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销售压力明显增大。从下游电厂到港存,再到上游的煤矿,压力都在持续攀升,甚至影响到一些煤矿的生产。”6月21日,中国第二大煤炭生产企业中煤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晞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尽管现在是炎炎夏日,但煤炭市场却是一股“寒潮”。在煤价不断下行的压力下,煤炭企业不得不放下身段,主动寻找市场。而让煤炭企业担忧的是,这股“寒潮”可能要持续一段时间才会退去。
煤价“跳水”冲击波
6月13日至6月20日,环渤海地区港口发热量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综合平均价格报收729元/吨,比之前一周下降23元/吨,创下历史最大单周跌幅纪录。
秦皇岛煤炭交易市场分析师李学刚认为,此前少有的价格降速和不同步的价格降幅,使买卖双方盲目“杀跌”,对环渤海地区市场动力煤价格造成深度打击。
今年以来,煤炭行业的“买方市场”环境不断加强,煤炭价格在止跌之后出现大幅下跌。与去年年底煤炭价格808元/吨相比,今年以来煤价下跌了近10%。而在最近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环渤海地区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的综合平均价格已经连续七周下降,累计下降了58元/吨。
与此同时,多方面信息表明,煤价下降的趋势未来可能还会延续。
以秦皇岛港为例,其堆场设计堆存能力为1018万吨。截至6月20日,该港口存煤合计935.2万吨,逼近上线。占煤炭销量一半的需求大户火电厂的电煤库存也处于历史高位。截止6月10日,全国重点电厂存煤9313万吨,同比增长48.3%,可用28天,为历史最高水平。
“短期内还看不到底。应该说,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煤炭行业今后两三年可能会面临供大于求的局面。”王晞说。
这一点也得到了中投顾问煤炭行业研究员邱希哲的认同。他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从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来看,在经济未强势复苏前,煤炭价格很难强力反弹,低迷之势将持续一段时间。”
喜与忧
煤价持续走低已经开始对中国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影响。“从目前来看,和一季度相比,我估计二季度整个行业的利润将有较大幅度的下滑,上半年的利润指标可能达不到预期。”王晞感觉,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正变得越来越严重。
邱希哲认为,煤炭产能过剩表明钢铁、石油、有色金属冶炼等重工业电力需求不旺,工业发展受限,经济复苏期延长。煤炭行业进入下行轨道也意味着国家调整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迫在眉睫。
煤炭的消费量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的70%左右,生产量接近80%。近十年来,煤炭行业经历了黄金发展期:煤炭产量每年以约2亿吨的速度增长,十年来增加了约20亿吨,煤炭价格也持续上涨。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出台了有关限价措施。从去年开始煤炭价格一路走低的变化引起管理层的高度关注。
6月13日,在全国电力迎峰度夏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魏鹏远分析,当前煤炭价格下行,库存增加,主要是因为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需求增长趋缓,此外火电需求不足、水力发电量增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煤炭作为主体能源,‘十二五’期间,煤炭项目还要继续建设,煤炭产量还会增加。”魏鹏远表示,将密切跟踪煤炭及经济运行情况,积极推进煤炭市场化改革。
煤炭和电力犹如跷跷板的两端。持续走低的煤价在打压煤炭企业的同时,却客观上改善了电力企业尤其是火电企业的盈利环境。招商证券(600999)的研究报告认为,煤价下跌1%将增加火电利润2.7%。照此测算,今年上半年火电行业的利润有望增加近30%。6月5日以来,煤炭股和电力股分道扬镳的走势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这一点。
进口煤与国产煤“矛盾”升级
在国内煤炭市场低迷的同时,进口煤对我国的影响显现,其明显的特点是“量升价跌”。
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前五个月,我国煤炭净进口1.07亿吨,增长81.7%。公开报道显示,在价格方面,6月14日,澳大利亚BJ煤炭现货价下降4.35美元/吨至87.1美元/吨,环比跌幅4.76%,创2010年以来新低。目前国内沿海发电企业进口煤炭的价格比国内价格低20%左右。
根据经验分析,每月进口煤数量达到2000万吨以上,就足以改变国内沿海煤炭市场的供求形势,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进口煤的影响更加突出。
“进口煤对国内煤炭市场产生非常大的压力,要给予高度关注。”王晞建议,煤炭进口应该保持合理的规模。与此同时,产煤国家对中国煤炭的倾销,也要引起中国的高度重视。
在变化的市场面前,中国的煤炭企业不得不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以中煤集团为例,在加强市场开拓力度的同时,提供更具竞争力的高品质煤炭,已被列为首要考虑因素。不仅如此,王晞告诉记者,中煤集团未来还将提高物流辐射能力,特别是随着东部“北煤南运”大通道的建设,要及早获取中部地区尤其是湖北、沿江的销售网点。
邱希哲建议,严格控制煤炭产量,煤炭企业应以市场供需为主导,深入调查研究,掌握最新最全的煤炭供需资讯,及时调整煤炭产量;加快设备更新速度,提高煤炭开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积极拓宽售煤渠道,加强与火电企业的联系合作,减少煤炭库存;寻求新的收入增长点,整合煤炭产业链,渗入相关业务领域,降低单一营业模式风险。