想象的风险,也决不放弃。
比如房地产调控。什么叫坚持楼市调控不动摇?是希望楼价继续下跌吗?那跌到什么地步才算到位?越低越好吗?楼市的调控难道就不要顾及中国经济的总体安全?不顾银行资产的安全?真是为了老百姓买得起房子?还仅仅是为了哗众取宠?
要老百姓住有其居,不是已经在大力开发保障房、廉租房了吗?不是要加大一般性商品房的供应?那为什么不允许各地方政府扶持一般性商品房的消费?
实际上,过去10年 的宏观调控突出的特点就是过度突出一点,而无视总体效果。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不足,却把着力点放在压制传统产业上。通过压制传统产业改变了新兴产业 和传统产业的比率关系,但总量上,新兴产业发展迟缓。比如,文化产业大发展,结果大发展的是文化地产,是各色以文化为名的开发区。这是相对容易的做法,但 自欺欺人。
如何找到平衡?如何才能真正让新兴产业发展,而不是徒有其表,有形无魂?这是我们的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不能什么都要,该砍掉的就得砍掉。现在有一 种声音是调结构,经济必须付出代价。这种说法特别荒唐,其意无非是:为了调结构,可以不顾总体经济的死活。其荒唐在于,他们认为,罗丹应当留下巴尔 扎克的那双手,而把整尊雕像毁掉。
房地产价格要控制,但不能极致到无视正常需求的保护,无视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的经济地位。上一轮家电消费的拉动之所以效果尚可,那是因为有楼市的活跃,这一轮哪?宏观调控需要,但绝能只看方向不看力度,绝能无所不用其极,更不能倒洗澡水连同洗澡的孩子一起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